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浙江六大湾区宁波占一半 发展湾区经济甬城如何抢抓机遇?

>繁忙的象山石浦渔港

>三门湾之畔的宁海县越溪乡沧海桑田

湾区经济是当今国际经济版图的突出亮点,也是世界一流滨海城市的显著标志。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谋划实施‘大湾区’建设行动纲要,重点建设杭州湾经济区”,这是省委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发展湾区经济,宁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要如何抢抓机遇,怎么联动开发?两会期间,民盟宁波市委会、民建宁波市委会、农工党宁波市委会、致公党宁波市委会的集体提案,均与发展湾区经济有关。

顶层设计

出台湾区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争取国家战略支持

湾区经济往往靠港而生、依湾而兴。浙江的六大湾区中,宁波就占了三个,有宁波杭州湾、象山港区、三门湾,具有发展湾区经济的良好基础。而且,宁波拥有全球吞吐量第一的大港宁波舟山港,优势得天独厚。

“经过几年努力,‘两湾一港’保护和开发工作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国内粤港澳湾区相比,我市湾区经济呈现出总量规模小、空间布局散、影响力不高等特征。”宁波市政协委员、农工党市委会专职副主委徐翔直言不讳,现阶段,宁波缺乏全市范围内的湾区经济总体发展规划,“宁波要抢抓机遇、提高站位、加快推进湾区经济跨越发展,顶层设计是关键。建议把湾区经济发展纳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抓紧编制宁波湾区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在湾区经济空间规划、重点专项规划方面,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政策意见。”

宁波市政协委员、民建市委会专职副主委张雨也表示,要尽快出台宁波市推动湾区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进一步争取国家战略支持。

联动开发

尽快建立三大湾区对接沟通协同发展机制

未来,宁波要打造大湾区中心城市,“两湾一港”协力谋划湾区经济发展显得尤其迫切。在前往宁海、象山、三门等湾区进行前期调研时,宁波市政协委员、宁波工程学院图书馆馆长陈洪波教授注意到,目前,宁海湾区开发主要集中在宁波南部滨海新区,象山湾区开发主要集中于象山石浦浙台经贸合作区,三门湾区开发主要集中在三门经济开发区。上述开发区层次较低,又各自为政,无法形成合力,致使大企业大项目落户困难,发展后劲不足。

如何联动开发三大湾?两会期间,农工党宁波市委会提交的提案中,建议尽快建立三大湾区对接沟通协同发展机制。比如,会同湾区其他城市搭建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三级对接平台,建立健全市长定期会晤机制、部门对接机制等,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互动工作推进机制。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建立跨区域整体性合作组织、跨区域行业协会等机构,推动跨行政区划事务的沟通协调。

“在还没有打破行政壁垒的情况下,各市县还是可以有很多联动发展的空间,尤其是三门湾。”陈洪波表示,近年来杭州湾发展已较为成熟,但三门湾还处于起步阶段。三门湾处于宁波都市圈南翼,是宁波都市圈向南辐射的重要环节,“三门湾的联动开发,是台州加快融入宁波都市圈的桥头堡,也将加快促进形成北有杭州湾、南有三门湾‘南北呼应’的新格局。”

错位发展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积极推进三大湾区优势互补

近年来,湾区经济发展总体上以传统动能为主,产业结构上以传统产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和“四新经济”所占比重在50%以下。徐翔说,接下来,宁波湾区应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等高端产业,更加深入、更高层次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此外,三大湾区虽然在功能定位上有所区分,但在实际的产业选择和招商引资上,总体上还是大同小异、雷同发展。如通用航空产业,三个湾区都争相发展。关于如何错位发展三大湾,徐翔认为,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推进三大湾区优势互补。杭州湾区域要以做大经济总量为目标,以创新转型为主线,坚持成片开发、产城融合,努力实现“一城四区”目标;三门湾区域要以加快开发建设为主线,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坚持块状开发、强化保护,加快建设智能汽车小镇、象保合作区等重大平台,重点培育临港型产业、现代物流、生态农业等特色产业集群;象山港区域要坚持点状开发、保护优先,优先发展游艇设计、生产制造等游艇全产业链和现代海洋产业,打造成为浙江的“维多利亚港”。

“要加快推进涉海产业功能区块建设,重点推动梅山新区、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象山临港重装备产业园、宁波南部滨海新区、杭州湾新区等湾区经济功能区块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张雨建议。

接轨上海

发挥杭州湾新区区位优势

打造成沪甬合作的试验田

去年11月29日,在第四届世界浙商大会的配套活动——浙江省大湾区建设重大项目推介会上,首次发布了浙江大湾区建设路径,以及120个大湾区建设项目,总投资约1.5万亿元。事实上,在不少专家看来,宁波无疑是大湾区建设中的重点。大湾区建设,宁波蓄势待发。

在致公党宁波市委会专职副主委方巨成看来,上海已与其西侧的苏锡常形成紧密的城市群,与杭州之间创建G60科技创新走廊,而湾区南部的宁波、舟山在规模和密度上均与上述两地存在不小的差距。为此,如何主动作为,更快“融入湾区,接轨上海”,集聚更加高端的新型功能,将成为关乎宁波未来湾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

湾区发展的先行要素是建立便捷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对此,方巨成建议:

首先要加快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北向紧密对接上海,进一步强化宁波吸纳上海全球城市功能外溢的能力。

其次,充分发挥杭州湾新区在宁波接轨上海、沪甬合作中的区位优势、生态优势和空间优势,以其为重点,统筹推进余姚中心城市、慈溪中心城市和余姚滨海新城的协同发展,打造沪甬合作机制创新的试验田。

同时,宁波应立足对外贸易优势,积极推进梅山新区国际贸易改革试验区规划建设,深入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争取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着力提升大宗商品全球配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