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发挥浙(婺)商创业创新能量 “浙江之心”回归潮起正澎湃

摘要 今年,金华市继续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大力推进浙商回归工作。

金华古称婺州,因其“地处金星与婺女两星争华之处”而得名。它位于“浙江之心”,交通便捷,人文底蕴深厚,产业基础良好:有闻名遐迩的义乌小商品、永康五金、东阳木雕、兰溪纺织、浦江水晶制锁、武义温泉旅游、磐安中药材等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区块和特色产业;有适合网络经济发展的人文环境、市场环境、商务环境和生态环境;有针对浙商回归的用地保障、财税支持、人才引进、金融服务、口岸通关等方面的政策创新……

金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素有“历史文化之邦、名人荟萃之地、文风鼎盛之城、山清水秀之乡”的盛誉。“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登临金华八咏楼时,曾以此豪迈的诗句形容金华的气魄。如今,金华又以多方面的综合优势,让浙商如归雁般纷纷而来。“浙江之心”,涌起回归之潮、谛听澎湃之声。

回顾:招大引强选优

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支持浙商创业创新是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举措,是浙江省转型升级“组合拳”的重要一招。“十二五”时期,金华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百姓富裕、浙中崛起”总目标,推动引导浙商回归发展、反哺家乡,全面深化区域合作发展,合力引进优质项目、优质要素,为该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2012年至2015年,金华市共引进浙商回归产业项目610个,累计到位资金714.59亿元;资本回归项目60个,到位资金140.09亿元;总部经济项目96个;人才科技项目562个。浙商回归全部项目到位资金由2012年的120.72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379.87亿元,增长了215%;产业项目到位资金占全市有效投资的比重从2012年的10.7%提高到2015年的14.2%。

金华市在浙商回归工作中突出“五大千亿产业”和特色小镇建设,注重招大引强选优,浙商回归项目质量和产业层次不断提高,为调结构、促转型注入“新动能”。2012年至2015年,共引进阿里巴巴菜鸟、华科汽车、义利动力总成、捷孚传动、中国木雕博览城等总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35个。浙商回归重大产业项目到位资金485.44亿元,占产业项目全部到位资金的67.93%。

2012年至2015年,浙商回归项目涉及企业662家,实现税收入库数127.03亿元,累计获得省政府土地指标奖励3100多亩,财政奖励4000多万元,在稳定民间投资、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社会就业等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展望:抓住发展良机

开放发展拓宽新空间

今年,金华市继续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大力推进浙商回归工作。1月至10月,全市浙商回归到位资金235.84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85.76%。其中,产业项目到位资金201.16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85.60%;资本项目到位资金34.68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86.7%。引进重大产业项目175个,到位资金164.19亿元,占比达81.62%。新引进了义乌华灿光电、瑞丰光电、东阳黉门里健康产业园、浙江德昱汽车零部件、浦江小微企业创业园、武义花田小镇农业旅游产业园、新能源汽车小镇、东阳木雕小镇、武义县温泉小镇等总投资15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1个;新签约引进了零跑科技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大族智能制造园、木林森10亿套LED照明灯具生产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即将落地开工。

“十三五”时期,浙商回归创业创新的机遇前所未有。可以说,开放发展拓宽了新空间:金义综合保税区获批建设封关运行,义新欧、义甬舟等开放大通道全面打开,为金华加快建设成为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丝路枢纽”提供了良好契机。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出台,将构建沪杭金发展带,金华市战略地位更为突出,同时金华市将打造联通东南沿海与内陆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实现与长江经济带、海峡西岸经济区、泛珠三角、环渤海等无缝对接,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开放、大发展机遇,为金华的开放发展提供全新的空间。

同时,金华已成为国家和全省的重要改革试验田,4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改革试点,拥有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和要素支持,“十三五”期间,改革试点的红利将进一步释放。在平台建设方面,又孕育着新动力。推进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转型,都市区共建共融共享共赢和区域一体化进程大大加快,“金义科技走廊”规划建设,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创建,金华科技城、中欧生态工业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健康生物医药产业园等高能级产业平台重点推进,招引大好项目的集聚力、辐射力、承载力不断提升,为浙商回归创业创新注入全新的动力。

金华在外婺商、婺籍人才队伍庞大,工作优势明显。在外浙商投资家乡、建设家乡、回报家乡的担当意识与责任意识不断提升,企业队伍和经营实力不断增强,全面推高了回归创业热情,构成促进浙商回归创业工作始终不变的有利条件和雄厚资本。特别是以创二代、侨二代、海归青年等为代表的一批新生代浙商、婺籍人才,创业激情和创新能力强,日益成为浙商回归创业创新的重要新兴力量。

