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第一次较劲——转行还是坚守?按照王勇的说法,当初他是被家里“硬生生叫回来接班”的。
今年以来,位于湖州吴兴区东林镇的浙江远特新材料有限公司格外忙碌。早上8时,一辆辆满载木塑产品的大卡车缓缓驶出厂门,这些木塑产品将被一路运往沙特阿拉伯的吉达港,在沙特最大的人工岛上铺设出一条8公里的人工栈道。离大门不远的厂房里,员工们正在组装生产设备,为产能再次扩大做准备……
“做实业很实在,心里踏实。”创业26年,种种诱惑与荆棘伴随,59岁的湖州华福线缆有限公司创始人王建林感慨良多。从线缆生产,到汽车零配件,再投身新兴的木塑产业,他和31岁的儿子、浙江远特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勇一路走来,一路对抗着,妥协着,也一路坚持着。
第一次较劲——
转行还是坚守?
按照王勇的说法,当初他是被家里“硬生生叫回来接班”的。2009年初,他在杭州商学院上大四,还有几个月就毕业了。他原本打算,毕业后去英国读研究生。但就在这个时候,王建林突然生了场重病,企业面临生存危机。王勇临危受命,连毕业证都没顾上领,就跑回来扛过了家里的担子。
但让小王没有想到的是,由于技术门槛太低,竞争激烈,加上金融危机的沉重影响,父亲苦心经营了十几年的电缆生意已大不如从前,产品毛利率从10年前的20%甚至30%一路跌到了2%、3%,还有上千万的资金收不回来。
“我早就琢磨过转行的事情。家里经营了十几年的电缆厂已经不景气了,传统制造企业要破解发展乏力的困局,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才能找到新的增长点。”小王觉得,自己即使接班,也应该和父辈不一样,要折腾出点新东西出来。一个机缘巧合,他接触到当时几乎没什么人听说过的木塑行业,“这是新兴产业,技术含量高,还是环保行业,将来准会有前景。”
当他把想法告诉父亲时,却被泼了盆冷水。“什么事儿都得符合事实,你一个年轻小孩儿,进军这种新兴行业得投多少钱、要担多少风险你知道吗?”老王的想法不无道理,在电缆行业摸爬滚打快二十年了,周围不少朋友倒在盲目投资新产品上,最后血本无归,这些都让老王心有余悸。
老王提出转行做汽车零配件产品。他的想法也不是空穴来风,在当时,汽车零配件产品毛利率能达到50%以上,再说他人脉广,压根不用为订单发愁。但对这个事,小王是坚决反对的。大学期间,他在一家大型汽配工厂实习过,接触了汽配行业从生产、管理到贸易的全流程,小王始终觉得,对于自家企业而言,订单虽然不用愁,但要没有品牌和核心技术,这条路可以说是“一眼望到底”。
为要不要转行汽配行业的事情,父子俩吵了一架又一架,甚至好几次在饭桌上不欢而散。到最后,小王拗不过父亲,妥协了。最后汽配项目上马,父子俩每天早出晚归,兢兢业业忙生产。
但让父子俩没想到的是,因为没有经验,公司3年亏了上千万元。除了带来了不小的资金压力外,最要命的是,工厂还发生了一起严重的质量事故。王家父子的工厂生产的是汽车发动机的配件——整流器。这种配件技术要求并不高,每个售价只有50多元,但是出现问题的这批产品,根据合约,要按照1:2000赔偿。苦苦坚持3年后,父子俩决定放弃。这让老王对小王有些刮目相看,“这小子还是有些眼光的,当初要是多听听他的想法,也许就能少走一些弯路了。”
第二次较劲——
拼销量还是靠质量?
