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浙江省接轨上海将助推长三角一体化

在长三角率先发展、一体化进程中,上海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多年来,浙江一直主动接轨上海、拥抱上海、服务上海,积极承接上海的辐射,充分用好上海的溢出效应,坚持与上海差异竞争、错位发展。近年来,浙江与包括上海在内的兄弟省市合作的广度、深度和强度不断加大,长三角一体化日益成为推动浙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

当前,长三角一体化正迎来重大机遇期。在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2016年5月,《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是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重大国家战略等在长三角叠加。可以预见,未来五年,长三角一体化将比以往更深刻地影响浙江经济社会的发展。

浙沪两地在新的历史时期,互有需求,互为依托,是区域经济合作的“黄金搭档”。不论上海还是浙江,新时代如何在更高层次上,以更高水平协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是两地需要共同担负的新任务,也是两地发展所面临的战略机遇。

优势互补 产业共生

就在上个月,马晓轩创办的浙江蚂蚁精密科技有限公司被列入“浙江省2017年第一批拟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名单”。公司规模也从创办初的4个人增加到现在的90多人。在海宁科创中心孵化两年多“长大”后,他的公司选址落户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分区。

同时,马晓轩的合作伙伴——上海光维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今年也和海宁分区签署合作协议,要把企业生产基地从上海漕河泾搬过来,成为海宁分区承接的第一个从上海漕河泾直接转移而来的项目。

这,正是浙沪产业亲密合作的缩影。

浙沪之间,在资源环境、产业发展上的互补性很强,因此从一开始,两地合作就不只是产业转移那么简单。制造业基础扎实的浙江,谋求的是与上海协同创新,借力上海这个巨大的创新强磁场,带动浙江产业提档升级。而浙江丰沛的民间资本,也为上海所看重。最近10年,浙江人投资上海热情很高。

率先“主动接轨上海”的地区和企业已经尝到了甜头。早在2013年底,衢州就在聚集了上海60%的世界顶尖创新人才和“千人计划”专家的上海张江科学城建起了“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孵化基地”。

跨区域对接上海张江,地处浙西南山区的衢州一下子握住了接轨世界生物医药领先技术的“钥匙”。目前,入孵基地的企业超过10家,已吸纳硕士以上学历人才83人,其中博士36人,全职或定期在基地工作的“国千”“省千”等高层次人才11人。

最近,好消息频频传回衢州:致力于研发治疗乙肝、丙肝新药的“柏拉阿图”公司,目前A轮融资2900万元全部到位。短短两年,35名海外医学博士共同研发的该新药项目已估值4亿元。同时,国产肺炎疫苗等一批比肩国际生物医药巨头产品的项目研制顺利;通过一滴血、一滴尿、一滴唾液就能采集人体数千个生理指标,并快速检测出人体病变的最新科技即将面世……

紧邻上海的嘉兴市近水楼台先得月。通过承接、集聚来自上海的产业,当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层次全面提升。近5年来,该市引进来自上海的企业1400多家,到位资金600多亿元。今年1月至8月,嘉兴市累计与上海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共建创新载体12家。

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科技创新是今后一个时期长三角合作与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

当前,浙沪正协同构建高水平创新平台,积极推动科技产业合作。长三角协同创新网络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正在共同制定中。而作为协同创新网络的组成部分,浙沪已于今年7月就共同推进沪嘉杭G60科创走廊建设、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建设签署了相关协议,双方将联手打造集聚创新要素、整合创新资源的大平台。

浙沪两地优势互补、产业共生,长三角也将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

国家战略 携手共进

上海,中国改革开放前沿;浙江,沿海开放型经济大省。开放,是浙沪合作的关键词。一直以来,在自贸试验区、长江经济带建设等众多国家战略中,两地互学互鉴,共同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结出累累硕果。

