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河东区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河东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本届政府组成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中心城区全面提升”目标要求和“金贸河东”功能定位,团结带领全区人民万众一心、开拓奋进,全力推动河东区“发展起来、繁荣起来、漂亮起来”,圆满完成了区十五届人大历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十一五”规划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高起步实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河东区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阔步前进!

五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聚焦重大项目建设,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了新转变。坚持以发展区域经济为中心,以税源建设为重点,突出打好财政增收、项目落地、商业繁荣“三个攻坚战”,经济增长方式逐步转变,经济总量得到扩大,并开始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内涵式发展的轨道。区属增加值由2006年的61.45亿元预计增加到158亿元,年均增长20.8%;区级财政收入由2006年的9.39亿元预计增加到26.25亿元,年均增长22.9%。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整合资源,加强项目储备,全程对接服务,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五年累计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6.68亿元,直接利用外资3.79亿美元,实际利用国内市外资金255.52亿元,分别是“十五”期间的2.23倍、6.3倍和7.74倍。现代商贸区初具规模,津滨大道现代物流商贸区、天津站—新开路商务商贸区初步成型,南站现代商务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十一经路现代金融商务区正在加紧资源整合。现代服务业升级扩容,引进投资项目企业1453家,全区商业设施规模达到240万平方米,服务业增加值占区属增加值的比重达到92%,比2006年提高15.7个百分点。河东万达广场、五星级radisson酒店、四星级世纪泰豪酒店等一批商务商业设施建成开业;天津万达中心、天津远洋国际中心、红星国际广场等一批服务业项目建设进度加快;中粮大道、中信城市广场等一批商贸项目加紧启动。积极培育主轴商业街,建成天津音乐街、喜悦购物公园等一批特色街区,引进星巴克、顺峰等一批名优品牌餐饮企业,啤酒节、商旅嘉年华等商贸节庆活动形成特色。金融产业加速发展,渤海银行总部建设加快推进,中策保险经纪公司、泰华龙湖股权投资基金、中民担保等一批金融机构落户河东,金融业留区税收达到1.6亿元。

科技产业不断壮大,启动实施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打造“飞地经济园”东宁高科技产业基地,培育1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40家“帅”字号科技创新平台,帅超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级孵化器,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达到700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总部和楼宇经济加快发展,引进海天新铁、渤天天工等10家总部型企业。整合商务楼宇资源33幢,打造天星河畔大厦、万隆太平洋大厦等一批税收超亿元楼宇。培育民营企业集团13家,民营企业总数突破1万家,注册资本金达到120亿元,民营经济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加大城市建设力度,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生态城区建设迈上新台阶。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加快实施城区总体发展战略,加强对重点功能区、重点地块、重点项目的统筹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完成海河东岸堤岸改造,新增东纵及东南半环快速路等12条主干道路,新建富民桥等6座桥梁。京津城际高速铁路、津滨轻轨高架铁路建成通车,地铁2、3、9号线与天津站交通枢纽共同形成立体交通网络。积极稳妥推进鲁山道小二楼、地铁5号线等大片拆迁,新建真理道、香精厂等一批保障性住房,土地整理出让有序推进。实施了旧楼区综合整修、老宅供热补建、燃气切改转换、自来水立管入户、里巷道路及低洼积水点改造、居民小区“路灯光明行”等惠民工程,配套设施不断完善。连续4年累计奋战900天开展了大规模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完成天津站地区提升、海河沿线景观带建设、东纵快速路等157条道路整修、沙柳路等城乡结合部和150个居民区集中治理,打造了津塘路、河东公园、如意园、中山门地区等一批市容景观亮点工程,初步形成大气洋气、清新靓丽的城市格调,增强了城市载体功能和竞争力。大力推进国家园林城区和生态城区建设,新建绿地505.3万平方米,绿地覆盖率达到39.2%。深入实施环境保护“六大工程”,提前两年完成国家“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二级及以上良好天数持续保持83%以上。深化节能减排和节水工作,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21.19%,第一热电厂完成供热转换,创建欣荣嘉园等一批节水型居民小区。严格执行《天津市城市管理规定》,加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建设,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完善监督考评体系,城市管理实现精细化、长效化。加强天津站地区综合管理,保持了站区安全有序、整洁便捷。

