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方惠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为全面、深入、细致地解决群众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治区党委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不断创新丰富群众工作思路和举措,进一步建立健全管用的群众工作机制,让各民族群众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紧紧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
走访联系群众机制
——增进党群干群的“鱼水情”
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稳定面临的严峻复杂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密切联系群众,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自治区党委坚持干部下沉基层、转变作风,深入群众、联系群众,甘当群众公仆,建立同各族群众的血肉联系和鱼水关系。
“访惠聚”驻村工作常态化,干部深入群众、融入群众。2017年,自治区党委决定继续开展新一轮为期5年的“访惠聚”驻村工作,使干部驻村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作常态化、长效化。自2014年以来,共下派四批次“访惠聚”驻村工作队43852个、275828人次。基层干部群众普遍反映,通过“访惠聚”驻村工作,各级干部下沉基层,直接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使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有了新局面,村级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有了新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了新提升,乡村经济发展和农牧民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进一步打牢了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层基础。群众打心眼里感谢党和政府,感谢驻村工作队。
“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持续深入,各民族干部群众走动互动、交融交心。自治区党委始终坚持“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坚持不懈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创建活动,尤其是从2016年10月开始,在全区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目前,全区共有109万余名干部职工与146万余户各族基层群众结对认亲,已累计走访群众687万余户次。亲戚越走越亲、情谊越聚越浓,涌现出很多模范人物和动人故事,像千万条涓涓细流汇聚成民族大团结的大河,有效促进了各族干部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重拳出击整治作风,群众多了笑容、有了信心。自治区党委反复强调:“三股势力”是新疆各族人民共同的敌人,作风不实是我们更大的敌人。坚持直面矛盾、刀刃向内、重拳出击,在全区开展“四风”及隐形变异“四风”、党政机关干部不作为、基层干部损害群众利益问题“三项治理”;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开展“学讲话、转作风、促落实”专项活动,专门整治“四风”“四气”,切实改进干部作风,自觉践行群众路线,有序推进工作落实,推动党风政风向上向善。通过整治,各级干部作风明显改善,群众对干部的认可度、支持度有了显著提高,群众工作基础进一步夯实。
宣传教育群众机制
——架起党和群众的“连心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自治区党委高度重视宣传教育工作,通过思想引领、科技引领、文化引领,帮助广大基层群众厘清模糊认识,抵制宗教极端,崇尚现代文明,把主要精力用于发展生产奔小康。
大工程、大活动,“大水漫灌”、涤荡尘埃。按照“到人、管用、有效”的要求,积极开展送科技、送文化、送知识下乡村、进社区等文化惠民活动,推动“户户通工程”“村村通工程”“东风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在农村基层落实见效。进一步规范全区村级阵地每周一升国旗宣讲、每周至少开办一次农民夜校工作,将爱国教育、宗教事务、民族团结、国语学习、技能培训、普法警示等内容纳入宣讲学习内容。这些“大工程”“大活动”和“规定动作”让宣传有声势、有力量、有成效。通过大喇叭、宣传栏、看专题片、座谈宣讲、现身说法等常态化宣传方式,把党的方针政策送到千家万户,大张旗鼓、理直气壮地讲党中央对新疆的特殊关怀、援疆省市的无私支援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在各族群众心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面对面、心贴心,“细水滴灌”、润物无声。发挥“访惠聚”驻村工作队、“民族团结一家亲”结对认亲干部、县乡包村包户干部、双语支教干部等驻村力量的作用,通过结对子、认亲戚、交朋友的方式,利用入户走访、节庆集会、文体活动、帮助生产等时机,化繁为简、化整为零地宣传群众,润物无声地深入到群众心中,筑牢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发挥“四老”人员、“草根”宣讲员经验丰富、群众基础好、威信高的优势,以聚集“村头”、深入“地头”、坐在“炕头”的方式,向群众宣讲党的决策部署、惠民政策以及家乡的巨大变化和身边的先进典型,让群众听得懂、记得牢,引导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讲文明、树新风,寓教于乐、喜闻乐见。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阵地建设,逐步改善农村群众大舞台、体育健身等设施,扶持乡村建立各类文体协会,组织成立村文化、体育队伍,指导定期开展活动。重视和培养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以传统文化团结凝聚群众。利用节假日和农闲时节,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弘扬传统文化、传播现代文明,坚决抵制宗教极端思想渗透、扫除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引导各族群众在精神情趣和生产生活上走向世俗化、现代化。
齐发声、共亮剑,铿锵有力、振聋发聩。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引导党员干部纷纷以宣誓、宣讲、表态、发言等多种形式表明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领导干部带头在报刊上发表署名文章、到电台电视台进行宣讲、在干部群众大会上表态发言,一场声势浩大的发声亮剑活动响彻天山南北。此起彼伏的发声亮剑活动,引发了全疆干部群众的思想共鸣,凝聚了各族人民反分裂斗争、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强大正能量。巴楚县多来提巴格乡阿亚克喀拉库勒诺村“四老人员”努拉克·麦麦提说:“今年我家新盖了安居富民房,全家都参加了免费体检,孙女在北京内高班上学……这些好政策都是党给我们的,我们要坚决和‘三股势力’‘两面人’作斗争。”