金华市按照“走在前列、共建金华”的要求,坚持“五大发展”理念,以“发力更准、声势更大、成效更好”为总要求,以“扩量、提质、增效”为主线,为“十三五”时期的浙商回归工作绘制了美好的蓝图:

——总量目标。“十三五”时期,浙商回归到位资金总量增速年均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位资金总量力争达到全省总量的1/10以上,实现产业回归到位资金1700亿元以上,资本回归到位资金400亿元以上。

——质量目标。引进总投资超15亿元特别重大项目20个以上,引进企业总部20家以上,引进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项目。浙商回归重大产业项目到位资金占比达到80%以上。

——拓展目标。推动浙商回归领域从现有产业项目、金融资本向人才科技、商贸市场、社会公益等多领域回归拓展,形成产业、资本、总部、人才科技、商贸市场、社会公益事业“六位一体”的大回归格局。

——环境目标。优化浙商回归的政务服务、商务服务环境,提升要素保障力度,促进金华服务环境满意度的持续提高,在全市上下进一步形成亲商、安商、兴商的良好发展环境。

抓手:六大行动计划

支持和扩大浙商 创业创新成果

为了大力支持浙商创业,金华市将紧紧抓住“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第四大都市区建设等重大发展战略机遇,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充分依托现有省级产业集聚区、国家和省级开发区、特色小镇等浙商回归承接平台,按照“六位一体”发展思路,聚焦五大千亿产业和“2+3+5”先进制造业,积极实施产业回归、资本回归、总部回归、人才科技回归、商贸市场回归、社会公益回归“六大行动计划”,支持和扩大浙商创业创新成果。

产业回归行动计划:引导浙商回归投资信息经济、文化影视时尚、休闲旅游服务等五大千亿产业项目和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健康生物医药产业为重点,以现代五金、时尚纺织服装、现代小商品产业为特色,以电子信息制造业、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新能源及节能环保装备、新材料、机器人产业为方向的“2+3+5”先进制造业项目,投资全市特色小镇建设。聚焦国内外500强、央省企、上市公司、行业龙头、高新技术企业等,着力引进一批总投资15亿元以上的特别重大项目和“高优新特”项目,不断提高单个项目的投资规模、投资强度、投入产出比,发挥大好项目的引领带动作用。

资本回归行动计划:创建资本回归载体。鼓励各级政府联合省内外知名浙商共同设立专项投资基金或投资主体,并根据投资方向分别设立专业子基金。鼓励省外浙商组建特色浙商资本回归基金,推动与专业金融机构合作,促进浙商资本与金华市优质投资项目有效对接。同时,推进项目定向融资。引导省外浙商参与各级政府主导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新型城镇化项目、国企改革项目、社会民生项目等,广泛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支持和引导省外浙商资本参与金华市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增资扩股及并购整合提升,参与化解地方骨干企业资金链、担保链风险。鼓励本地上市公司定向融资或公开募集资金用于本地产业发展。

总部回归行动计划:加大浙商总部回归支持力度。继续深化各地浙商创业创新园建设,制定出台有竞争力的公共服务和税费优惠政策等总部回归政策扶持体系,大力吸引浙商企业总部、市场总部、研发总部、营销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回归。发挥现有商务楼宇的承载功能。推动盘活已有中央商务区和商务楼宇的功能,打造浙商总部回归的承接载体,大力发展以政府主导、市场配置、专业化分工为主的楼宇经济,吸引浙商总部回归。

人才科技回归行动计划:围绕金义科创走廊,掌握了解人才科技资源密集地区浙商企业与人才科技资源嫁接合作情况,利用金华市浙商人才科技方面的优势资源,针对性引导科技成果在金华市转化。发挥省内科技创新平台的承接作用,推进浙商高层次人才和研发团队回归创业创新。以金华科技城建设为契机,紧盯大院名校,大力招院引所,招大引强,全力支持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金义都市新区建设为契机,参与打造百里“金义科创走廊”。引导浙商联合省内高校院所合作共建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探索以浙商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院所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探索建立政府主导,浙商共同参与,在北上深杭等地建立异地孵化区。

商贸市场回归行动计划:推动金华产品网上行、天下行。鼓励企业借助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网易等知名电商平台转型升级。利用区位优势、金义综保区平台优势、产业优势和电商基础优势,推动电商平台在金华设立招采中心,强化金华产品采购。以“中欧”班列双向常态化运行为契机,推动浙商参与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加强国内外市场对接。

社会公益回归行动计划:制定出台有效鼓励政策,鼓励金华市外商会和有实力的浙商企业,建立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扶贫助残等领域的公益事业基金,支持家乡公益事业发展。支持浙商以委托代建、收购、合资、合作、PPP等方式,投资参与教育服务、医疗服务、养老服务等新兴产业发展。鼓励浙商参与交通、绿化、环保、历史文化名城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运营。引导广大浙商参与“五水共治”等生态环境治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