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哈密山南瓜果飘香,山北牛羊成群。
目前,我市有耕地总面积110万亩。5年来,我市按照“调粮、退棉、增经、扩草”的发展思路,紧抓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期,现代绿色农业生产体系初步形成,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实现提质增效,农业建设呈现蓬勃发展新局面。
调结构 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
近几年,我市及时调整种植结构,调减棉花种植面积,大力发展有地域资源优势、产品特色明显、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的优势特色农产品,稳步增加瓜果蔬菜、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今年的病虫害如果控制得好,不用说,收入肯定比去年高。”伊州区大泉湾乡泉富药材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梁龙材对说,从2014年开始,他就成立合作社组织社员不种棉花改种中药材。“我们是订单农业,不愁销路,收入主要看产量,而且中草药种植流程不复杂,又省人力,大家都很积极。”目前在大泉湾乡园林场,梁龙材和社员种植了黄芪、甘草等药材800多亩,今年还邀请了市农业推广中心的专家到田间进行指导,加强病虫害防治,提高产量保增收。 沿着调整种植结构的思路,伊州区在已具有一定规模的设施农业、哈密瓜、大枣为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启动中草药规模化种植,面积达1.1万余亩;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围绕畜牧业重点发展饲草料生产基地,同时抓好小麦、油料生产,着力推进马铃薯、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等建设;伊吾县重点发展以有机、绿色、无公害为特征的淖毛湖晚熟哈密瓜产业,着力抓好地膜玉米、大麦等优质饲草料生产。全市现已形成哈密瓜标准化生产基地3万亩、露地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7000亩、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60万平方米。
上特色 推动“密作”品牌提档升级
去年,我市提出打造“密作”区域公用品牌,今年全新设计该品牌,建立了严格的品牌准入制度,聚焦“密作”哈密贡瓜、“密作”哈密古枣、“密作”哈密百味牛羊肉等产业,展开全产业链精准招商,聚力全产业链集群开发,实施全产业链品牌经营。
金秋九月,全国最大的晚熟哈密瓜基地伊吾县淖毛湖镇又到了收获的季节,西坎新村瓜农马占新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他开心地说:“今年的哈密瓜行情不错,去年我家40亩哈密瓜平均每亩售价4000元,今年平均每亩售价4600元,今年又是个丰收年。”
这都得益于我市实施的3万亩“密作”贡瓜核心区项目,其中:伊州区1万亩、伊吾县2万亩,马占新的哈密瓜地就在核心区内。建成的“密作”贡瓜核心区,从种植方式、品种选择、生产监控、水肥管理、质量监测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监管。按照哈密瓜标准化生产规范,严格操作种植程序,采用信息化手段推进互联网+工程,健全种植→采收→运输→销售全过程的追溯体系,真正做到种植标准落地、措施到田、责任到人、追溯到果。品牌建设促进了农牧业提质增效、农牧民稳定增收,今年仅哈密瓜种植,瓜农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强管理 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
近日,巴里坤县轩锋种植专业合作社生产的结球甘蓝、大白菜、花椰菜,被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许可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该合作社认定无公害产地57.33公顷,认证产品共计3150吨。
“巴里坤县种植的蔬菜口感特别好,因为这里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今年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的认定,进一步打开了销路。”该合作社负责人陈小东表示,目前蔬菜大部分都已销售完,无公害农产品在上海、浙江、福建等地很受欢迎。“预计每亩纯收入能达到四五千元。”
果蔬种植合作社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中,摸索出一条发展增收之道:科学、绿色、无公害。
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和健全农业标准和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大力培育“三品一标”产品,着力培育出“哈密瓜”“哈密大枣”等一批独具本地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截至目前,我市共有62个农产品获得“三品一标”认证。
农产品质量提高后,伴随着产业融合发展,我市重点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高品质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实现由简单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目前,普升畜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哈密市新哈果品有限公司、哈密市长流水生态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通过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监测,带动整个农业产业的发展。我市借助供给侧改革为农业发展注入新动力,打造品质农业,树立品牌哈密,使得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蓬勃发展,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