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浙江省扎根中国大地 迈向世界一流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

初秋的求是园,湖山朗润,楼宇澄清。新学期,浙江大学迎来又一批五湖四海的青年才俊。漫步校园,眼前一张张青春的面孔朝气蓬勃。跨越3个世纪,刚刚度过120周年华诞的浙大始终昂扬创新活力和进取精神。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领跑者,浙大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这是党和国家坚定不移的战略意志,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浙大一以贯之的要求。

浙大人不会忘记,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联系浙大,先后18次到学校调研指导工作,给大学生作专题讲座。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同志仍一如既往关心浙大发展,指导浙大工作。

习近平同志对浙大发展所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凝聚着对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人才、创新知识、服务社会和传承弘扬中华文明等重要使命的一系列深刻思考,饱含对浙大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殷切期望。

一流大学的标准不在规模而在质量,必须注重内涵。近几年,多次到浙大采访,深刻感受到浙大牢记习总书记嘱托,按照“育人为本、质量立校,师资为基、人才强校,发挥优势、特色兴校,服务社会、合作办校”发展方针,树立一流意识、聚焦一流目标、践行一流标准,努力实现更高速度、更可持续、更有质量的内涵发展。日前,又来到浙大蹲点采访,与师生共话“一流”之道。

启真厚德

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浙大青溪学园417寝室的5名2017级新生以一次难忘的谈话开启了大学生涯。到校的第二天,他们在寝室里见到了自己的“新生之友”——浙大党委书记邹晓东。邹晓东勉励他们尽快进入大学状态,树立新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向前走。邹晓东和新生们互留了联系方式,约定时常联系。“新生之友”是浙大一项实行了多年的制度,书记、校长、院士等全面参与,与每一位新生结对,帮助他们思想成长并指导他们的学业和人生规划。

立德树人是高校根本任务。2005年9月,习近平同志在浙大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议,指出要把“育人”作为大学的首要任务,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习近平同志牵挂大学生成长,在浙江工作期间多次为全省高校师生作形势报告。2006年,习近平同志在浙大为师生作题为《继承文化传统 弘扬浙江精神》的报告时指出,作为浙江精神重要组成部分的“求是精神”,是百余年来浙江大学办学理念的浓缩和凝练,是浙大人“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崇高追求的高度概括。“求是精神”不仅是浙江大学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全省教育、科技战线乃至全省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继续发扬光大浙江精神和“求是精神”。

2015年,第31个教师节前夕,浙大教师又收到习总书记的节日祝贺和殷切嘱托:源源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习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浙大师生铭记在心。

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浙大学子的身影出现在老校长竺可桢率领前辈先贤“文军长征”的西迁之路上,出现在王淦昌、程开甲、唐孝威等浙大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的青海原子城。重温校史、追寻文脉,年轻的浙大人心中烙下了家国情怀和时代使命。人文学院2016级学生陈佳囡说:“重走昔日浙大师生艰难跋涉之路,使我们感悟到了‘求是精神’的丰富内涵。”

还是这个暑假,一群来自机械、控制、光电等专业的浙大学生,和全球多所著名高校的大学生组成团队,在紫金港校区的实验室里埋头苦干,用电机、传感器和木板制造出一个个能搬运乒乓球的机器人,完成了复杂的比赛项目。在浙大主办的这场国际机器人设计大赛上,人们看到了未来工程师们丰富的创意和扎实的动手能力。

暑期实践和机器人大赛,都是浙大学生成长的课堂。浙大的课堂不仅在教室里,还包括校内外实践、学科竞赛、海外交流研修等,同学们得以陶铸理想信念,培养创新能力。“浙大坚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导向,构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人格塑造四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邹晓东说。

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归依。心怀天下的报国情怀,在浙大校园蔚然成风。今年,又一批浙大优秀毕业生前往基层工作,把青春挥洒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毕业生苏凯麒攻读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文章6篇,他最终选择去山西做一名选调生。同是今年毕业的电气工程学院博士生胡辉勇,马上要去江西做选调生:“基层工作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是检验我们求学20余载最好的试金石。”

