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静海县循环经济再创辉煌

300吨垃圾,是静海县城区一天的垃圾产量。随着一车车垃圾运入静海紫兆环保生活废弃物处理场,经过四个小时处理,这300吨垃圾变成了“宝贝”:高效有机肥、塑料颗粒、绿色燃料棒、砖瓦……这不仅是一个奇妙的过程,更生动诠释了“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一循环经济理念。

循环工业:构筑“城市矿山”

科学发展的核心内涵之一,就是发展方式。

静海县选择了“生态立县”,走通过循环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路子。

这是一条金光闪闪的大路,也是一条让人脱胎换骨的路,更是一条通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走进位于静海县城西南部的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的同和绿天使顶峰资源再生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一辆满载废旧机电的集装箱货车驶入厂区,将货物卸到存储区后,这些废旧冰箱、电视机、电脑等家电又被一辆辆小型叉车送往拆解车间,经车间工人简单拆分后,搬上传送带,进入大型拆解机器,短短几分钟后,记者在大型机器的另一头看到好几个“出货口”,之前的废弃家电摇身变成了再生塑料、玻璃、铁、铜等各种再生资源。公司人事总务部科长鲍惠苏告诉记者,“我们公司现在年拆解废旧家电将近40万台,整个加工生产过程实现了无污染、全处理。”据了解,目前,该公司正在规划建设二期深加工项目,重点对产出的各种资源进行再生产,着力构建企业内部的“小循环”。

把废弃机电“吃干榨尽”,向绿色产业要效益,如今,区内像同和绿天使这样的拆解企业达到了150多家。在这些拆解企业不断壮大的同时,深加工企业项目也在悄然兴起。这种产业链条的逐层延伸逐渐构建起园区内部企业之间的“中循环”。废旧的手机、电脑、家电、汽车、塑料、橡胶、金属,在这里经过资源化、简练化处理,全部变成资源,实现了再利用。目前,园区年产40万吨铜,相当于江西一个铜矿,还有20万吨铝和20万吨铁,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矿山”,并实现了企业生产的零排放、自消化、无污染。

在人们的印象中,拆旧企业周围往往是伴随着烟雾缭绕、尘土飞扬,但在这个园区,却不见浓烟、少有异味。整齐划一的车间厂房,功能完善的拆解设备,宽广平坦的区内路网,循环互补的发展格局……目力所及,处处洋溢着现代化气息,让人耳目一新。以绿色为基础,着力促进产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循环协调。该园区由过去一个个污染严重的小作坊成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国家进口废物“圈区管理”园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和中国国际青少年交流中心等。

一座正在崛起的“城市矿山”正在积极推动并反哺静海的产业发展。

循环农业:生态与经济效益共赢

梁头镇东贾口村的刘大爷做梦也没想到,种了20多年果木树,今年自家2亩多地的果树修剪下来的破烂树枝竟能被卖了个空,县里的食用菌种繁育基地以每斤将近3毛钱的价格前来收购。这些果树枝咋就成了“宝儿”?

这就要归结于静海县三年前大力推行的植树造林的举措了。2008年,为深入推进“生态立县”战略,该县推行绿色通道、绿色林网、绿色河道、绿色村庄“四绿工程”,平均每年植树10万亩以上,以发展林下经济为主加快产业聚集,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探索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新模式。

从农户手中收购来修剪下的果木树枝,用机器打成碎末儿,在这些废木屑中注入培养液育成菌棒,再放置到速生杨林中等待出菇,林地的空气湿度和温度正好可以满足菌棒的生长条件,一根菌棒从入棚到采摘期结束大概有六七个月时间,可以出7茬儿菇,最终变肥返田(林)。而用林下自然繁育的草种喂养鸡鸭等,其产下的禽蛋绿色无公害,其粪便更是林木和草种成长的营养肥料,这种林下种养殖模式既体现了立体循环,又让农民从中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该县在自然条件优越、林地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规划建设了100平方公里的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重点打造生态产业、绿色农业、循环经济三大特色品牌,着力构建生态产业和立体循环经济产业带、林海休闲观光文化产业带和现代化设施农业产业带。2009年3月,园区被中国绿协等部门联合批准为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该区承接着一产、二产、三产联动延伸、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绿色循环经济新体制。在这个区域内,园区以搞工业的形式搞生态农业,搞绿色开发区。目前,生态园、百果园、林下经济、林海农庄等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高水平项目相继入驻,实现了生态效益和农民增收的有机统一。据初步测算,百平方公里的绿色林海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700万吨,释放氧气1300万吨,可降解300万城市人口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初步形成了天津西南的生态屏障,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和天然大氧吧。

今年7月,为培育壮大食用菌产业,该县投资5000万元建设林海食用菌产业化基地,通过菌棒制作、菌种供应、种植示范、技术指导、产品回收、加工增值、废物无害化处理等措施,建设食用菌产业化样板,力争建成北方最大的菌种繁育基地。目前,年产食用菌原种68万瓶,菌棒1亿棒,从而实现农民就近购买,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于是,就有了刘大爷家2亩果树枝被收购一空的事儿。

循环发展:赢得一片蓝天

为走好循环经济这条路,该县提出了“优一高二大三”的发展目标,即把一产做优,二产调高,三产壮大;在空间规划布局上,着力打造“两城三区六园一带”,这一规划控制面积达到780平方公里,占县域总面积的52.6%,“两城”即静海新城和团泊新城,“三区”即静海经济开发区、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和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六园”包括北环工业园、大邱庄工业园、唐官屯加工物流园、双塘高档金属制品产业园、蔡公庄乐器园和中旺滨港铸造园,“一带”即新104国道沿线50平方公里的龙海设施农业带,这为该县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及城市化建设拓展了空间。

为走好循环经济这条路,他们也经历了艰难和痛苦。受历史环境制约,长期以来的粗放型生产模式严重影响了企业产能和效益的最大化,使全县受到环境污染、耗能过高的“瓶颈”制约。为此,该县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和技改升级,仅去年一年就关停了193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目前有80多家仍在停产整顿,限期治理。县委书记孙文魁深有感触地说:“关闭这193家企业的过程是一个很艰难、很痛苦的过程,这些企业在历史上是做过贡献的。但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就决不能以牺牲群众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为代价来换取发展,宁可gdp掉下来,也要蓝天绿水。”

正是这种理念,这种发展模式、环境,这种放眼未来、立足长远的做法,为静海县赢得了一片蓝天:今年1-8月份,全县1000万元以上在建、准备开工和储备项目达到685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04个,累计完成投资457.3亿元,列入本市重大项目的77个项目已开工74个,开工率达96.1%;今年1-9月份,全县预计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入分别同比增长26%、58.2%和45.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现10293元。

循环经济绝非简单的企业节能减排和废弃物利用,而是在广阔的范围内实现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最终形成全社会的大循环。这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发展模式,是生态城市的终极目标。

站在静海看静海,随着循环经济的发展,这里天蓝地绿水清。

跳出静海看静海,随着循环经济的发展,这里在“新城集聚”“一轴两带”“南北生态”的天津发展战略大局中都“炫”出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