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乡》中,鲁迅曾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在崇山峻岭之中,建起中药材交易市场,以市场带动种植生产,促进百姓增收致富……淳安临岐镇在走的这条路,很多人、很多地方都试图走过。不过,无疾而终、半途而废的不少。
平凡的临岐镇,却在短短两年内,走通了这条路,靠的是智慧、创意和信心。
2015年以来,因发展中药材产业,位置偏僻、资源贫乏的临岐镇迅速崛起,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6000余元;今年3月中药材交易市场建成使用,至今浙西地产药材销售额已达3亿元;半夏村药农仅靠一味覆盆子,今春就卖出2800万元,成为浙西山区广为流传的佳话。
大雪时节,我们来到大山深处,各村的药农在笑声中给出了出奇一致的答案:一靠市场,二靠干部。镇干部们则说:“首先是抓住了国家振兴发展中医药的契机,搭建起市场平台,再者是村干部带头、百姓勤劳。”
在淳安县委书记黄海峰看来,“临岐镇的成功之路告诉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在人,关键是要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有形的,是市场;无形的,是人心。
问计于民的智慧
山路十八弯。从千岛湖镇出发,50分钟后抵达临岐镇时,已不见一湖碧水的踪影。这也是千岛湖形成后,唯一未被淹没的古镇。
“这是淳安北部山区的无奈。”临岐镇镇长程剑明说,在这个乡村旅游风生水起的年代,看到千岛湖畔的乡镇,可着力发展休闲旅游业,“那时,我们临岐镇的干部和百姓,真的很羡慕。”
淳安,浙江地域面积最大的一个县,其中水域573平方公里,牵起23个乡镇中的18个乡镇。2014年,淳安又依托淳开、淳杨两条公路,建起150公里长的环湖绿道,让这湖秀水的生态效益辐射到湖畔乡镇。
“2015年前的临岐镇,主要靠茶叶、蚕桑、毛竹、干果,没有特色优势,效益逐年下滑,后续增收乏力。”程剑明说,当时他们就意识到,必须尽快走一条靠山吃山的新路子。
“淳安很早就开始提全域旅游,临岐镇也积极谋划,努力提升环境,但这么多年一直觉得有心无力。”程剑明说,这条路,似乎走不通。
4年前,1986年生的余荣华满怀抱负而来。当过记者的他,目睹着千岛湖畔的巨变,也坚信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改变山区的命运。“我来临岐后,主要负责三产这块,也就是发展乡村旅游业,但苦恼的是,当时整个镇就只有3户农家乐,怎么推都推不开。”
仿佛有种“虹吸效应”,不在湖区的乡镇,发展起来似乎更难了。
属于临岐的路,到底在哪里?2015年的春天,迷茫困顿之际,临岐镇的干部们决定下访调研,从群众的心声和智慧中,去寻找山乡的未来。
两年前,方回春还是“四处游荡”的中药材收购商。当时镇干部曾找过他,还召集全镇40多个药材商座谈,询问本镇中药材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以及全国市场情况和发展前景。“这辈子,从来没被这么重视过。”他兴奋地说。
有点年纪的临岐人都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中药材市场迎来高潮,临岐地产的山茱萸,因肉厚质柔,格外受青睐。“那时,镇里冒出几百名药材贩子,还带动山茱萸的扩面种植。”48岁的方回春说,“我也是那时开始做中药材生意的,可惜好景不长,山茱萸价格暴涨后又下跌,临岐镇的中药材产业,陷入不温不火的状态。”
尽管产业未能兴旺,但淳安北部山区,依然留下了小片零散的中药材种植业。据镇里统计,2015年前,临岐镇17个村庄,种着15000亩山茱萸、6000多亩覆盆子,还有前胡等零星种植点,年产值约2000万元,是排在山核桃、茶叶后的一项副业。
能否建个市场?走南闯北的商贩们说:临岐气候独特、生态良好,地产药材品质很好,但一直以来,只能运到外地售卖,“不仅卖不出价钱,还易受市场影响。要做大产业,必须先建个市场”。
这是2015年的春天。建个中药材市场的想法,在寂静的大山深处萌芽了。
12下页 在本页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