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魅力云南 世界共享】补齐短板 提质发展

“桃花流水,不出人间,云影苔痕,自成岁月”,当徐霞客的吟咏穿越数百年的历史尘埃,在外交部蓝厅中响起,立即引起了人们的向往与遐思。

把好资源变成好产品,云南对此不仅有深刻认识和清晰思路,更有积极实践。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云南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开放优势,展现出广阔发展空间和强大发展势能”;“将云南的区位、资源、开放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优势,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云南的好山好水正释放出强大的动能,如何让好资源变身好产品,助力全省的跨越发展,各地各行业需要努力探索实践。

一个红枣从分级分等,特价枣价格涨十几倍,将枣核取出填上各种干果做成核桃枣、山楂枣、杏仁枣、葡萄枣,再到提取出枣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加名贵中药加工成系列产品,又到将枣叶、枣核制成“膳食纤维片”、“枣茶”……新疆阿克苏的红枣产业链,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重新审视 短板究竟在哪里

分布于全境的丰富的生物资源、水能资源、矿产资源、景观资源、民族文化资源、气候资源,让云南获得了“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世界生物基因宝库”等桂冠。以矿产资源为例,全国162种自然矿产中,云南就有150多种,其中铜矿、锡矿等有色金属矿产产量居全国前列,近年来云南省加速新一轮地质找矿行动,又形成了一批新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基地。即使从人均资源量来看,我省也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

资源向产品的转化,在云南由来已久。作为中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云南的水电开发风生水起,目前全省水电装机容量6000万千瓦,占可开发总量的70%以上,并通过云电东送为东部地区输送了大量清洁能源,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云南还是全国最早进行矿产资源整合的省份,锡、铜等6种重要矿产资源多年前就实现了整合开发。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跨越发展的重任,怎样从资源优势出发,最大限度地将其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从而集聚强大的发展动能,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自身的优势与短板。

把好资源做成好产品,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多年来的发展表明,许多自然资源富集的地区,由于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处于低端、无序的状态,使其未能逃脱“早衰”的命运,甚至陷入“资源诅咒”的境地。在资源环境、要素成本等制约日益趋紧的当下,更需要变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为可持续开发,从“拥有资源”变为“用好资源”,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低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发展效益。归根结底,就是要转变发展方式,从粗放走向集约,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把好资源做成好产品,需要转换发展思路。无论怎样优异的资源禀赋,只有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才能凸显优势、产生效益。云南万兴隆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开发了许多新产品,市场反应良好。这都得益于该公司在产品转化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适销对路的领先产品为目标,如突破生姜保鲜技术开发的符合市场需求的大宗生姜产品就受到了热捧。过去,由于远离市场,许多企业市场意识欠缺而导致产品产销脱节。实践证明只有变资源导向为市场导向,充分研究资源型产品开发的投入产出效益,才能使优势资源实现最好的转化。

把好资源做成好产品,要在延伸产业链上下功夫。据介绍,新疆阿克苏天然的有机红枣就不仅形成了一个大产业,而且形成了越拉越长的产业链。首先红枣分级分等,特级枣价格涨了十几倍,卖这些枣的钱远远超过了过去全部枣的收入。将枣核掏出来,填入各种干果,做成“核桃枣”、“山楂枣”、 “杏仁枣”、“葡萄枣”等等,价格又打着滚儿往上翻。利用先进技术将红枣中的主要营养成分提取出来,加入其他名贵中药,加工成了受市场欢迎的系列产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将枣叶、枣核制成“膳食纤维片”、“枣茶”……一颗红枣,拉出了越来越长的精彩产业链。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云南的核桃、三七、石斛、茶叶、苦荞、蜂蜜……是不是可以借鉴一下呢?我们的很多好产业,正期待我们拉开长长的链条。产业链拉开了,拉长了,好产品就会不断涌现,品牌就能不断做强,产业就将不断做大。

直面问题 结构性矛盾待解

康乃馨、红掌、粉黛等组成的巨大花墙,春意盎然地出现在外交部蓝厅,以绰约盛放之姿淋漓展现着“云花”的独特魅力。

连续20余年,“云花”鲜切花产量雄踞全国之首,占据了全国70%以上市场份额,约90%的花卉产品销至省外并出口至46个国家和地区,形成集鲜切花、绿化观赏苗木、加工用花卉等为一体的立体式发展格局。

