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河西区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优化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

“十三五”城区关键词:推动地铁7、8、11号线建设,实施大绿工程,构建复合型、网络化绿化系统,重点建设城市公园和规模绿地,实施“一园一品”工程,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升垃圾处置机械化水平,实现网络升级,做到百兆到商务楼宇桌面、50兆到家庭用户。

一、加快推进城市综合交通网络建设

进一步优化区域路网结构,不断提高城市道路网络连通性和可达性。协助建成地铁4号、5号、6号、10号线和市域快线z1线市文化中心地下交通枢纽工程,推动地铁7号、8号、11号线建设。完善快速路系统立交节点转换功能,推进梅江道、郁江道、尖山路南延等道路建设,构建解放南路起步区路网格局。逐步完善公共交通接驳体系,推进地铁1号线站点周边交通接驳,实现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出租车、非机动车等多种交通方式相互衔接转换。加强停车场设施建设管理。倡导绿色出行,推进市文化中心、天塔地区公共自行车租赁设施建设,促进慢行交通体系与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

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管理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起来,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普惠的公共产品和民生福祉。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空间格局。实施美丽天津·一号工程,扎实推进美丽河西建设,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把绿色低碳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立空间治理体系,继续实施清新空气行动计划,基本实现无燃煤化。全力推进水污染防治,加强工业、生活水污染源治理和水环境质量监测监管。加强区域各类噪声污染防治,强化固体危化品管理,确保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监测预警机制,防范环境风险。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强化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意识,实施全民节能计划,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节水管理,倡导合理消费、绿色消费,建设节约型社会。

构筑绿色生态体系。实施大绿工程,构建复合型、网络化绿化系统,打造多元化城市景观特色。统筹“一核六区八带八景”建设,重点建设城市公园和规模绿地,实施“一园一品”工程。完善道路绿化网络,创建绿色精品社区,建设生态保育廊道,大力推进植树绿化、垂直绿化、立体和屋顶绿化工程,营造生态城区的绿色底蕴,建设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绿满空间的绿色生态系统。五年新建绿地41.46公顷。

推进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区成果,落实市容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八大系统工程,开展环境专项整治,形成常态化管理机制,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推进形成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文明协调发展。建立可持续的城区管理运行模式,重点实施沿路、沿绿、沿河环境清整和主干道美化工程。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以新八大里、陈塘科技商务区、天钢柳林、解放南路全运村等重点区域为试点工程,开展对新建居住小区、公共建筑、公园绿地、市政设施、水系湿地、工业园区等按照同等标准建设。推动城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强环境卫生设施建设,提升垃圾处置机械化水平。

三、全面推进智慧河西建设

深化国家智慧城区试点成果,深入推进智慧河西建设。围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服务民计民生,充分发挥互联网与现代信息技术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化与集成作用,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推动区域大数据共建共享设施建设,搭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智慧生活社区,强化城区建设管理、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社区管理服务、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等领域数据共享、互联互通,全面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依托“宽带天津”重点项目,全面实现网络升级、服务升级、安全升级、交通升级、城管升级、环境升级的全线升级,实现百兆到商务楼宇桌面、50兆到家庭用户。

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十三五”城区关键词:完善“一颗印章管审批”,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发挥“中关村—河西区”合作互补优势,聚集一批创新孵化和创业服务机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扶持新兴产业的对外贸易。

一、创新政府服务与管理

进一步落实简政放权各项任务,积极承接市下放转移权力事项,严格权力运行管理权限,管好用好政府权力。建立政府部门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清单制度,实现“一份清单管边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一颗印章管审批”,全面推行“一证一章一票”模式,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完善审管互动和信息交流机制,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实现率达到30%。加强对街道行政服务中心的运行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一个部门管市场”、“一支队伍管执法”、“一个平台管信用”、“一套体系管廉政”。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预算制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强化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治理、环境保护等职责,完善绩效管理制度,提高政府效能。

