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云南发力高原特色农业 着力十大重点产业发展

普洱

抓标准、抓品牌用好“普洱”无形资产

普洱茶是普洱的享誉全球的名片之一,但是对于普洱而言,普洱茶只是其高原特色农业名片之一。

2016年,普洱的高原特色农业向有机化、品牌化方向发展,茶叶、咖啡、石斛等有机产品认证企业数居全省第一、全国第六。15户企业获准使用普洱茶地理专用标志,居全省第一。“中国普洱云”一期项目建成运行,率先在全省建成市县两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京东、苏宁等第三方平台普洱特色馆正式运营。

今年普洱要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扩大农产品有效供给,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切实抓好农产品基地建设,提高蔬菜、水果等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严控面源污染,发展绿色、生态、有机农业,完成8.8万亩茶园有机认证和2.8万亩咖啡园有机转换,加快思茅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创建。

此外,在抓标准、抓品牌、抓庄园、抓融资、抓“互联网+”上发力,用好“普洱”无形资产,着力打造具有普洱标识的生态有机农产品品牌。擦亮“普洱茶”金字招牌,扩大景迈山古茶林普洱茶品牌效应,推动墨江、宁洱等古茶林普洱茶品牌建设,力争普洱咖啡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确保全国咖啡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通过国家验收。抓住省级茶产业链融合示范项目建设的机遇,规划实施百公里、十万亩休闲观光长廊,建设金塬、祖祥等特色庄园,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巩固提升省级科技示范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水平,逐步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新增省级龙头企业5户、市级龙头企业15户,申报国家、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10户,认定家庭农场200户。

临沧

推动全市高原特色农业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临沧市以科学规划为前提,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围绕“一轴两城三带”全市经济社会区域发展空间布局,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保障高原特色农业全力推进,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

2016年全市着力发展茶叶、核桃、澳洲坚果、蔗糖、咖啡、烤烟等产业,新增高原特色产业基地49万亩,累计建成2151万亩。今年,临沧将坚持重农强农惠农不动摇,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目标,扎实抓好“三农”工作。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蔗糖、茶叶、核桃、咖啡、橡胶、烤烟等农业产业结构,坚持市场导向,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以打造“世界第一”为目标,建成国家坚果类检测重点实验室,加快申报临沧澳洲坚果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快提升畜牧业、高原淡水养殖和休闲观光农业。

临沧结合独特的区位优势,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结合,加强与国际、国内广泛交流合作。市人民政府与缅甸掸邦政府签署了农业开发合作备忘录,累计合作开发特色产业基地114.5万亩。同时,坚持招商引资与扶持发展本土龙头企业相结合,突出对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蔗糖、茶叶、核桃、橡胶、咖啡、坚果和具有一定发展基础的蔬菜、木薯、蚕桑、生物药业等特色产业开展招商,投资发展适合的现代种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落户临沧,以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推动全市高原特色农业跨越式发展。

昭通

要把昭通农特产品销往发达地区

“北有烟台,南有昭通”,经过70多年的打造,昭通苹果坐上了南方优质苹果基地的头把“交椅”。不过,对于昭通而言,昭通苹果只是昭通特色农产品的一个缩影。去年,昭通新增苹果、天麻、花椒、核桃种植基地共计17.15万亩,农业龙头企业达26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4512个。

今年,昭通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优产业结构、调绿产品结构、调新经营结构,加快绿色农业发展,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同时,抓好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和农业科技园创建,新增苹果、花椒种植2万亩和2.5万亩,完成天麻种植8万亩。全面推进“三品一标”建设,加快高端农产品发展。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保障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

“十三五”期间,昭通市将瞄准“百亿元苹果产业”目标,推动苹果产业向精品化、特色化、绿色化、产业化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市苹果种植面积达60万亩,新增种植面积26万亩,苹果投产面积达40万亩以上,总产量达100万吨,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真正把昭通建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高原优质苹果生产及加工基地和面向东盟的早熟苹果生产及加工基地,成这昭通乃至云南最具特色的高原特色产业。此外,昭通还将加快建立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构建电商服务和物流配送体系。大力发展“互联网+特色农业”,拓宽营销渠道,把昭通农特产品销往东莞、中山等发达地区。

西双版纳

以生态绿色为方向保障农民增收

2016年,西双版纳州粮食生产5连增,农业增加值由57.4亿元增加到92亿元,年均增长6.7%,农作物与畜禽优良品种率由70%提高到80%,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超过500个。

今年,当地将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经济发展的主线,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实施10个工业技改项目、10个州校州院合作项目,推动优质资源向六大生态经济产业聚集,优化传统动能,增添新的动能,扩大有效供给,促进普洱茶、橡胶、蔗糖产业企稳回升

