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太原市民营经济发展状况研究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在党和国家一系列政策指引下,在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系列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意见的推动下,太原市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成为太原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从散兵游勇到如今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实现了飞跃式发展。民营企业以其灵活的经营机制,优异的创新能力,高效的生产率,给太原市经济社会注入新鲜活力,在吸纳就业、创造税收、推进产业转型、促进经济健康持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发展民营经济是增强太原市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必然选择,是太原市转型发展、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实现富民强本的基本途径。一、太原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分析民营经济支撑作用愈加显著。民营经济成为太原市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对太原市经济支撑作用日益增强。2016年太原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039.9亿元,占太原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35.2%,较2015年占比(34.9%)提高了0.3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中,民营经济占比99.6%,比重最高;第二产业中民营经济占比23.9%,占比持续增加,较上年增加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中民营经济占比40.4%。 民间投资占比超过一半。2016年太原市民间投资活跃,投资总额实现1038.2亿元,同比增长了3.7%,占太原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的51.2%。民营企业对财政贡献加大,成为太原市财政的主要来源。2016年民营企业税收收入达到236.1亿元,占太原市税收总收入(国税和地税总和)的47.3%,接近一半。民营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持续增强。2016年太原市民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数达到100.3万人,较2015年增加3.8万人,同比增长3.9%,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数的43.2%,容纳了太原市40.1%的新增就业。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逐日增加。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下,太原市民的创业热情极大激发,民营主体数量逐日增加。2016年太原市民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主体数量达到32.2万户,平均每天增加186户,较2015年增加了6.8万户,同比增长26.8%,超出全省平均水平(15.6%)11.2个百分点。在民营经济政策开放和市场环境的优化下,民营企业规模日益扩大,达到统计上规模以上标准的企业数量大幅增加。2016年,太原市新达规民营企业509户,比2015年增加了307户,增长了152.0%,说明在经济向好的形势下,民营企业的活力不断被激发。民营经济总体向好,占本行业比重过半的有5个行业。2016年太原市经济逐季向好,民营实体经济回暖。分行业来看,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本行业增加值比重过半的有5个行业,分别为:农业99.6%、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54.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7.8%、房地产业86.8%、营利性服务业62.2%。国民经济9大行业中,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提高的行业有3个:民营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比为54.8%,较2015年(51.3%)提高3.5个百分点,是各行业中民营占比提升最快的;民营建筑业增加值占比为35.7%,较2015年(33.6%)提高2.1个百分点;民营金融业增加值占比为5.7%,较2015年(5.4%)提高0.3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与2015年持平的行业有3个:农林牧渔业(99.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7.8%),营利性服务业(62.2%)。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降低的行业有3个:民营工业增加值占比为18.0%,较2015年(18.1%)降低0.1个百分点;民营房地产业增加值占比为86.8%,较2015年(91.2%)降低4.4个百分点;民营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为8.0%,较2015年(12.4%)降低4.4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太原市调结构、促发展的大环境下,民营经济结构不断调整,逐步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2016年太原市第一产业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8.1亿元,占全部民营经济增加值比重为3.7%,较上年(3.9%)下降了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55.4亿元,占全部民营经济增加值比重为24.5%,较上年(24.6%)下降了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46.4亿元,占全部民营经济增加值比重为71.8%,较上年(71.5%)增加了0.3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3.9:24.6:71.5转变为2016年的3.7:24.5:71.8,“三、二、一”格局继续强化。分行业看,太原市民营经济规模居前三位的行业是: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为249.8亿元;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为219.6亿元;房地产业,增加值为138.9亿元。这三个行业民营经济增加值合计占太原市民营经济增加值的比重为58.5%。由于行业准入门槛限制、资金不足等原因,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较少。