好资源变好产品,特色是关键。依托云南省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云花”“云茶”“云咖”等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正是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人强我特中闯出了一条特色发展的新路子。目前,全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正呈现出量效齐增的发展态势:蔬菜、水果、茶叶、咖啡等11类特色经作面积达6688万亩,水果出口额106.4亿元人民币,居全国之首。

2月,中央一号文件出台,聚焦农业供给侧改革,提出将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发展渐入佳境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正契合了消费升级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逻辑。在此基础上,全省进一步细分出12类“云”字牌产品。做好“云”字牌产品,就要立足多样性资源,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以特色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培育打造高品质的“绿色”“云系”“滇牌”农产品,形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产品和产业。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特色产业面临着产品的提质增效、产业的提档升级。多年来,有色金属工业在带动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近年来产量的增长未能带动效益同步提升,这既受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也暴露出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许多生产企业工艺水平处于全国一流甚至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由于大部分属原料型产品,附加值不高,处于价值链低端。

扭转这种局面,富源县的实践或许能带给我们启示。该县在转型升级中,紧盯附加值的提高,引进今飞轮毂、云南锴晟新科技有限公司等深加工企业,当地7万吨铝水实现了就地转化,改变了单纯卖铝锭的局面,上演了一出资本追逐资源的好戏。从初级产品到终端产品,产值有望从30亿元提升至200亿元。通过实现优势资源的“就地转化”,附加值成倍攀升。

立足资源禀赋,云南已经明确提出将着力发展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旅游文化、信息、现代物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和食品与消费品制造等8个云南有优势、有基础、有市场前景,能较快形成经济增长行动力的重点产业,成为云南省明确提出的主攻方向。

有顶层设计,也有清晰思路。云南省制定了八大重点产业专项规划和年度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的主攻方向、重点支持的企业、重点攻关的科技、重点培育的产品、市场开拓的方向。我们要以各重点产业明确的龙头产品为导向,开展全产业链精准招商,加快形成产业集聚,推动全产业链发展。

创新驱动 引导要素向企业聚集

许多专家指出,要做好资源向产品的转换,除了对生物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外,还要注重创新环境、市场环境、制度环境等后天获得性资源的开发;既要推进物质资源的开发,又要注重软资源的培育。

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就要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尤其是在产品的升级换代、产业的转型上,亟需以现代科技装备资源加工转化型产业,提高技术含量,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效对接,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对现有产品、设施、生产工艺条件等进行的改造。

正是依靠科技的力量,云南的新材料产业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和优势。目前,铜、铝、铟等传统优势资源产业向精深加工进行了产业链延伸,贵研铂业等一批大型新材料企业,也靠科技创新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按照规划到2020年,全省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将达2000亿元。

改革的深入推进,又为创新注入持续动力。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力之下,仅去年一年,就降低实体经济成本800亿元左右。成本的下降为企业松绑减负,有利于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产品提质增效与新产品研发上。

数据显示,去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实验发展支出增长19.9%,增速位列全国第一。在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和大健康、高原特色农业、冶金和新材料等产业领域组织实施和策划238个带动性强的科技计划项目,突破关键技术279项,带动投资40多亿元。

从纵向来看,近年来云南省科技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横向对比,仍然存在着投入不足、创新主体错位等问题。步入“十三五”,云南将针对存在的不足,着力建立协同创新体系和创新平台,打通科技与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通道,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同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各种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

企业是经济活动最小的细胞,是支撑经济的主体,除了降低成本外,要充分调动企业进行资源开发的积极性,还要有优惠政策引导、优惠税收支持、健全的基础设施配套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作为支撑,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进一步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以此助力资源开发从产品到品牌、从制造到创造,从速度到质量。

大部分专家指出,无论是产品的打造还是产业的培育,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切不可急功近利。要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资源开发的始终,形成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让彩云之南在跨越发展的同时,永葆青山碧水,让这方好山好水孕育出更多好产品。

云报全媒体 谭雅竹 王廷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