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宁河着力落实协同大战略 打造活力宁河

  宁河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市委十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团结带领全县党员干部群众,按照“改革统领、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改善民生、从严治党”二十字总方针,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天津自贸试验区建设、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五大叠加机遇,接续实施产业提升、生态宜居、改革开放、科教兴县、文化繁荣、富民惠民“六大战略”,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2014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01.8亿元,同比增长13.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3.8亿元,增长19.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96.5亿元,增长24.9%;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34元,增长10.6%,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市前列。2015年上半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74亿元,同比增长20.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5.3亿元,增长20.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7.5亿元,增长20.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43元,增长10.9%。

  1、抓融入 着力落实协同大战略

  立足资源禀赋和地缘优势,自觉把全县发展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局中去谋划,按照“南融滨海、北借首都,东接唐山、西联市区”的思路,坚持借势、借力、借脑,着力谱写宁河新城、未来科技城现代“双城记”,重点强化了“五个对接”:一是强化规划对接。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布局,强化了承接首都要素外溢、产业转移、功能疏解等职能。目前,未来科技城总体规划已通过市政府审批,主动对接河北省唐山市,正在谋划共建津冀合作示范区,将与芦台农场率先实施“一园两路”战略规划。二是强化政策对接。制定出台了《承接北京项目若干规定》、《宁河县加快推进总部和楼宇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规定,构建了与协同发展相适应的投资政策体系。三是强化载体对接。在深化京津合作方面,依托北京清河农场这个借重首都资源的“桥头堡”,加快推进天津未来科技城建设,规划区内占地66.5平方公里的京津合作示范园区,是本市与北京市的十大战略合作产业项目之一,已纳入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9.4平方公里起步区规划建设进展顺利,首个进驻企业九汇建国温泉会议中心建成运营。在深化津冀合作方面,重点建设津冀合作示范区,目前,宁河县对芦台农场、汉沽农场的供电通讯、交通路网、教育医疗已实现基本覆盖,特别是规划合作区域内的县大北工业园区已入驻企业170余家。同时,积极推进县域东北部津东、宁东两个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四是强化产业对接。加强与京津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国内外科技型企业战略合作,着力发展总部经济和实体产业,其中,北京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示范区和农业科研院所宁河培训基地稳步推进。五是强化项目对接。近两年从京冀引进项目56个,在谈实体项目30个,协议投资额470多亿元。美国安博电子商务产业园一期等项目建成投产,投资80亿元的热电联产项目、投资20亿元的普洛斯物流项目即将开工,龙源风力发电、德邦物流等超亿元项目签约落地,特别是投资50亿美元的一汽大众汽车华北生产基地项目落地建设,建成后年产汽车60万辆,实现工业总产值3000亿元。

  2、抓转型 着力打造产业升级版

  农业上突出“优”字。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统筹建设京津冀菜篮子产品供给区、农业高新产业示范区和北方种业基地,全县“十个一”万亩循环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稳步实施,岳龙、苗庄、潘庄、东海四个试点成效明显,累计建成设施种植园区76个、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68个。工业上突出“强”字。坚持“短链建链、缺链补链”,立足新“五大主导产业”,以京津、津冀合作示范区为载体,以高端高质高新产业为导向,积极承接首都产业外溢,总投资超千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完成投资709.4亿元、建成投产83个,累计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1350家、科技“小巨人”94家,完成转型升级企业757家,今年以来帮助企业融资82.72亿元,其中首笔贷、信用贷分别达到21.7亿元和9.11亿元。服务业上突出“活”字。坚持突出特色、多元拓展,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业态,海航“中国集”一期、普洛斯物流、安博仓储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茂川大厦、幸福商业广场写字楼、恒广科技园、京津合作园区总部基地四座“亿元楼”入驻企业达到400多家。七里海生态修复与综合利用工程加快实施,古海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三期、东海二期工程取得重大进展,完成七里海国家湿地公园、七里海郊野公园景观提升工程,以七里海为核心,贵达假日、天尊阁为支撑的旅游业发展格局逐步完善,七里海景区年接待游客突破15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亿元,助推了服务业上档升级、提速发展。