2016年太原市民营金融业增加值占全部民营经济增加值比重为2.4%,占比较低。大部分县区民营经济占比提高,差异有所减小。县区民营经济稳定发展,大部分县区民营经济占比提高。与2015年相比,2016年太原市各县区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提升的县区有7个:娄烦县(83.9%)提高了5.7个百分点,晋源区(68.3%)提高了5.6个百分点,尖草坪区(40.9%)提高了3.6个百分点,杏花岭区(40.7%)提高了3.1个百分点,万柏林区(26.8%)提高了2.2个百分点,清徐县(85.6%)提高了0.8个百分点,小店区(48.9%)提高了0.1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有所下降的有3个:古交市(43.0%)降低了8.0个百分点,阳曲县(84.4%)降低了2.0个百分点,迎泽区(31.7%)降低了1.0个百分点。各县区资源禀赋不同,导致民营经济发展存在差异。从2016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来看,高于太原市水平的县区有8个,低于太原市水平的县区有2个。2016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最高的是清徐县85.6%,占比最低的是万柏林区26.8%,相差58.8个百分点,较2015年的差距(61.8个百分点)收窄了3.0个百分点,差异明显缩小。太原市民营经济总量居全省首位,其他方面仍有待提高。近年来,由于市场环境不断优化以及政策的大力支持,太原市民营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民营经济总量居全省第一。2016年太原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实现1039.9亿元,居全省首位;民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税收总额达到236.1亿元,占全省民营税收总额的25.9%,居全省首位。从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来看,2016年太原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为35.2%,低于全省水平(48.2%)13.0个百分点,在全省11个地市中排第十位,与占比最高的运城市(68.8%)相差33.6个百分点,比占比最低的晋城市(34.1%)高1.1个百分点。从民营企业规模来看,太原市平均每家民营企业从业人员数量3.11人,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39人)。从投资情况看,太原市民营企业投资能力相对较弱。2016年,太原市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51.2%,在全省排第十位,低于运城市(80.1%)28.9个百分点。从民营科技企业数量看,2016年太原市民营科技企业数量有21家,全省第一。但是从平均数来看,太原市每万家民营企业中的科技企业数量仅为0.65,阳泉最大为2.70。二、太原市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民营企业总量少、规模小。近年来,太原市民营企业数量呈递增趋势,但是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仍然是总量不足、规模偏小。2016年太原市民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主体数量为32.2万个,比上年(25.4万个)加了6.8万个,每万人拥有民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为741.2户;民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数量为100.3万人,平均每家企业仅3.11个人,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企业规模小。与其他中部省会城市比较,据调查,至2016年12月底,太原市民营企业数量仅为武汉市的三分之一,为合肥市的一半,占长沙市的六成。2017年新登记企业数量是武汉市的40.0%,是合肥市的48.0%,是长沙市的52.0%。在2017年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6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发布报告》中,太原民营企业上榜的仅有1家,武汉有11家。民营企业融资难、成本高问题依然存在。2013年以来,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金融机构的配合下,太原市“助保贷”业务得到发展,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有效途径,拓宽了融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在金融政策支持下,民营企业在融资规模和贷款额上都有了长足进步,但是融资难、融资贵仍然是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2016年太原市民营企业贷款额2641.23亿元,占太原市各项贷款余额(本外币)的比重为25.9%,比2015年增加贷款99.87亿元,增长3.9%,增速减缓。2016年民营企业实现直接融资60.23亿元,比2015年减少了30.12亿元;据调查,太原市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普遍在15%至18%之间,小微企业高达25%以上。民营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人才短缺。太原市民营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企业规模小、管理体制不完善,缺乏人才引进、人才培养的专项资金和有效办法,不具备外企、国企等大型企业在薪酬奖励机制、福利待遇、工作稳定性、发展空间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较低。这就导致民营企业既缺乏高素质管理人员,也缺乏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工作人员,人员整体素质较低。民营经济遍布太原市国民经济各个行业,但是主要集中在传统行业,高新技术企业偏少,创新不足。2016年太原市民营科技企业有21家,全部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777件,平均116家拥有一项专利,远落后于其他周边省会城市。据了解,武汉市仅民营创新百强企业共拥有4555个专利(其中国家级发明专利1579个,实用新型专利2313个)。民营经济政策落实不到位。民营经济政策的制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市委、市政府推出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但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玻璃门”、“弹簧门”、地方政府提高准入门槛、服务意识淡薄、办事效率不高,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现象依然存在,影响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的形成,影响了民营企业投资积极性,阻碍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政策知晓率低,影响政府相关政策的落地实施。