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尹才华:从援疆到留疆,在边境团场开启无悔人生

从援疆到留疆,在边境团场开启无悔人生

——记兵团第五师八十八团学校教师尹才华

9月6日,尹才华和八十八团学校学生在课外交流。 □新华社杜刚摄

从鱼米之乡到戈壁荒漠,从江汉平原到西北边陲,从对口援疆到扎根边疆……尹才华用大爱谱写了戍边育人的动人篇章。

一场精神洗礼

9月6日下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八十八团学校初三班教室里书声琅琅,语文教师尹才华正在给孩子们讲读课文《星星变奏曲》。“这是一首朦胧诗,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非常含蓄,同学们要细细体会其中的内涵。”在他的鼓励下,同学们大声朗读、争相提问。

站在这个讲台已5年,尹才华的身份也发生了转换——之前是援疆教师,现在是本地教师、军垦战士。

2012年3月,尹才华作为湖北省潜江市援疆教师来到八十八团,团部所在地位于中国新疆和哈萨克斯坦接壤的边境县城温泉县。这是尹才华第一次来新疆,到乌鲁木齐后一路向北,沿途浅山默默,戈壁茫茫,离家越来越远,心中泛起属于大西北的苍凉雄壮之意。

到了八十八团,无论是团领导还是学校方面都表示出极大诚意,尽所能为他提供生活保障和办公条件。“气候比江汉平原干燥,脸上手上起皮皴裂,我想我能克服,毕竟援疆期只有半年。”尹才华回忆说。

人才是八十八团学校校长张家保最大的心事。“这些年,兵团教育事业投入不断加大,体育馆、运动场、艺术楼相继建成,办学条件越来越好,但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年轻教师常常‘孔雀东南飞’,我们总是缺人。”他说。

于是,当新学期开始,学校开展例行军训时,求贤若渴的张家保爱惜尹才华,让他不必参加。尹才华执意加入,他说,我既然来了,就是兵团一员,就是学校一员。

从来没有参加过军训的尹才华的表现令人敬佩:虽然动作笨拙,左右转都会转错,但大家训练2小时,他咬牙坚持6小时。

这是一场精神洗礼,他体会到屯垦戍边的艰辛和神圣,“没有驻守边疆的各族群众,就没有江汉平原的富饶。”

八十八团生活着汉、蒙古、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尹才华带的班级也是个多民族的集体,他常常在课堂上讲故事,带着学生朗读、品读、讨论,在趣味教学中培养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尹才华带来的是在潜江工作时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课余时间他研究新课程,结合兵团特点探索教育理论,使之服务于教学和课堂。他经常应学校安排开设公开课和教研讲座,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教师。

“教学氛围浓了,课堂气氛活跃了,语文教学成绩稳步上升。”张家保这样评价尹才华援疆之后带来的“激活效应”。

举家迁往边疆

2012年暑假,尹才华的半年援疆期满。此时,张家保正为缺教师而头疼——学校初中部只有三名语文教师,有一名向他提出调离。“我最怕听到的就是老师说走。人不够,课程都排不下去。”他说。

这时,尹才华提出再援疆一年,缓解学校压力。一年后,他又将援疆期申请为三年。“这里需要我,我也学到了兵团人身上的‘家国情怀’。”他说。

2015年暑假,三年半的援疆期也满了。尹才华离开前,团场领导会同学校方面一起为他送行,学生们也来了。

过去每逢寒暑假尹才华回家前,孩子们都会不放心地问:老师还会回来的吧?而这次,他们都知道,尹老师要回湖北了。孩子们依依不舍地哭了,尹才华内心百感交集,其实他已经向团场领导提出,想调入学校,再也不走了。

“像我这样的教师,内地有很多;而边疆地区教学资源匮乏,这里更需要我。”决心好下,决定难作。妻子和儿子会怎么考虑?父母双亲会舍得他离开吗?