今年以来,上海提出要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桥头堡作用,浙江也提出以“一带一路”统领新一轮对外开放。浙沪两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优势互补,携手共进?一项计划正被提上议事日程: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标杆,建设大湾区,这无疑将为“一带一路”建设挖掘更大经济动能。

除了“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更成为两地合作的主要议题之一。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义甬舟大通道……主动参与、有机融入长江经济带,是浙江参与国家战略建设的使命所在,这一系列开放举措也离不开与上海的合作。

在时间上,杭州湾跨海大桥、嘉绍大桥等先后建成,大大缩短了浙东、浙南和浙中腹地与上海往来的时间,进一步打通了浙江港口群与上海这个国际航运中心的陆路通道;在空间上,浙江、上海已形成共识,进一步推动港口岸线、集装箱航线等资源整合,把洋山港区开发合作和江海联运合作作为重要突破口,共同打造长三角现代化港口物流体系,推动长三角沿海沿江港口协同发展。

在浙江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实施方案里,“主动加强浙沪合作”引人关注。据专家介绍,未来江海联运服务中心的发展,离不开洋山区域的开发,而洋山区域的开发则离不开上海。同时,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突出浙沪合作,也能加快宁波舟山港更好融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

十九大报告指出: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有心人会发现,今年3月31日,在公布包括浙江在内的第三批七个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的同时,《全面深化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也正式发布。而在这两份方案中,浙江和上海设立了共同目标:上海提出设立自由贸易港区;浙江提出经过3年左右的探索,对接国际标准初步建成自由贸易港区先行区。

“上海和浙江的自由贸易港区试验,将成为东部地区海上开放的示范、全国自贸试验区的样本。”有专家表示,这一共同目标的设立将加快浙沪两地在这一领域的互学互鉴。

事实上,在建设自贸试验区这一国家战略中,两地以经验复制推广为主要形式的合作早已铺开。截至目前,浙江已经成功复制推广17项上海自贸试验区海关监管创新制度。此外,上海自贸试验区率先探索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改革、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等开放举措,也已在浙江复制推广。

公共服务 融合共享

“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多年前,海宁人徐志摩在《沪杭车中》中描绘的“双城生活”,如今成了生活常景。

这背后,是长三角这些年编织的发达交通网络。高铁方面,2010年7月,沪宁城际开通运营。同年10月,沪杭高铁开通运营。2013年7月,宁杭、杭甬高铁同步开通,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城市的“高铁都市圈”正式形成。

去年,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作为中国高铁版图上最密集的地区,长三角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让诸多同城化的工作空间成为现实。令人充满期待的是,这张高铁网还在不断“加密”。在湖州,随着湖苏沪城际铁路规划建设,未来湖州人到上海只要30分钟。

而在毗邻上海的嘉兴等地,这种同城效应更密切。从上海金山区枫泾汽车站到嘉兴市嘉善客运中心,穿梭在国道和工厂之间的蓝白相间的巴士非常醒目。驾驶员王利明说,两地百姓乘车来回,上座率一直挺高。不少乘客到了枫泾汽车站就换乘通往上海市区的公交车,一些人则去上海看病——嘉善医保卡可在部分上海医院刷卡。

司机们都知道,这条开了6年的省际公交将不再是省界上的“唯一”,用不了多久,可能有新线路开通,从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可直达上海松江区的9号线地铁站。接下来,还有更多的浙沪“断头路”将被打通。

不论是城际高铁还是省际公交,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促进了人的沟通。在中国归谷嘉善科技园遇到一家医药企业的总经理徐宇东。他是上海人,他的企业是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可他名字下方却印着“嘉善县第十六届人大代表”。上海人?嘉善人?逐渐习惯这种“一体化”的生活方式后,身份感越来越模糊。

事实上,“居住在上海,工作在嘉善”的人比比皆是。今年3月,省政府办公厅发文同意嘉兴设立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浙江与上海“公共服务融合共享地”被视作这个示范区建设目标之一。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示范区建设的推进,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会有更多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