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积极推进区国有企业改革。以清理退出、重组整合、创新发展“三个一批”为抓手,深化区国有企业改革,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积极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开展国有资本、社会资本交叉持股试点工作。以产权管理为纽带,围绕“管好资本”落实出资人职责,不干预企业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压缩产权链条,清理整合三级及以下企业。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所属企业纳入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监管体系。推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有差别、分步骤地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十三五”末达到30%。指导企业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努力挖潜增效,优化经营业态,打造特色品牌,促进内涵提升。

促进民营经济做优做强。完善政策扶持和保障体系,营造更为公平的市场环境。搭建民营经济市场主体信用平台,鼓励企业积极参加信用等级评定,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加快推进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非公企业和非公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积极扶持民营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引导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促进民营经济做优做强。“十三五”末,民营企业达到2.6万家,注册资本(金)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130家。

三、创新社会治理

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居委会为主导、居民为主体、社会力量协同参与的社区多元治理机制。健全基层自治机制,依法组织社区居民开展自治活动,协助基层政府开展工作。加强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提升服务社区综合能力。深化“两评三会一公开”制度,进一步完善社情民意表达和反馈机制。引导居民有序参与社区自治、社区志愿者服务、社区共建和社区精神文明创建等活动,不断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推进美丽社区建设,建立社区信息化管理与服务系统,完善社区建设各项规章制度,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提高社区服务管理规范化、精细化水平,完成“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的创建任务。

加强社会组织管理。深化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创新服务模式,积极发展公益慈善类、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加强政府扶持力度,积极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引导扶持社会组织投身社区建设,推进社区志愿服务规范化。完善监督管理,培育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能力,推动社会管理体制现代化。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作用,更多参与社会治理。

四、构筑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天津自贸区建设为契机,优化投资环境,深度融合区域经济,积极融入全球经济,进一步构筑对外开放新平台,提升国际化水平,打造开放型经济升级版。

加大优商选资力度。围绕增强产业竞争力,加大引入国际新资本、人才、技术,强化高端集群链条招商,持续引进国内外500强优势企业及分支机构,力争总量达到150家以上。精准对接北京创新资源和优质产业,积极承接金融、中介服务、研发设计、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发挥“中关村—河西区”合作互补优势,大力推进企业合作,聚集一批创新孵化和创业服务机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五年累计实现国内招商引资额880亿元,利用外资额16.8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0%和8%。

推进实施对外贸易提升工程。继续稳定河西区纺织服装、化工医药、汽车电子等传统产业出口优势,引导企业积极培育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创新营销模式和供应链管理,形成产业新优势。扶持电子通信、研发设计、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对外贸易,发展国际服务贸易、电商贸易等新兴贸易方式。坚持引进和培育相结合,壮大外贸主体,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境外合作,支持发展具有全球渠道控制力的贸易商,五年形成2-3家进出口规模超亿美元的外贸企业。

切实改善和保障民生

“十三五”城区关键词:

“十三五”末,全区累计新增就业18万人,推进城市“无障碍化”建设,建成国办养老院,五年新增养老服务机构9所,新建2所中学、3所小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和一批幼儿园,迁建河西职大、电子计算机职专、统计职专和社区学院,建成河西职业教育中心,实施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扶持项目,高水平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和群众满意度,建设健康河西。

一、坚持扩大就业规模与提升就业质量并举

全面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拓展就业空间,坚持政府促进与市场配置相结合,健全公平就业制度体系,强化制度创新、服务创新和模式创新,促进就业总量扩张和结构优化,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十三五”末,累计新增就业18万人。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健全完善培训机制,不断改进劳动力培养与培训方式,通过课程设置、在线教育、个性教育、异地教育等多种途径,构建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健全完善创业机制,打造创业创新公共平台,浓厚创新氛围,培育创业文化,丰富创业内容,降低创业成本,提高创业就业成功率。落实小微企业、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的岗位和社保补贴。完善三级联动机制,扶持退转军人自主择业和创业。认真做好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工作,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其他就业困难群体安置率达到85%以上。持续实施增加群众收入的政策措施,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保持同步。