回到家里,妻子刘尚姣听到丈夫的郑重提议,大吃一惊:我们都不年轻了,一定要面临这么大的变动吗?尹才华说,这是我真心渴望去做的事,希望能得到你和儿子的理解支持。考虑很久之后,妻子决定尊重丈夫的选择。

“最怕面对父母,我是长子,当时已44岁,父母也年迈了,难以开口。”他去找弟弟妹妹商量,取得他们支持后再去做父母的工作,老人思虑再三,表示同意。

当年9月,尹才华和妻儿的户口迁入八十八团,成为真正的兵团人。“拿着调令走的时候,父母来送行,看着父亲两鬓白发、眼中有泪,我不敢放慢脚步,怕再多看一眼会改变主意。”

学校为刘尚姣安排了保管的工作,儿子就在学校上初中。去年,儿子考入博乐的中学,尹才华心中“窃喜”——他终于有理由和父母团聚了。他在博乐租了房子,先接了母亲过来照顾孩子,随后以“父母不宜分开太久”的理由说服父亲前来。尹才华夫妇每半个月去一趟博乐,家人团聚,其乐融融。

来到尹才华在八十八团的新家,由于享受到边境团场职工安居房政策和西部人才引进计划等补贴,他们没花多少钱就买到了这套99平方米的住房。家里通透明亮,装修简单舒适,十分整洁。而打听得知,他们在潜江有着一套三层楼的自建房,近300平方米。

“还是很想念潜江的。”接受采访时刘尚姣说。那是她出生长大、生活了几十年的家乡,她每天都会在电视里看湖北新闻,看天气预报时也会格外关注一下潜江。

尹才华也经常和家乡的同事朋友联系。大家都很关心他在新疆生活得好不好,他们经常探讨教学——智慧课堂怎么搞,试题研究有无新动态。

立誓在疆干到退休

尹才华认为,老师就是大树,呵护着树下的花花草草。

哈萨克族学生得尼拜尔的父亲是八十八团牧工,每年绝大多数时间都在草场放牧,她和弟弟在外婆家生活。她最怕上语文课,尤其是文言文,不会读、背不出,成绩一直不理想。在尹才华的鼓励和引导下,得尼拜尔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成绩从班级末位进入前十。

在“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中,尹才华和得尼拜尔一家结为亲戚。“他常来看望我。我在40公里外的冬草场,大冬天的,他顶风冒雪送来蔬菜和生活用品。”得尼拜尔的父亲沙依达洪说。

沙依达洪告诉,因为工作照顾不了孩子的学习,但特别希望孩子成为有知识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尹老师的教育下,女儿变得爱学习了,成绩也提高了,我实在太高兴了。”他哽咽着说。

尹才华谈吐斯文、脾气很好,但他的徒弟、27岁的语文老师马静却有点怕他。“他严格要求起来,我很有压力,但就是这种压力推着我不断成长。”在尹才华无私地传帮带下,她进步很快,现在已经成为教学骨干。

“我的课堂里总有一个身影,就是尹老师。他每周十几节课,还抽了时间甚至换课来听我的课,搬个小板凳坐在角落里做笔记。”尹才华对马静的课后辅导十分细致,大到教学设计,小到语言组织,都一一指点。

这些年来,尹才华已经融入了兵团生活。“他的加入为团场争取人才、留住人才增强了信心。”八十八团团长李奎说。这一点,校长张家保体会最深:“今年我最开心,不仅没有教师离开,还新来了两名援疆教师。”

刚到八十八团的潜江市教师胡忠胜告诉,他是受了尹才华的影响报名援疆的。“从富庶的鱼米之乡来到艰苦的西部边陲,我想了解兵团精神,了解尹才华。”他说,尹才华为潜江向新疆学习打开了一扇窗,将兵团精神传到了内地。新婚不久的潜江市医生肖腾龙也因为同样的理由报名援疆,决心在这里贡献自己的力量。

尹才华总是说,没有边疆人的坚守,就没有内地的发展。“我觉得自己血液里、骨子里有兵团情结,我会在这里一直干到退休。”他希望通过自己让亲朋好友了解新疆、热爱新疆,支持新疆的稳定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