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昭通:镇彝威革命老区合力攻坚拔“穷根”

摘要 昭通是云南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云南每5个贫困人口中,就有1个是昭通人。

围绕2016年1月30日省政府批准实施的《云南省昭通市镇彝威革命老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行动计划》,云南省各级各部门扑下身子、协同发力、砥砺奋进,共同在磅礴千里的乌蒙山打响脱贫攻坚战——挂出作战图,列出时间表,向贫困发起总攻; 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确保首战告捷;弯下身子拔“穷根”,站起身来奔小康。

初冬,行走在镇彝威革命老区,山山岭岭、村村寨寨到处是决战贫困、决胜小康的火热场景……

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

昭通是云南省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云南省每5个贫困人口中,就有1个是昭通人,而镇彝威革命老区的贫困人口则占昭通贫困人口的近一半。

昭通又是一片红色的沃土,早在上世纪20年代,从这里走出了青年运动杰出领导者、云南省最早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之一李国柱,以及中共云南省委早期领导人刘平楷。1935年2月,中央红军在威信集结,相继在水田寨花房子、大河滩庄子上、扎西镇召开了政治局常委会议、政治局会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扎西会议”,完成了遵义会议上提出还没有来得及落实的一系列关系到红军生死存亡的决定和决议,在中国共产党党史、军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1936年3月,红二、六军团在昭通彝良、镇雄等地,历时23天,在磅礴千里的大山深处与追剿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乌蒙回旋战。这是中国战争史上灵活用兵、巧妙突围的著名战役,它成功保存了红军有生力量,打破了国民党军重兵围歼计划,书写了红军长征史上的精彩一笔。

“二月里来到扎西,部队整编好整齐,发展川南游击队,扩大红军三千几……”红军长征两次经过昭通,宣传了党的主张,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威信、镇雄、彝良、巧家的一大批昭通儿女参加了红军,壮大了红军队伍,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他们的丰功伟绩永载史册、彪炳千秋。

历史的荣耀光彩夺目,现实的窘困却如影随形。为革命作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革命老区,如今却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经过多年的努力,到2015年底,昭通全市仍然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1.95万人,居全省第一。而革命老区镇雄、彝良、威信3个县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有46.62万人,占昭通全市贫困人口的近一半,占全省贫困人口的近十分之一。

镇彝威老区3县均地处滇、川、黔三省结合部,都是集老、少、边、穷、山为一体的欠发达县,是国家实施的乌蒙山片区扶贫核心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自然环境条件差、交通基础设施薄弱、产业规模弱小、城镇化水平较低、教育发展滞后、生态敏感脆弱,成为制约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根本原困。

高位推动决胜脱贫攻坚

“革命老区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魂,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就不是完整的全面小康。”

2015年10月19日,省政府在镇雄召开乌蒙山片区暨镇彝威革命老区扶贫工作会议。时任省委副书记、省长陈豪主持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他认为,乌蒙山片区镇彝威革命老区贫困面广、程度深,自然环境较差,人口文化素质不高,干部队伍思想相对落后,是云南省扶贫攻坚的硬骨头,打好老区扶贫攻坚战不仅是政治任务,也是历史使命,一定要走好全民小康的“最后一公里”。他要求省市县相关部门和挂钩单位领导干部要有使命感和荣誉感,不能当作事务化事情来处理,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和挂钩单位要协同作战,务必打赢这场输不起的老区脱贫攻坚战。

老区的脱贫攻坚牵动着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心。陈豪不但把挂钩联系点定在镇雄县芒部镇松林村,2015年下半年3次深入3县调研、召开现场办公,最终促成《昭通市镇雄彝良威信革命老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行动计划》形成和实施,吹响了革命老区3县脱贫攻坚集结号,打响了老区人民脱贫奔小康的攻坚战。

《三年行动计划》计划投资98.82亿元,整合各项资金后总投资达到153.7亿元,计划在2016年至2018年3年攻坚期内,通过组织实施好民生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能力素质提升、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6大工程,实现镇彝威3县整体脱贫摘帽和农民增收,2019年至2020年继续巩固提升后,到2020年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镇彝威革命老区三年行动计划要扑下身子抓落实,要落地有声,不能放空炮”,根据省领导的要求,省、市各部门和上千名包保干部,3县256万多干部群众紧盯脱贫目标,共同发力拔掉“穷根子”。

镇雄县采取一抓规划,解决工作思路的问题;二抓整合,解决项目资金的问题;三抓示范,解决工作方法的问题;四抓督查,解决工作落实的问题。“四抓四解决”的工作方法成为全县脱贫攻坚的总抓手,有力有序推进全县脱贫攻坚工作。

