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探索融合新路径 东阳融创中心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

企业界和投资界、科研界的“大咖”云集一堂,2017年最后一周,东阳市科技与资本融合创新中心在一周时间里接连举办两场企业与科技资本对接会。企业与科技、资本、人才多方借助政府搭建的“平台”,寻求合作机会。对接会后,新增3家外地基金公司落户东阳,服务东阳企业。

东阳市副市长、融创中心主任李传煌介绍,2017年以来,东阳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产业创新综合体”的要求,结合金华市提出的科创廊道建设,围绕优势产业,以“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多平台协作”的综合运营方式,成立融创中心,推动科技、资本、人才等要素的碰撞融合,形成互通互动互促的发展格局。

杠杆效应推进

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在医药化工专场对接会上,浙江海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艾林听得很专注。艾林说,经过多年奋斗和积累,海森药业发展势头良好,但近些年也处在原地徘徊的状态,缺乏比较有竞争力的项目,而项目开发最终还是要靠人才。

医药化工是东阳五大支柱产业之一,持续走在全省前列。2017年1—10月,东阳有生物医药规上企业31家,完成工业总产值63.2亿元,同比增长8.5%。

近年来,东阳市块状经济发展迅速,已形成影视文化、磁性材料、医药化工、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工艺美术、建筑业等优势产业为主体的产业发展体系,规上企业80%以上分布于此类重点产业。与此同时,产业层次较低、核心技术缺乏、金融资本运作不足、科技成果转化难等问题困扰着东阳企业。融创中心副主任陈梢华说,融创中心在产业转型升级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东阳在建设融创中心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一条科技、资本、人才与企业的融合创新的路径,通过融创中心集中提供管理、科研等高端要素,让企业不再单兵作战;融创中心有效发挥基金募集的“杠杆效应”,帮助企业实现多渠道融资,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并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通道,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多平台运作让资源“活”起来

“当时组委会电话邀请我参加这个会议,我立马就答应了,家乡的事情必须支持。”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坚成说,他也是东阳产业发展智库里一名专家。

东阳产业发展智库里另一名专家、东南大学陈锦祥教授带来最新的科研成果——甲虫板产业化项目,目前已与花园新材料建设有限公司进行洽谈,以期在2018年进行深入合作。

东阳市融创中心依托东阳高层次人才资源,整合组建高素质专家智库,重点围绕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型产业的远景规划以及技术瓶颈问题开展针对性研究,及时推介研究成果,提升东阳产业发展水平。目前,借助东阳籍博士教授微信群、国内人才工作联络站等,已收集整理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方面的东阳籍高层次人才289人。

李旺昌是浙江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磁电功能材料研究所副教授,在对接会上,他带来了学校课题组正在从事的磁性材料、复合材料等方面的科研技术,寻求与企业的合作。“这些技术项目更容易落地,更能得到社会的关注。”李旺昌说。

“融创中心正在打造一站式的创新服务链。”陈梢华说,高标准建设“展示、交易、交流、合作、共享”五位一体的东阳市科技成果交易全流程服务平台。整合市内、市外资源,为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之间搭建技术难题、项目需求与科研成果之间的对接通道。积极引入科技中介、知识产权、科技金融、法律财务、人员培训等专业服务机构,提升交易平台市场化运作水平。

除了设立东阳产业发展智库与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基金家园”私募基金平台也已在2017年设立,现引进基金公司19家,基金投资额3000万元,在谈投资额1亿元,有效发挥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杠杆放大效应和投资导向作用;设立启迪之星(东阳)孵化器和生物医药产业孵化平台,建立多层次的运行机制,让资源“活”起来。

多样化产业载体

推动项目落地

浙江小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艳阳也是东阳人,他看好东阳的影视文化产业:“公司已和东阳市政府合作,成立影视文化产业基金,一期为1亿元,未来基金规模将达20亿元,主要投资东阳影视文化及其延伸产业。”

有了资金支持,如何推动项目落地?陈梢华介绍,一方面,东阳将借助示范区推动成果转化。横店国家级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基地创设于2013年,累计投资100多亿元。

东阳计划进一步完善促进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发展的财税、土地、人才优惠政策,构建基地文化科技成果的展示、交易、推广平台,力争到2020年,把基地建设成为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示范新区;另一方面,东阳将借助第三方运营平台推动项目落地。东阳与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进行对接,搭建院地双方创新协作的第三方运营大平台——长三角研究院东阳产业基地,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技术服务、人才培养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