二、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个体从业人员等群体参保政策,落实灵活就业社保补贴等各项惠民政策,推进民营企业、劳务派遣组织、大型商贸批零市场以及社区个体户实现应保尽保。统筹推进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福利事业发展,建立完善针对特殊人群的福利制度,推进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促进最低生活保障规范管理,充分发挥基本生活兜底作用。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推进城市“无障碍化”建设。完善基本养老制度,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健全养老服务机制,发挥好公办养老机构托底作用,建成国办养老院,五年新增养老服务机构9所,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模式,实现老有所养。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做好优抚安置工作。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推动妇女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儿童享有更高质量的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加强人口服务与管理,完善居住证制度,有序推进外来人口市民化。建立健全住房保障长效管理机制,完善保障住房公开、公正、公平分配和监督管理机制,加快完成小海地小二楼等9片剩余棚户区改造任务,改造面积20万平方米,受益家庭5000余户。

三、创建首善教育体系

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建立起优质教育资源聚集、开放有序、高效公平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和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由学有所教走向以公平与质量为核心的学有优教,在全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科学布局优质教育资源。实施教育布局专项规划,新建2所中学、3所小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和一批幼儿园,迁建河西职大、电子计算机职专、统计职专和社区学院,建成河西职业教育中心。调整优化各类教育资源结构,深化联合学区、一对一互助和集团化办学等机制,实现教育公共服务的均衡配置。逐步完善教师、校长交流轮岗机制,合理有序均衡配置教师资源。扩大区域特色数字教育资源覆盖与共享,助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扩大素质教育品牌影响力。落实立德树人,将科学精神、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彻于教育全过程。发挥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协同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成功发展。加强和改进智育、体育、美育与劳动教育,全面提高育人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树立良好师德师风。办好“河西学子节”、“阳光体育”等教育品牌活动,提升河西教育品牌影响力。

高质量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实施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扶持项目,高水平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高位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完善学区管理运行机制,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多样化特色发展高中教育,加强特色高中建设,构建自主选择、分层学习的课程体系,实施个性化学程和学分制课程。领先发展职业教育,完善职业教育衔接体系,构建新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完善发展特殊教育,全面推行全纳教育。加大扶持发展各类民办教育,满足百姓教育多样化需求。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利用区域媒体网络,创办河西区市民大学,形成学习型社会。

有序推进教育改革发展。依法保障学校在育人方式、资源配置、人事管理、特色建设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探索区域教育“管办评”分离的治理结构。建立专项基金,支持教师队伍、干部队伍培养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以信息化带动学校现代化。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提高教育开放度和国际化水平。加强入学方式、教育思想、课程建设、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升学制度、资源配置等方面一体化设计,整体推进河西教育改革发展。

四、完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和群众满意度,建设健康河西。

加大卫生资源优化整合。依托驻区三级医院,协同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迁建二级综合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发展区中医医院,完善以区中医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医堂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补充的三级中医网络体系建设。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标建设。推广医养结合工作模式,提升医养结合服务水平。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逐步实行“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和就医模式,推行全科医生、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把握“互联网+”,促进卫生计生信息化建设,建立远程医疗诊断和药品电子追溯服务平台。坚持传承创新,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健全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扩大慢性病防控覆盖面。完善区域人口健康信息系统,加强健康知识普及宣传,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妇幼健康水平。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建立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十三五”末,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5人,每千人注册护士数达到5.3人。

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增强卫生应急能力,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应急救治能力。加强综合卫生监督体系建设,优化行政执法工作机制,创新卫生监督执法手段,增强技术执法能力。

深化安全河西建设

“十三五”城区关键词:对重点行业实现24小时在线全程监控,建设区消防二级指挥中心、太湖路消防站,规划建设尖山、桃园消防站,推进信息应用与应急指挥、侦查打击、治安管控的一体化运作,实现全区应急处突力量“无缝衔接”。