彝良县确立了围绕脱贫摘帽这一目标任务,突出区域开发和精准扶贫两个重点,兼顾大面、高寒边远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三个关系,坚持扶贫与扶智、安居与乐业、输血与造血、开发与保护四个结合,启动“五年五片区”区域扶贫攻坚规划,实施民生改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素质提升、社会事业、生态环境保护六大工程的“123456”扶贫开发工作思路,全力开展脱贫攻坚大会战。

威信县紧紧围绕2017年在昭通全市率先脱贫摘帽这一目标,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要冲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突出脱贫、交通、产业、城镇、教育、生态六大战略,依托宝贵的红色基因,丰富的矿产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决战贫困、决胜小康。

革命老区焕发新活力

“乐利是我家,小康一枝花,花开中国梦,逍遥似仙家。”见来访,镇雄县雨河镇乐利村70岁村民黄天和高兴地吟诵起自己写的诗,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漫步镇雄县雨河镇乐利村,眼前的场景让半年前曾到这里采访的大感意外:青山环绕间,一条清澈见底的乐利河穿村而过,一排排明亮整洁、白墙青瓦灰线格子窗的乡村别墅矗立乐利河两旁,村中学校、卫生室、文化广场、为民服务站、老年活动场所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仅仅半年时间,曾经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房屋陈旧破烂、河道狭窄堵塞严重,污水横流的村庄摇身一变,成了青山绿水环绕记得住乡愁的美丽新村,成了产业快速发展、群众生活祥和的幸福家园,更成了发扬红军精神,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镇雄样板”。

“我注册彝良县原生态天麻种植专业合作社,最大的愿望就是带动更多的乡亲致富。”被誉为“天麻王子”的彝良县小草坝镇海子村村民杨洪述,他的“小康梦”就是带领乡亲们通过人工仿野生种植天麻过上城里人羡慕的好日子。2008年,杨洪述成立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进行天麻仿野生种植,通过几年的努力,合作社从最初的五六户社员发展到现在的140多户,辐射带动附近海子、高坎、文庙等10多个村民小组500多户群众走上致富路。2015年,合作社社员户均天麻种植收入已经超过10万元,其中 10多户年均收入超过30万元。

地处乌蒙山腹地的彝良县是全国闻名的“天麻之乡”,2014年、2015年,全县天麻农业产值已经超过15亿元,今年接近20亿元,按全县50万农业人口计,天麻产业收入人均已经超过3000元,小小天麻成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坨坨”,成为该县脱贫致富奔小康进程中的支柱产业。同时,该县在开展精准脱贫工作中,按照“短能脱贫、长能致富”的产业发展思路,重点发展天麻、山羊、竹笋、花椒等优势产业,差别化发展蔬菜、养殖、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

外出务工20多年已经当上老板,现年50岁的威信县双河乡楠木村村民魏显富致富不忘乡亲们,2012年回到家乡投资4000多万元成立苗木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5000多亩,带领500多农户通过发展苗木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2012年,他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今年,又当选村党总支书记。在魏显富和乡亲们的共同努力下,住在高山上50多户乡亲,搬离祖祖辈辈居住的穷窝窝,在一个叫岩桑坳的缓坡垭口统一式样建起了山中“别墅”。

结合昭通市全面实施“六大战略”的要求,镇彝威革命老区主动对标,找准差距,补齐短板,成贵高铁镇雄至威信段快速推进,镇雄城南医院项目建设接近尾声,云南师范大学附属镇雄中学如期投入使用,一大批以交通、产业、教育、卫生、易地扶贫搬迁示范点等为主的重大项目有力推进。今年7月28日,昭通市21个重大社会事业项目集中开工,其中涉及镇雄、彝良、威信三县的项目有11个。10月28日,估算投资160.03亿元的宜毕高速威信至镇雄段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全长117.545公里,贯穿威信、镇雄两县并辐射彝良县,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镇彝威革命老区内连外通的主要运输通道。此外,镇彝威革命老区三年脱贫规划扎实推进,省级及以上资金到位44.09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22.5%,启动50个项目,完成投资30亿元,占总投资的68.04%。

80年前的长征,是一部辉煌的壮丽史诗,如今推进脱贫攻坚又是一次新的长征。 “信念坚定、不怕艰苦、意志顽强、团结奋斗”,80年前红军过昭通留下的长征精神正在乌蒙大地薪火相传,在脱贫攻坚的新长征路上,老区人民正洋溢着只争朝夕、百舸争流的气息,激荡着敢想、敢拼、敢干的澎湃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