服务管理群众机制
——拓宽惠民利民的“小康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治区党委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持续出台惠民政策,持续推进脱贫攻坚,持续完善服务群众的机制和手段,在各族群众中汇聚起维护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的强大力量。
持续加大民生投入,让群众得实惠。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自治区党委以各族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民生问题为突破口和切入点,持续加大民生投入,主要用于住房、就业、医疗、教育、扶贫等方面。用于民生建设的财政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重超过7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6年以来,自治区全面实施就业、教育、医疗等九大惠民工程,实施“南疆四地州学前双语教育干部支教计划”,全疆范围内全面取消农村义务工……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持续推进脱贫攻坚,让群众富起来。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确保扶贫政策、攻坚举措精准到村到户。广泛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全区28个贫困县、1743个贫困村、122万贫困人口“一个不掉队”,如期脱贫。各级领导干部坚持以上率下,带头联系贫困县、贫困乡、贫困村;各“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坚持包村联户,因地制宜制定扶贫计划、统筹协调各类扶贫资源、宣传教育激发内生动力,打好扶贫攻坚“组合拳”。很多群众反映:“现在我们的技能提高了,致富有门路了、生活有奔头了!”
持续拓展服务群众途径,让群众更便捷。积极推进政务公开、网上办公,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最大限度方便人民群众。大力推进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和联合审批运作机制建设,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让群众不再感到“办事累”“办事烦”。村(社区)党组织全面落实“四项活动”服务机制,在服务群众中提升基层组织凝聚力、号召力,在规范管理中推进移风易俗、确保和谐稳定。
组织发动群众机制
——织密社会稳定的“防护网”
反恐维稳力量在人民。没有同心同向的各族群众作后盾,社会稳定就没有基础,长治久安就没有根基。
宣传发动群众,让群防力量强起来。基层组织、“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等各支力量,齐心协力宣传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打赢反恐维稳人民战争。创新社会管理,让群防体系密起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在城乡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社会面防控能力显著提高,老百姓安全感显著增强。创新基层治理,让群治机制实起来。坚持依法治疆理念,把法治进乡村与村民自治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基层组织和群众开展协商民主,制定内容具体、措施量化、通俗易懂、操作简便的新型村规民约,增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实用性和实效性。重点将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脱贫致富、计划生育等内容纳入其中,以合同约定、相互承诺的形式,明确村务管理各方的义务和责任,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福海县齐干吉迭乡加郎阿什村党支部书记孟祥军说:“现在,无论是清渠植树,还是村上有重大事情,我们都按照村规民约来执行,这样干啥都规范化、制度化了。”
解决群众诉求机制
——开动化解矛盾的“直通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多样化,尤其在新疆,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稳定,事关总目标的实现。
拓展诉求表达渠道,让社情民意畅通起来,及时化解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纠纷。建立领导接待周、信访接待日、群众说事点等主动倾听民意诉求的常态化制度,使之成为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的“拦洪坝”。建设政务网站、设立领导信箱、开通热线电话、开展网上群众满意度调查,做到民意在哪里,群众工作就拓展到哪里,使之成为社情民意的“信息台”。自2016年起,每年印发《惠民政策明白册》,累计发放800多万册,做到全疆农牧民每户一册、驻村工作队队员人手一册。广泛设立一站式办公服务大厅,强化公务员岗位责任制、首问责任制,整合办事指南,发布民意诉求表达路线图,最大限度畅通广大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让民意诉求更加顺畅,流向更加明确、有序、到位。
完善纠纷化解调处制度,让矛盾消弥于萌芽状态。建立完善党员干部联系点制度,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化“被动”为“主动”。干部下沉基层驻村(社区)开展工作,全面推广“早派工、晚研判”工作方法,及时研判,及早调解,推动群众工作由应急“救火”向超前“防火”转变。建立信访例会、领导包案、入户释法等工作制度,推动群众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常态化。统筹驻村工作队、县乡基层干部等各支力量,开展“民声大走访、矛盾大调处、隐患大整治”活动,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全区的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机制。突出从土地清理、乡村财务、城乡低保、计划生育等群众普遍反映的焦点问题入手,一个一个列清单,一个一个推进解决,以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赢得群众。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用好用活群众工作这个“法宝”,建立健全管用的群众工作机制,做好群众工作,就能赢得各族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能进一步夯实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凝聚起同心筑梦的强大力量,建设好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