实施“技防入户”工程

一、严格落实安全责任

建立健全区、街、社区三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属地责任体系。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对安全工作的领导责任,建立安全检查、整治长效机制,对重点行业领域集中开展拉网式、地毯式隐患大检查、大整治,实现24小时在线全程监控。强化部门监管责任,构建全区安全监控“一张网”,实现重要节点间互联互通。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法定代表人是第一责任人,建立安全工程师、安全员制度,加强标准规范建设,分级分类形成系统完备、科学明确、运行有效的安全技术标准体系。

二、打造安全发展领域

实施危险化学品安全工程,持续加大危险化学品安全整治力度。实施食品药品安全工程,构建“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监管体系,建成全区食品药品安全全程监管信息平台,确保人民群众吃得放心、用得安心。实施公共场所安全工程,切实加强车站、地铁、商场、旅游景点、医院、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管理,有效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实施建筑施工安全工程,全面推行施工安全标准化建设,加强“高大难深”项目重大风险源管控,建设平安工地、文明工地。实施公共消防安全工程,建设区消防二级指挥中心、太湖路消防站,规划建设尖山、桃园消防站,落实常态化火灾隐患排查机制,增强社会公众消防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

三、努力健全公共安全预警应急管理体系

坚持把精细化、常态化理念贯穿于公共安全管理工作全过程,探索“人力+科技”、“传统+现代”的风险预警模式,从“阶段严”到“常态严”,用最强措施、最严管理保障城区平安。创建信息实战应用平台,整合共享数据信息资源,积极推进信息应用与应急指挥、侦查打击、治安管控的一体化运作,实现全区应急处突力量“无缝衔接”。健全突发事件现场应急指挥体制,加强应急预案编制,推进建设全区统一应急平台,推动建设区防空防灾指挥中心。加强专业应急队伍和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开展市民风险防范和自救互救教育,规范信息发布与新闻报道程序,全面提高风险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打造公共安全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命运共同体。

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加快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运用“互联网+”实施“技防入户”工程。加强反恐、防暴、禁毒、犯罪预防和社区矫正工作,依法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

切实加强规划实施与保障

“十三五”城区关键词:贯彻落实“七五”普法规划,推动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推进文化中心周边、解放南路以东、陈塘科技商务区等重点区域开发建设。

一、切实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

发挥区委领导核心作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完善区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化水平。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凝聚全区各方面力量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和党员干部作风建设,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打造一支敢闯敢干、有作为、能打仗、执行力强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区

进一步依法理顺和规范政府职责,实现政府活动全部纳入法治轨道,全面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继续推进依法科学民主决策,不断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建立健全依法行政制度体系,进一步落实规范性文件制定、备案、发布、清理等制度程序,为法治政府建设提供体制机制保障。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健全街道综合执法运行体制和保障机制。完善行政执法监督平台建设,推行行政执法标准化,加大依法行政考核力度,提高行政管理的法治化水平。加强党内监督、法律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等制度建设,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贯彻落实“七五”普法规划,推动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三、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区政府各相关部门要依据《纲要》编制实施好重点专项规划,切实贯彻落实《纲要》的战略意图和主要任务。加强区《纲要》与市《纲要》、城市空间布局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统筹衔接。围绕《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制定实施年度发展计划,明确进度要求,落实规划实施责任制,纳入全区绩效管理考核,加强过程管理,确保《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四、建立财政保障机制

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保障机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障与民生相关的重点领域、重点项目财政预算投入,逐步加大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公共安全投入比重,统筹安排规划所列建设项目,保证财力支持。充分发挥财政专项资金对创新创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等的支持引导作用,培育和扩大财源税源。

五、强化项目支撑

组织实施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点项目,对规划明确的项目优先推进。积极推进文化中心周边、解放南路以东、陈塘科技商务区等重点区域开发建设,主动对接市国土、规划部门,加快房屋征收和土地整理,确保重点项目尽早落地。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科学选址,满足民生需求。完善重点项目储备机制,确保项目滚动接续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新型投融资模式。

六、完善规划评估机制

进一步加强规划实施的法律监督、民主监督,建立健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定期将规划实施情况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向区政协通报。加强规划评估,建立健全规划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后评估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