——着力改善民生福祉,扎实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和谐城区建设取得新成果。坚持把扩大就业作为改善民计民生的根本举措,把增加收入作为改善民计民生的重要支撑,把发展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作为改善民计民生的重大任务,把创新社会管理作为改善民计民生的基本条件,累计实施五个20项民心工程,办成了一批群众普遍盼望的急事难事大事。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困难群体就业援助机制,累计新增就业14.5万人,稳定就业率达到85%以上,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成立河东区青年创业中心,桥园创业园被认定为“国家创业促进就业实验区创业园”。加强社会保障,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五险”参保范围广、受益人群多,城市居民低保标准由2006年的265元提高到480元,最低工资标准由590元提高到1160元,覆盖城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安居工程扎实推进,住房保障受益家庭5.2万户,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建立完善社会全员帮扶助困工作“十大平台”,形成“党内帮扶引领、十大平台联动、个性救助为主、应助尽助到位”的帮扶助困长效机制。教育发展实现均衡优质。素质教育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走在全市前列。成立河东职教集团和特教中心,新建第二中心小学等8所学校,创建54中、102中示范高中校,国办幼儿园全部达到市一级园标准。医改惠民力度不断加大,区属医疗机构全部实行药品集中采购和零差率销售。在全国率先实施“促进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作”试点工作,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向阳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国家卫生部命名为“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中医药进社区”,成功创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深化“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保持稳定低生育水平。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家庭文化、社区文化和直沽文化旅游形成特色,文明小区“五个一”创建和“河东区十大为民杰出人物”评选表彰形成品牌,“同在一方热土、共建美好家园”活动不断深化。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创建有影响力的体育强区,率先在全市实现社区体育设施全覆盖。举办两届全民健身运动会,组队参加市运会取得好成绩,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保持全市领先水平。河东体育场列入第六届东亚运动会比赛场馆,提升改造工程全面启动。大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完成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建成12个街道行政服务中心和一批社区办公服务设施,社区商业网点累计达到3500个,菜市场总规模达到12.69万平方米。完成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扎实做好对口支援和区域合作工作。河东区先后荣获全国再就业工作先进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全国科普示范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中国人口早期教育暨独生子女培养示范区、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区等多项荣誉。外事、对台、人防、档案、保密、妇女儿童、防震减灾、国防动员等各条战线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坚持依法行政,强化社会综合管理,营造了平安稳定的新局面。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自觉接受区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全部办复。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离退休老同志和人民团体的意见,支持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群众组织开展工作。充分听取法律顾问、企业代表、社区居民等社会各界的建议、意见,专家论证、公众恳谈形成制度。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集中力量编制《河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认真执行《河东区十五届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和《河东区人民政府重大决策程序规定》,积极落实目标决策、执行责任、监督考核三个体系,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加强依法行政考核、执法监督和行政复议工作,扎实做好规范性文件管理工作,依法行政工作连续保持全市优秀等次。“五五”普法全面完成,“六五”普法顺利实施。司法行政工作不断深化,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和社区矫正工作得到加强。完善政民零距离、公仆接待日、为民服务网络等沟通平台,坚持“五个必须”工作思路,畅通诉求表达渠道,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开创了基层基础巩固、维稳体系完善、应急保障有力、社会大局和谐的崭新局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和侨务政策,民族宗教领域保持和谐稳定。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深入开展“平安河东”创建活动,人民群众安全感普遍增强。加强市场物价、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完善应急管理机制,提高政府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健全安全监管体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生产、建筑、交通、消防等领域的安全防范,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全区生产生活安定有序。