有了这次失败的教训后,父子俩又开始谋划起第三次创业的事。但在做什么上,父子俩又吵上了。
因为身体大不如从前,再加上投资汽配行业的失败,对老王的打击不小,渐渐对生产也有些心灰意冷。“烦闷的时候,也想过索性把工厂关了,收收租金也能过得蛮好。”
小王不甘心,他暗自思忖,借这个机会,几年前他就动心的木塑产品可以上马了。他立马注册了“浙江远特新材料有限公司”。“为啥起这名?就是要永远特别。”
虽然老王依旧极力反对,可到底还是想给儿子一个机会。在小王的软磨硬泡下,给了他200万元的启动资金,拉回来4套木塑生产设备和1台造粒机。
等机器安装好后,小王却傻了眼。“看到机器就懵了,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懂,技术也达不到要求。”他想去外地的工厂学技术,刚进厂就被赶了出来。“那就自己琢磨吧。”大半年过去,工厂没接到一张像样的单子,生产出来的200多吨废品倒是把一个1000平方米的仓库堆得像座小山。
老王每次看到就气不打一处来:“我说不要弄这种新玩意吧,你偏不听,你看,半年又被你造掉200多万元,产品研发还是个无底洞,以后看你咋办?”小王也不解释,没日没夜地蹲在厂里捣鼓机器,琢磨配方,也四处拜访专家。
几个月后,小王拿着研发成功的木塑新材在老王面前晃了晃。老王一看,这种利用可回收的废旧塑料和废旧木屑加工而成的新产品不仅比普通板材强度大、韧性高,而且可以防水、防火、抗腐蚀,还能多次循环利用。老王心里有点佩服,“这小子,还真折腾出了点东西。”
木塑产品研发成功了,订单也有了,小王还是不着急,带着几个工人在厂里仔仔细细把每一块木塑产品全部进行手工打磨,稍有瑕疵的产品就全部销毁处理。这一来二去,耽误了时间精力不说,成品率也远低于国内其他同行。
“你有时间弄这些精细活,还不如多跑跑量,有瑕疵的产品可以作为次品低价卖嘛,薄利多销可是市场的真理。”老王每次看到,都直摇头。“咱们做汽配零件的时候,又不是没吃过质量的亏,这次您得听我的。”小王坚决不让步,不仅带着技术员建立产品标准,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面质量管理,还在厂房里拉起了大横幅——“不合格的产品严禁出厂”。
2016年9月,“远特”的木塑产品凭借优良的产品品质,成为G20杭州峰会的特供建材供应商。老王坐在电视机前,看到各国领导人踩着自家生产的木塑地板走进会场,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
第三次较劲——
线下还是线上?
产品名气有了,订单也多了不少,但对于怎么销售,父子俩又有了分歧。
老王1991年就创办了湖州华福线缆厂,在当地可是数一数二的企业,说起销售,老王可有的是经验。可小王并不理会,一边培育国际销售团队,一边忙着招兵买马组建电商团队。“互联网+”的这趟快车,他可不能错过。
可还没两个月,电商公司就“烧”掉了好几十万元。“净搞些中看不中用的花样,谁会到网上买这些又大又重的木塑产品?”老王又忍不住开始埋怨。小王也不反驳,而是给老王的手机里安装了淘宝和微信软件,教他网上购物、聊天。当老王自己网购的跑步机被快递员搬到家里时,他心里咯噔一下,“呀,原来网购这么方便。”
如今,“远特”的木塑产品在网络平台上的销量占了近三成。老王心里暗笑,“这小子还真有两下子。”销售的问题解决了,在怎么花钱这个事上父子俩也没少吵。
“远特”现在的生产厂房是按线缆厂要求设计的,已经不适合木塑产品的生产了,小王从2013年开始就不停地进行厂房和样品间的改造,又增加了7条自动化生产线,光是样品间4年里就改了3次,陆续又花了200多万元。
老王有些心疼:“钱要花在刀刃上,设备能用就行,厂房看得过去就可以了嘛。”没过多久,一批欧洲客户来验厂合格后,签下了几百万元的大单。老王有些不好意思了。如今,远特的产品质量突飞猛进,产品销往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收入增速保持在30%以上,但小王对此依然并不满意。“目前我们正在研发第二代木塑产品,以求抢占市场先机。”老王站在一旁呵呵直笑,“现在可以放心地把工厂交给这小子了。”
“我跟我爸吵了这么多年,但在干实业这件事上,我俩从来没有过分歧,每天听见机器轰鸣作响,看到一件件产品下线,我们心里都觉得特别踏实。”小王告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