育人为本,硕果累累。近年来,浙大涌现出一批批优秀学子,超材料技术领跑者刘若鹏、“绿色浙江”环保带头人忻皓等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身残志坚的“轮椅女孩”叶沈俏获评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浙大教学成果也走在全国前列,仅在2016年,浙大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11项,居全国高校首位;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成绩优异,获国际特等奖1项、一等奖33项,国家特等奖2项、一等奖19项。

开物前民

勇攀科研创新高峰

备受瞩目的之江实验室9月6日正式揭牌成立,浙大既是实验室的出资方之一,也是实验室开展网络信息和人工智能科技研究所依托的“双核”之一。之江实验室主任、浙大党委副书记、浙大机器人研究院院长朱世强说,浙大网络信息相关学科实力雄厚、发展迅猛,拥有10个国家重点学科;在网络信息和智能制造领域,浙大拥有11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和数十名院士、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及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之江实验室这一高能级的科技引擎从筹划到轰鸣启动,浙大的创新动力始终伴随。

创新是世界一流大学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也是浙大的特色和优势,习近平同志对此十分关心。2007年元旦上班后的第二个工作日,习近平同志即来到浙大调研,考察了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研究所、生仪学院脑机系统实验室和数字图书馆。习近平同志来到实验室边看边听,他说,新年伊始第一个调研活动就安排到浙大,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推动浙大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他要求浙大坚持创新不停顿,扎实工作不松劲,加快建设一流的学科、创造一流的成果、实现一流的效益、造就一流的人才。

近年来,浙大积极对接创新驱动发展这一国家战略需求,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探索世界科学前沿难题,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浙大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成果。盾构关键系统国产化、工业装置高端控制装备和系统、能源清洁利用……近10年来,浙大师生的科研成果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58项。制备量子点发光二极管,提出脑机融合的混合智能理论与方法,建立肝病肠道菌群基因集……在中国科学年度十大进展、中国高等学校年度十大科技进展等重大科学进展中,浙大科研创新成果时常占有一席之地。

浙大校长吴朝晖说:“浙大认真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方案和实施办法,发动开放创新的强大引擎,主动担当起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使命责任,统筹谋划创新型大学建设。”

2016年,浙大先后启动“高峰学科建设支持计划”和“一流骨干基础学科建设支持计划”,旨在形成高峰凸显、高原崛起的学科布局,实现浙大基础学科的全面复兴。“基础科学指标”是全球公认的评价大学国际学术水平和学科发展的重要指标,ESI最新数据显示,浙大有18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前1%,8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00位,科研体量与水平均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今年6月,伦敦QS全球教育集团发布第14届QS世界大学排名,浙大排名前进23位,首度进入百强;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专刊》的2017年世界大学声誉排行榜,浙大也进入百强行列。

一流大学的标志,不在于一流的大楼,而在于一流的大师。近年来,浙大坚持师资为基、人才强校,引进和培养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和富有活力、潜力的青年人才。近几年,浙大持续引进多位两院院士和文科资深教授,“千人计划”青年人才引进人数连续数年位居全国前列。同时,实施“高层次人才培育计划”,作出卓越贡献的人才,不管是“海归”还是“土著”,在科研条件、生活待遇上一视同仁,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树我邦国

服务国家战略地方发展

前不久,浙大与义乌市签署协议,共建浙大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医疗联合体,助力义乌打造“浙中医疗高地”。浙医四院是浙大在杭州以外地区建设的第一家附属医院,满足了义乌群众对高水平医疗服务的迫切需求,而医联体建设将进一步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引领带动作用。今年4月,浙大还与衢州签约共建高水平医联体,把集中在大城市的医疗资源更多下沉到基层一线。在浙江“双下沉、两提升”等高水平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探索中,浙大附属医院一直扮演重要角色。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题中之义。习近平同志多次勉励浙大积极主动为地方建设服务,实现学校发展和地方建设的“双赢”。