政府的一些利好政策措施,由于宣传不到位,导致企业知晓程度有限,知晓率低,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地方部门对好的政策的消极态度。三、对策建议民营经济已成为太原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要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肯定了民营经济的地位,增加了发展民营经济的信心,同时也为民营经济发展指明方向。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全面把握太原市民营经济在发展中面临的“准入难”“用地难”“融资难”“人才短缺”等问题,坚定不移的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强化政府职能,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民营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缺陷,难以通过依靠自身力量解决,必须依靠外界力量走出困境。政府部门必须进一步转换职能,升级服务,加大政策扶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推动民营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第一,优化政府服务,培育民营经济发展的沃土。加强和改善对民营企业的服务、管理和监督,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统一投资核准标准,加强民营企业产权和合法权益保护等措施,让民营企业和其他企业一样,享受同等待遇,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第二,加大政策扶持,助力民营企业发展。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民营经济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制定民营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减轻民营企业税费压力。第三,加强政策宣传,确保民营经济政策落地有声。以通俗易懂的形式通过电视、广播、两微一端进行宣传,开展送政策入企业服务,确保政策“看得清、够得着”;根据太原市实际情况出台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加大创新力度,确保政策“分得细,用得好”;成立督导小组,或引入社会力量开展第三方评估,确保政策“落得实,落得准”。注重人才培养,建设高素质民营企业家队伍。民营企业人员数量不足、结构不优、整体素质低,优秀管理人才的缺乏,是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了民营经济健康向上发展。要打破民营企业人才缺口,补齐短板,就要引导民营企业建设现代化企业制度,加强民营企业人才培养,打造一支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民营企业家团队。第一,规范企业人员管理,创新激励机制。通过建立严格的人员进出管理制度,建立员工分红制度、提高员工持股比例,打造企业核心价值观等,形成具有吸引力的企业留人用人人才激励机制。第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展员工发展空间。制定企业内部分级培训制度,开设内部专项技能培训班,与大中专学院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制度,形成一对一人才培养体系。第三,政府发挥部门职能,促进企业人才引进。和民营企业合作搭建面向学校、社会的招聘平台,解决民营企业引才难、用工难问题;选派优秀技术人才去民营企业挂职培训;引导人才市场加快发展,提供种类齐全、层次丰富、沟通流畅的人才流动平台。深化金融改革,加大融资扶持,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融资难、融资成本高,是长期困扰民营企业发展的难题。通过借助政府手段和市场力量,提高民营企业整体素质,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完全有可能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困境。根据太原市民营经济发展状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加强政府相关部门职能,建立健全民营企业金融扶持体系。例如,与金融机构合作构建融资平台,直接向有需要的民营企业进行股权投资;规定银行给民营企业最低贷款比例,对给民营企业提供低息免息贷款的银行予以政策优惠;成立政府控股的担保公司,向有能力的民企提供融资担保;制定并执行股票市场统一的上市标准,加大民营企业通过股票市场直接融资力度。第二,深化太原市金融体制改革,建立与民营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信贷模式。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增加信贷种类;建立完善征信机制,创新金融信用工具,给没有信用基础的民营企业提供专门的信审服务;设立专门负责民营企业信贷问题的部门;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金融市场,发展民营中小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为民营企业服务。 第三,完善民营企业内部体制,规范管理,提高民营企业整体素质。民营企业要改善以往内部结构不规范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建立科学严格的用人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开展党建工作,加强企业员工思想建设,构建企业文化;引进现代化经营理念和工艺技术,注重人才培养;打造企业品牌形象,提高企业信用度。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创新是民营经济增长的源泉,是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推动力。大力支持民营企业推进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升级,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强企业竞争力,是太原市民营经济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一,鼓励民营企业创新发展,引进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设备,改造工艺、降低成本;引进先进人才,创新管理模式;通过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实现产业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第二,促进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实体经济。切实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让民营企业从政策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实体经济的信心。引导民营企业向需求旺盛、有很大发展空间的现代化服务业、健康养老服务业、文化产业、旅游业、智能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