此外,将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确保粮食生产稳定;以生态绿色为方向,提升橡胶、茶叶、甘蔗等产业,保障农民增收;大力建设农业现代产业园,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景洪区域性冬繁基地、普文现代农业园、勐海古茶园现代产业园建设;发展林下养蜂和种植傣药南药,培育林下种养殖新亮点和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推动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迪庆

促进全州农牧业稳步发展

2016年,迪庆州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4亿元,五年年均增长6.4%。以葡萄、青稞、中药材为重点的高原特色农业初显成效,巩固和新建优质农产品基地136万亩,建成规模以上特色畜禽养殖场628个。

今年是全面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迪庆州提出农村经济发展目标为:力争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粮食总产达到17.7万吨以上,肉产量达到3.5万吨以上;巩固和新建葡萄、青稞、中药材、油橄榄、青刺果等特色种植基地55万亩,新发展特色畜禽规模养殖场30个,建设规范性示范专业合作社10个,积极发展庄园经济和家庭农场,力争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

据悉,迪庆州各级农牧部门还将抓实九个重点工作,促进全州农牧业稳步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和谐稳定。此外,迪庆州将以市场为导向,巩固和新建粮食、果蔬等种植基地138万亩,积极发展特色畜禽规模养殖。

丽江

电子商务进农村成促民增收的民生工程

立足高原,突出特色,努力打造“净土丽江、生态农业”品牌,稳步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目前,丽江全市共有“三品一标”农产品139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72个、绿色食品49个、有机食品13个、地理标志农产品5个。丽江雪桃、华坪芒果入选“2016全国名优果品区域公共品牌”。今年丽江将实施“旅游+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特色农庄等现代农业新业态,促进农旅结合。

2016年,丽江市加快发展芒果、雪桃、苹果、葡萄、梨、柑橘等特色优势水果,促进全市水果种植面积达51.8万亩,实现产值同比增长9.9%。此外,全市各类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1万亩,从事中药材产业企业数增加到59家,从业人员达1078人。建立中药材行业协会24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58个,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达2536户。

丽江市将坚持把电子商务进农村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特产品与市场对接,促进农民增收的民生工程,积极争取丽江市被列为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市。

文山

围绕产业做文章,调整结构强特色

“世界三七之乡”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立足资源抓发展,围绕产业做文章,调整结构强特色,提升质量增效益,以三七为主的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2016年,全州以三七为主的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实现收入188.3亿元,利润12.25亿元,税金1.89亿元。人工种植除三七以外的中药材品种达50余种,从事中药材产业企业135户,规模以上企业8户,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6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54个,从事中药材种植农户79143户,发展石斛、万寿菊、银杏、红豆杉等种植面积共计139.74余万亩,实现收入23.2亿元。

今年,文山将安排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2000万元,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申报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区,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发展休闲、旅游、创意农业,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总产值33亿元以上。

德宏

线上线下”联动促进了农民增收

2016年,德宏的特色农业稳步发展。粮、糖、茶、胶等传统产业巩固提升,咖啡、坚果、柠檬、油茶等特色产业稳健发展,烟草、蚕桑等新产业异军突起,畜牧业、渔业发展态势良好。后谷咖啡庄园、干邦亚石斛庄园等农庄建设初具规模。遮放贡米荣获中国十大大米区域公用品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到位,兑付各类惠农资金2.7亿元。全年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126.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5.7%。

近年来,德宏州积极组织农业企业参加各类会展活动,提升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打造知名品牌,吸引大型商场、物流企业到前来采购农产品。

此外,为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积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德宏州正助推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州共有50多家农产品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特色农产品线上营销工作,企业通过天猫、淘宝、阿里巴巴等各类大中小型电商平台开展农产品电商销售。“线上线下”联动、“场内场外”共推,拓展了农产品营销渠道,促进了农民增收。

保山

运用“标准化+”助推农业产业现代化

保山拥有独特的土壤结构,优越的立体气候,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给这里带来了立体农业之利,是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的重点区域之一。

2016年,保山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咖啡、茶叶、蚕桑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水源及引调水工程建设,实施好农业综合开发、节水灌溉等项目;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农业提质增效。全面加快10个万亩规模农业示范区建设,大力推广公平模式,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流转面积达35万亩以上。大力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强化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新增省级龙头企业5户、市级龙头企业10户以上,省级农民合作示范社20个以上,打造一批农业庄园、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此外,立足高原特色农业优势,保山市运用“标准化+”助推农业产业现代化迈上新台阶。为此,保山市建立起了一批涉及农业、林业、畜牧业生产的标准化体系,包括《昌宁甘蔗种植综合标准》、《保山烤烟种植综合标准》、《龙陵黄山羊养殖综合标准》、《龙陵石斛种植种植综合标准》等。到目前,全市累计开展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16个,制定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等27个,农业标准化普及率达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