  3、抓环境 着力建设美丽新家园

  加快推进“四清一绿”行动,努力让宁河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让百姓呼吸新鲜空气、喝上干净的水,享受优美的环境。到2016年,实现“四突破”、“两下降”。“四突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0亿,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20亿元,服务业比重突破45%,森林覆盖率突破35%。“两下降”: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一五”末下降22%,PM2.5年均值下降20%。具体工作中,大力发展绿色、循环、低碳产业的同时,狠抓两个方面不放松。一方面,狠抓生态保护不放松。以植树造林和生态修复为切入点,通过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和清洁家园行动,加快推进城区绿化、农田林网、乡镇片林和沿河沿路生态林建设,见缝插绿、能绿尽绿,全县累计造林面积4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9.4%,新增绿地36万平方米,被命名为第六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今年以来空气环境达标天数、综合指数全市“双第一”。特别是围绕七里海的生态保护,按照“生态优先、严格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累计投入20余亿元,实施了潮白新河清淤、东海鸟类保护区、植被恢复等生态修复工程,七里海古海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创建为“4A”级景区,进一步涵养了湿地水源、保护了野生物种,成为京津冀地区一张靓丽的“生态名片”。一方面,狠抓城乡统筹不放松。重点实施“四项工程”、打造“三个特色”。“四项工程”,即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特别是抓好美丽村庄、美丽社区建设,下大力量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142个村队被评为全市首批清洁村庄。“三个特色”,即宁河新城突出亲水特色,七里海新区突出湿地特色,东部地区突出田园特色。

  4、抓民生 着力提升群众幸福感

  一是安居宜居工程。宁河新城建设加快推进,潘庄新市镇一期20万平方米还迁楼完成主体工程,淮淀新市镇建设全面启动,小闫新农村建设工程竣工交付使用,累计建成经济适用房250万平方米。统筹推进高速公路、国省干道、乡村公路建设,滨保、塘承、津宁等6条高速公路和七里海大道、海清公路相继建成通车,滨海西外环高速、蓟汕联络线、唐廊高速、宁塘快速路等工程加快实施,全县乡村公路好路率达到83%以上,先后开通22条公交线路,结束了宁河没有公交车的历史。二是文化惠民工程。以弘扬宁河传统文化为主线,对宁河12种文化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挖掘,举办了七里海文化旅游节、湿地河蟹节、社区文化艺术节等文化品牌活动,打造了手工编织、木版年画、木雕等特色文化产业。建设了覆盖全县的300多个农家书屋、250多家村文化活动室,满足了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三是社会服务工程。宁河县医院纳入区域医院发展规划,启动了县公共卫生综合服务中心、县中医院迁址新建工程,乡镇卫生院标准化达标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改造正在加快推进。实现了“农村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便捷的服务是医疗”的目标。千方百计抓好就业、增收、社会保障三项工作,每年新增就业8000人以上,全县“五险”参保累计达到17.5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了95%,基本养老保险实现了政策性全覆盖。四是管理创新工程。在全县14个乡镇建立便民服务站,设立经济发展、社会服务、党建服务、综合服务四个中心,依托“一站四中心”,千方百计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坚持把群众当“家人”,把群众的事当“家事”,把群众反映问题的书信当“家书”,把群众的家庭发展当“家业”,把群众的生计当“家计”,围绕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带着真情下访,带着责任接访,切实抓好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化解,全县信访总量逐年下降,成为全市最稳定的地区之一。

  5、抓党建 着力营造严实好风气

  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中心,以“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动力,深化“干部下基层、工作上水平”主题实践活动,坚持以上率下、整体联动,聚焦解决不严不实问题,先后出台县级领导干部定点联系“软弱涣散”党组织等56项制度,累计为群众解决突出问题2700多件,落实助困资金5000余万元,着力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突出基层组织建设,建立了党建工作层层述职评议机制,完成了669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基层党组织换届选举和31个“软弱涣散”村级组织整顿转化工作,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稳妥有序推进。突出干部队伍建设,完善了“三项问责”制度,形成了不定期督促检查、季度指标排名、乡镇观摩推动、年度绩效管理等一整套考评体系,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想干会干干成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突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把纪律摆在前面,创新开展“守纪律、明责任”下访约谈活动,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扎实推进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纠风治理、明察暗访等专项行动,不断深化农村“三项监管”、涉农资金监管“四个一”等工程,改善了党风政风行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