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联体:调整优化医疗资源的载体
——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完成情况督查系列报道之六
9月19日,阿图什市阿扎克乡麦衣村村民托合提·买买提躺在乡卫生院的病床上,静静地吸着氧气。他因慢性支气管炎入住乡镇卫生院。
“以前看病都要到阿图什市人民医院或者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人民医院,现在阿图什市人民医院的医生下派到乡镇卫生院,这里的医疗水平提高了,我们也愿意到这里来看病了。”托合提说。
今年3月,阿图什市人民医院和该市四个乡镇卫生院建立了医疗共同体,市人民医院对乡镇卫生院进行托管,派遣科室主任到乡镇卫生院担任院长,并轮流派医生到乡镇卫生院任职,四家乡镇卫生院的门诊量提高了14%。
阿图什市人民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建立的医疗共同体,是我区推动建立的医疗联合体组织模式之一。通过推进医联体建设,我区有效构建了分级诊疗制度,促进了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医疗资源下沉,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四种新模式:实现资源共享
医疗联合体,简称医联体,是指不同级别、类别的医疗机构之间,通过纵向或横向医疗资源整合所形成的医疗机构联合组织。
“现在人们大病小病都喜欢到大医院治疗,导致上级医院医疗资源紧张,下级医院医疗资源闲置。推进医联体建设就可以调整优化医疗资源布局,促进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有利于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自治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巴哈尔古丽·赛买提说。
通过试点推进,目前我区医联体建设已经形成了四种较为成熟的模式:
——在城市主要组建医疗集团。其中,以自治区人民医院和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龙头,联合若干自治区级和地级医疗机构组建两个自治区医疗集团;各地、州、市在设区的市级以上城市,由三级公立医院或者业务能力较强的医院牵头,组建地级医疗集团。
——在县域主要组建医疗共同体,重点探索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乡一体化管理体制,构建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在医疗共同体内,以人才共享、技术支持、检查互认、处方流动、服务衔接等为纽带进行合作。
——跨区域组建专科联盟。根据不同区域医疗机构优势专科资源,以若干医疗机构特色专科技术力量为支撑,以专科协作为纽带,组建区域间若干特色专科联盟,形成补位发展模式,重点提升重大疾病救治能力。以自治区肿瘤医院牵头的自治区肿瘤联盟为代表。
——在边远贫困地区发展远程医疗协作网。鼓励公立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医疗、远程教学、远程培训等服务,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资源纵向流动,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
“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医联体政策体系,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间建立起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分工协作机制,使医联体成为服务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管理共同体。”巴哈尔古丽·赛买提说。
小病在基层:便利群众就医
通过建立医联体,我区实现了医疗资源下沉,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方便了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医。
自医联体成立以来,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派遣专家在达坂城区人民医院坐诊、查房、开展手术,对外科的制度建设和专业技术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建议。在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的指导和帮助下,达坂城区人民医院健全了外妇科等科室,使当地农牧民在家门口享受到更专业的治疗。
今年2月10日,达坂城区人民医院外妇科迎来了第一位产妇。此后,还相继开展了阑尾切除术及一些普通骨科手术。针对复杂手术,患者在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术后转回达坂城区人民医院进行康复治疗,为患者节省了费用。
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还针对群众保健意识增强的需求,在达坂城区人民医院开展了熏蒸、足浴、蜡疗、针刀、穴位埋线等10余种中医理疗,通过“传、帮、带”培养当地中医人才,广受当地患者好评。
克拉玛依市组建了以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为核心,基于克拉玛依市远程医学平台的网络医联体。成员单位包括克拉玛依市43家医疗机构及疆内外38家知名医疗机构,拥有4200名专家资源。网络医联体各单位可以通过网络在线的方式,开展远程会诊、查房、手术、培训等,使克拉玛依市广大群众不出克拉玛依,就能享受到国内外的医疗资源。
自2016年10月昌吉回族自治州人民医院与昌吉市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医联体合作协议书以来,逐步建立起“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制度,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为病人减轻了经济负担。昌吉州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教科科长李博说:“昌吉州人民医院将部分门诊患者分流到基层后,有效减轻了州医院的压力,让我们集中精力做好疑难危重病人的救治工作。”
大病到医院:实现精准救治
通过医联体建设,基层群众遇到大病,上转更加便捷。
今年4月,库尔勒市医疗联合体远程会诊平台正式启动,2家综合公立医院库尔勒市第一人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分别与6家乡场卫生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2家综合医院共投入1050余万元搭建远程会诊系统,累计接诊患者7000余人次,上转患者395人。远程会诊平台的搭建,实现了医疗资源共享,让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最大化。
不久前,库尔勒英下乡英下村一位63岁的心脏病患者在乡卫生院住院,通过远程诊疗,专家认为病情比较严重,建议患者转院至库尔勒市第二人民医院治疗,患者通过医联体“绿色通道”直接进入科室住院,免去了重复检查。经过十多天的治疗,病情好转,之后又回到乡卫生院继续后期治疗,既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又方便了家属照顾。
9月25日,墨玉县柯其乡一名叫美合热娅的婴儿坐在自家地毯上玩耍,笑容挂满胖乎乎的小脸蛋。谁能想到,这个生命是今年1月由乌鲁木齐儿童医院的医生从死神手里抢救过来的。美合热娅得救,也得益于乌鲁木齐儿科医联体的建立。
2016年12月20日,美合热娅在墨玉县柯其乡卫生院呱呱坠地。当医生打开孩子的包被,被裸露在外的脏器惊呆了。当日23时,乌鲁木齐儿童医院副院长亚鲁昆·加帕尔接到了墨玉县人民医院的紧急转诊申请电话,要求将该患儿以“先天性腹裂”的诊断结果转入乌鲁木齐儿童医院。
对于先天性腹裂患儿来说,出生后24小时内必须接受手术,否则会有生命危险。亚鲁昆立即启动儿科医联体内绿色转诊通道,与医联体另一成员单位和田地区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对接,先行将患儿收住至该院进行治疗。亚鲁昆随后联系好了所有转诊相关事宜:22日7时40分,救护车到达乌鲁木齐儿童医院。10时41分,新生儿外科主任阿里木江·阿不都热衣木带领手术团队为患儿实施了“腹裂修补术”;1月16日,经过26天的艰苦努力,患儿终于痊愈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