——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整体服务水平实现新提升。顺利完成政府机构改革,认真做好规范公务员工作津贴、生活补贴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工作,政府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履职能力进一步提高。区属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建立职工托管中心,房建公司、商业系统公司和街道工商实业公司完成改制,原市属划转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完善区域经济奖励办法和扶植企业发展政策,制定并落实促进经济发展30条措施,连续组织开展服务企业“上水平”活动,千余名干部深入基层解难题、办实事,企业诉求问题全部得到解决。加强以行政许可服务中心为窗口的企业服务平台建设,严格首问首办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服务承诺制,重点企业注册24小时内办结。清理和统一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推进审批职能归并,联合审批办理率达到100%,审批效率整体提速80%以上。加大政务督查和行政效能监察力度,深化政风行风民主评议。主动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扎实推动电子政务和光纤城区建设,政府工作透明度不断提高。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强化对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资金的审计监督,促进了工作有效落实和权力干净运行。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肃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机关作风建设扎实有效,进一步树立了团结拼搏、务实高效、依法行政、廉洁从政的良好形象。

五年耕耘,五年拼搏!过去的五年,是发展思路拓展提升的五年,是发展进程攻坚克难的五年,是发展环境全面提升的五年,是发展成果惠及群众的五年。全区人民发扬“五加二、白加黑”的拼搏精神,在探索中寻求突破,在创新中构筑优势,在实干中赢得主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新跨越。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我们进一步加深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和体会:一是必须始终坚持创新发展。牢牢把握三个层面联动协调发展的历史机遇和发展大势,按照“发展起来、繁荣起来、漂亮起来”的总体思路目标和“提速发展、全速发展、超常规发展”的工作要求,坚持又好又快、求变求快,突出调结构、促转变、增实力、上水平,加快推进“三区一城”和“新城市中心”建设,走出一条富有河东特色的发展之路。二是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牢固树立财税工作是不变的中心、招商引资是永恒的主题、重点项目是重中之重的经济工作理念,狠抓大项目、小巨人、楼宇经济,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有效破解发展中的难题,不断增强发展的后劲。三是必须始终坚持和谐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统筹协调,把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优化和提升发展环境、深化和促进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和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开创科学发展、富民强区、全面提升的新局面。四是必须始终坚持安全发展。牢固树立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意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和扎实的工作,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努力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五是必须始终坚持服务发展。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和工作作风,把心思用在造福百姓上,把精力用在真抓实干上,把功夫用在取得成效上,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多行利民之举、多办惠民实事,真正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过去五年,我们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纵观五年来取得的成绩,充分说明本届政府的发展思路是正确的,组织实施是得力的,推动落实是有效的。河东区的发展变化来之不易,我们遇到的困难比预料的多,取得的成绩比预想的好,这是在区委领导下,万众一心、顽强拼搏,勇于创新、敢打必胜的结果,凝聚了全区人民的智慧、汗水和力量,体现了河东精神、河东速度、河东效益和河东水平。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并通过你们,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全区人民,向所有关心支持河东区建设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认清自我,才能超越自我;把握现在,才能赢得未来。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一是经济总量还不够大,税源结构不尽合理,旗舰型、龙头型的大项目好项目还不多,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集聚效应不突出;二是公共服务还不能很好满足群众的要求,维护稳定的任务还很繁重,社会管理创新亟待加强;三是政府自身建设仍有差距,在强化服务意识、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狠抓工作落实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河东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综合竞争力的攻坚创新期,是努力实现“金贸河东”功能定位、建设“三区一城”、打造新城市中心的黄金发展期,是在新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的大有作为期。

