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七里海再实施11个生态项目 寻平衡点

  燕羽飞绕屋,鸟语敲门醒;绿草伴影住,蛙声嬉人行……这样的乡野诗情水墨,正越来越多地成为都市人向往的生活。连日来,“美丽滨海 早报记者湿地行”考察队在七里海湿地考察时发现,伴随着湿地物种的增多、生态功能的恢复,湿地的景观欣赏功能正在被挖掘。专家指出,应牢牢守住湿地保护的底线,寻找开发与保护平衡点,让旅游为湿地保护带来机遇而不是伤害。

  40只东方白鹳停留东海

  昨日上午,“美丽滨海 早报记者湿地行”考察队来到东七里海考察。尽过天气很冷,但还是能遇到来此观鸟的市民和摄影爱好者。

  由于明年初要在东七里海西侧修建若干个鸟岛和浅滩,东海正在进行向外排水作业,随着水位的下降,野鸭、鸬鹚、燕鸥等成群的鸟类在水中或岸边嬉戏、觅食。“快看!东方白鹳!”突然,一位考察队员大声喊起来,经专家目测,约有40只左右。

  “这个节气还有这么多珍惜鸟类停留,说明七里海湿地的修复有了成效。”七里海湿地与古海岸自然保护区顾问、民俗文化专家于增会介绍说。七里海湿地在全市总体生态框架中,是“一轴两带、南北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以前七里海沼泽萎缩和生态形势严峻的问题,宁河县近年来累计投资20亿元,通水系、建苇海、修鸟岛、复生态,抢回失掉的湿地,实现生态“复活”,打了一场湿地保卫战。

  为保护好生态,当地政府和居民投入了很多,放弃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不仅体现在鸟类增多,还包括其他方面。今年54岁的李子忠家住七里海镇任凤村,经营着一家垂钓园。从小生活在湿地水边的他,对七里海苇地有着很深的感情。“以前,七里海水少,苇子长得不好,根本不赚钱。”李子忠说,由于效益不好,当时村里很多人放弃了承包土地,选择外出打工。对于自己坚持留下来并扩大经营的决定,老李颇为得意。因为短短3年时间,家里的纯收入就翻了好几番。

  “很多人说保护和利用是矛盾的,其实,如果处理好了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互相促进的。”于增会说,挖沟蓄水搞养殖,搞生态旅游,经济效益也上来了,可以投入资金,反哺到生态保护,“湿地不但没有破坏,还有利于功能增强,促进了芦苇生长,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160余万市民“游”湿地

  经过保护和修复,七里海湿地初步统计有鸟类182种,占整个天津地区鸟类种数的78%,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10余种。野生植物共有41科153种,占滨海地区湿地植物种类的93%,其中包括野大豆等濒危植物。从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区域经济发展与七里海环境恶化的矛盾,在全市起到极大的示范作用。

  在这样的背景下,占地1万亩的七里海国家湿地公园于2011年3月开工建设,由8公里湿地走廊和5000亩湿地组成,分为六大功能区,包括历史民风民俗展示区、湿地生态展示区、娱乐活动区、多功能区(水上剧场)、垂钓区和餐饮区。体现了湿地特色与人文气息相融合、天然野趣与水乡文化相交汇的风格,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随着湿地公园名气的不断扩大,来游园的市民越来越多,仅今年客流量就达近70万人。再加上在周边钓蟹的市民,总共能达到160万人。”这个数字,在天津七里海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永善眼里,有喜有忧:喜的是七里海湿地日益成为市民远离钢筋水泥,亲近自然、释放心灵的场所;忧的则是如何找到保护生态湿地与合理流量之间的动态平衡。

  “自开园以来,我们制定了多项措施保护湿地。”李永善说,为了防止不文明旅游行为对湿地造成破坏,公园不设饭店,而是让周边饭店为游客提供餐饮服务,防止污水流入湿地;公园内所有厕所都没有下水口,污物直接流入专门设置的容器里,做到日产日清,保证公园水质清纯;公园设有50多名卫生保洁员,不让垃圾侵染湿地。此外,还成立了百余人组成的护鸟队,每天在湿地巡视。

  别让旅游成为一种伤害

  “目前,《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七里海湿地保护与恢复规划(2015-2020年)》正在制定当中,将重点实施6个恢复项目和5个保护项目。”于增会介绍说,6个恢复项目包括七里海湿地沼泽修复、七里海湿地植被修复、七里海湿地水生生物资源修复、七里海鸟岛堆建与修复、七里海湿地津唐运河浅滩修复、七里海湿地水系治理;5个保护项目包括七里海湿地环境监测、七里海湿地保护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监视监测中心建设、七里海湿地牡蛎礁保护、七里海湿地林带建设。“这些项目实施后,将对七里海湿地的修复和保护有一个质的飞跃。“于增会说。

  天津师范大学生态环境专家徐华鑫教授表示,对于都市人来说,湿地是最亲密的自然伙伴陶醉其中,人们用相机记录、用心灵感受之外,总期盼着能与湿地近些再近些,然而这种亲近却不应该以破坏湿地为代价。

  “湿地资源同时又是脆弱的,一旦遭受破坏很难甚至无法恢复。因此,在湿地旅游越来越火的今天,加强对湿地资源的保护,使旅游产业为所在地区带来可观收益的同时,保证人与湿地和谐可持续发展则是一种未雨绸缪的大智慧。”徐教授认为,开展湿地旅游的最终目的,还是为湿地保护植入新动力,应牢牢守住湿地保护的底线,让旅游为湿地保护带来机遇而不是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