浙大与湖州开展市校合作已有11年。2006年以来,浙大师生以巨大热情参与湖州新农村建设,为生态治理提供科技支撑,把农业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取得丰硕成果。2006年,国家发改委和浙大共建的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成立,习近平同志到浙大参加成立大会和大楼奠基仪式,勉励浙大把为地方发展服务、为西部大开发作贡献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紧密结合起来。10多年来,西部发展研究院积极服务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先后参与多个中央重要文件的起草,发展成为颇具影响力的高端智库。

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这一使命感已融入浙大血脉。今天,浙大初步形成了“两边两路,一个核心”的服务格局:全方位服务浙江省深入践行“八八战略”;开展与沿边资源大省、濒海经济强省的战略合作互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串接联通浙大“西迁之路”各地合作。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是我省着力打造的科技创新大平台,做好大走廊的“发动机”,是浙大立足浙江、服务“八八战略”和创新强省建设的核心举措。带着浙大印记的科创项目如一颗颗珍珠,闪耀在科创大走廊这条华美的“项链”上:一批孵化器和研究中心已签约入驻紫金众创小镇;省科技厅和浙大发起建设的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运营已近半年,交易金额逾2亿元,推动近300项科技成果产业化;之江实验室扬帆起航。助力浙江打造人才强省,浙大积极建设国际联合学院,引来国际名校一流人才队伍,共同培养国际化人才;积极建设海洋学院,集聚海洋科学与工程高端创新力量。

沿着“两边两路”,浙大已在全国建立93个技术转移中心,与地方共建11个科技创新平台,对口支援3所大学,定点帮扶3个贫困落后地区。在遥远的非洲,浙大专家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帮助刚果人民把数百亩荒地变成良田,播下希望的种子……

有文有质

传承创新中华文化

这个夏天,上海书展、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等多个展台,“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以其卷帙浩繁和印制精美惊艳全场。“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总主编张曦说,浙大和省文物局编纂的“大系”项目把历经千年沧桑、流散世界各处的1.1万余件中国古代绘画汇聚成册、重炫亮色,全套图书预计将达190册左右。这不仅是中国艺术史出版、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成果,也是一项功在当代、泽被后世的文化盛举。

“大系”项目受到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多次批示。2005年,浙大和省文物局酝酿编纂出版《宋画全集》,这一建议立即得到习近平同志的明确支持,《宋画全集》随后还被纳入习近平同志倡导设立的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第一期。2010年9月,《宋画全集》将告完成之际,在习近平同志的关怀下,编纂团队拓展实施“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为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及文化强国建设迈出了新的征程。12年来,习近平同志先后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并听取“大系”项目的汇报。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高校的重要职能。近年来,浙大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取得新成果。

浙大文化遗产研究院是浙大发挥理工科优势、整合全校相关科研力量、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文理交叉的科研平台。一批科技专家由此变身“文保达人”。

利用数字考古技术,浙大科技考古团队把珍贵文物的真容永远存留在二进制世界,流传千古、远播中外:宋代古船的三维重建模型分毫不差,绘满壁画的敦煌石窟原模原样在浙大的实验室中复制,青藏高原深处的佛教艺术在江南纤毫毕现。文保材料团队潜心研究,发现了古代中国人砌城墙用的糯米灰浆的秘密,经过现代科学优化的“古代水泥”,已用于多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保护工程。

2016年,习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一些学科事关文化传承的问题,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等,要重视这些学科,确保有人做、有传承。浙大古文字学团队甘坐冷板凳,做出扎实成果:《甲骨文校释总集》获第五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鸟虫书字汇》获2014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团队目前正发挥浙大数字化技术优势,将甲骨文材料分类整理并建设图文数据库,将给甲骨文研究学者带来极大便利。

习近平总书记说,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浙大人牢记总书记嘱托,不忘历史使命,勇担时代责任,扎根中国大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靠改革激发活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培养一流人才、创造一流成果,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