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要求,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主题主线主攻方向,始终坚持站在高起点、抢占制高点、达到高水平,按照“金贸河东”功能定位,牢固树立科学发展为要、民计民生为本、社会和谐为基的发展理念,坚定实施“三个起来”和“三二一”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富民强区、项目立区、科教兴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认真坚持“一三六六”发展格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显著提高经济实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努力建设“三区一城”和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宜居、充满活力、人民幸福的新城市中心。

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区属增加值、区级财政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8%、23%,实现两项主要经济指标比2011年翻一番以上。其他各项经济指标力争实现更大突破,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

——经济结构显著优化。以现代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形成,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96%。全社会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大项目好项目带动作用更加明显,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调结构转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

——改革开放步伐显著加快。各项改革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全社会的创新创业创造活力明显增强;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引项目的质量效益和开放型经济水平明显提高。

——城市面貌显著变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显著提高,载体服务功能不断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节能减排目标确保实现,生态宜居城区建设取得更大进展,宜商宜居活力城充分展现。

——民计民生显著改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就业更加稳定充分,城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全面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发展成果普惠于民,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社会建设显著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实现,依法治区进程不断加快。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明显提高,和谐社区建设扎实推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切实加强,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社会管理创新取得更大突破。

——文化建设显著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市民整体素质和城区文明程度明显提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加发展繁荣,特色文化强区建设开创更好局面。

围绕上述奋斗目标,我们将扎实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坚持以产业为重点的规划导向,加快推进重点功能区建设和主导产业发展,激活河东经济发展的新潜力。

加快推进土地资源整合。以净地结片、项目落地为目标,加大土地资源整合力度。重点推进富民路、万辛庄、鲁山道小二楼等地块以及市政基础设施和国家重大项目建设用地等38个点位,总面积340万平方米的房屋征收、土地整理和城中村改造,为大项目好项目新项目的引进提供发展载体。按照“公建为主、突出自持、税收导向”的原则,每年有计划地推进成熟地块上市出让,为区域经济发展积蓄后劲。

加快推进重点功能区建设。全力打好以城市主中心建设为重点的海河东岸综合开发战役,加快南站现代商务中心建设,努力形成天津高端现代服务业的标志性区域和现代金融商务特色明显的新城市中心。全力打好以税收超亿元楼宇为重点的十一经路资源整合开发战役,加快十一经路现代金融商务区建设,努力形成更有特色的金融街总部街。全力打好以妈祖文化城建设为重点的津塘路综合开发战役,加快大直沽文化旅游区建设,努力形成现代商贸文化旅游聚集地。发挥河东万达广场的示范作用,加快推进红星国际广场等项目建设,把津滨大道现代物流商贸区建成天津最有吸引力的新商业中心。提升天津站后广场交通枢纽和商务商贸功能,加快推进远洋国际中心等项目建设,把天津站新开路商务商贸区建成繁荣繁华的新商圈和不夜城。按照天钢柳林地区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定位,与副中心的创业产业片区、都市商务区相融合,把天钢创意商贸区建成创意、商贸和生活为一体的特色活力区域。重点发展软件服务、人力资源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业,把二号桥都市产业园区建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特色的都市产业园区。

加快推进主导产业发展。坚持把大力发展高端现代服务业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战略重点,加快推进“六大主导产业”:金融服务业,完善金融业发展规划,加大金融招商力度,积极引进金融机构,形成多种金融业态覆盖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商务商贸业,加快促进总部型商务中心、六纬路主轴商业街和一批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形成聚集人流、扩大消费、拉动增长的新亮点。现代物流业,努力构筑现代物流运作体系,着力打造与国际水平同步发展的现代物流业高地。文化产业,努力打造全国一流的音乐文化聚集高地,加快发展商贸文化旅游产业,培育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断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特色化、专业化发展水平。服务外包业,加快建设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载体,积极引进高水平项目和龙头企业,构建服务外包产业公共支撑体系,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商业地产业,引导和支持房地产企业开发建设新型城市商业综合体,扩大公建规模,提高长远效益。到2016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区属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