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让小杂粮走向大世界——朔州市推进杂粮产业发展纪实

朔州市充分发挥优质杂粮“黄金产区”优势,通过“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农技与农机结合,良种与良法配套,狠抓了粮油高产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杂粮和油料作物播种面积增加,产业提质增效明显。今年,杂粮和油料作物播种面积达到260万亩。其中,谷黍、燕麦、荞麦、高粱、黑豆、绿豆、马铃薯等小杂粮播种面积220万亩,胡麻、黄芥等油料作物播种面积达到40万亩。如骏宝宸农业科技公司种植的荷兰15土豆,由于采用起垄覆膜、膜下滴灌、膜上覆土技术,亩产高达5000多斤,提前一个月上市,每亩比传统种植多收入1000多元。

领导高度重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科学谋划,制定合理的方案

粮油高产创建是国家在已有惠农政策的基础上,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油等大宗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一个重大举措。朔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抓住国家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和粮油高产创建活动的良好机遇,把高产创建作为粮油生产的重要抓手,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对粮油高产创建在认识上高度统一、行动上高度一致,齐心协力,坚持良种良法配套、农技农机结合,扩大杂粮面积、提升杂粮品质、发展杂粮加工、互联网+销售产品,共同努力为粮食高产创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今年,全市把指导春耕备耕、抗旱保春播及粮油高产创建活动作为工作的重心,深入基层帮助农民群众解决高产创建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整合项目资金对各个环节进行补贴,对杂粮种植进行农业支持保护补贴79元/亩,对购置农机具按照目录进行相应的补贴,对杂粮种植大户发放农业贷款,解决了农民的资金短缺问题,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朔州市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认真制定高产创建实施方案和技术方案,成立高产创建工作领导组和技术指导组,层层签订责任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以整建制乡镇为单位,在农田基础条件较好、产业基础较高、农技推广网络健全、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乡村,按照十亩引进试验、百亩核心攻关、千亩展示示范、万亩高产创建模式,在高产创建示范区内,全部实行了“五配套、五落实、六统一”。“五配套”,即:“良田、良制、良种、良法、良机”配套,良种覆盖率、传统栽培技术规范率、土肥水等新技术普及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显著提高;“五落实”,即:地块落实、籽种落实、肥料落实、机械落实、责任落实;“六统一”,即:统一田间规划、统一整地播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收获。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生产技能,注重科技推动,产生示范带动作用

朔州市定期开展对创建活动进行督促指导和技术服务,每个万亩示范片确定5-10名农技人员蹲点进行技术指导。

在作物生长关键时期,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分区域、分季节、分层次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确保技术进村入户到田,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紧紧围绕示范推广的品种及配套技术,结合开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进行现场观摩和培训;与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科研单位、农业龙头企业结合,整村整乡整建制推进粮油高产创建活动,为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努力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近年来,朔州市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强化培训,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大力推进高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围绕种植业十项主推新品种和新技术,聘请省农科院品资所、高寒所、高粱所、玉米所等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包村包户进行技术指导,组织农技人员深入乡村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培训,加快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今年,全市按照“十亩引进试验、百亩核心攻关、千亩展示示范、万亩高产创建”的模式,通过示范推广优良品种、测土配方合理施肥、集成推广高产技术,科学防治病虫草害等措施,在玉米、杂粮、油料上铺开粮油高产创建示范片200多处,农作物良种使用率达到99%以上。其中,在杂粮、油料作物上开展高产创建的示范项目有:在山阴县实施了旱作渗水地膜穴播谷子项目,推广种植谷子达4.5万亩;在右玉县、平鲁区和山阴县采用良种良法集成配套技术,实施粮油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示范种植优质燕麦1.8万亩、胡麻2.5万亩。探索在山区推广小杂粮、油料地膜覆盖,全市粮食作物地膜覆盖面积增加到140多万亩,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作物面积达120多万亩,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粮食综合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

创新机制,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注重宣传档案整理,创建良好的社会氛围

朔州市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转包、转让、租赁等形式,促进土地流转主体多元化,推进土地分散种植向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转变,积极培育新型种粮大户。同时,从土地流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种粮补贴、科技培训、农业保险、地膜覆盖补贴等方面加大对种粮大户的扶持力度,让种粮大户在粮食高产创建中大显身手,使粮食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得到快速发展。通过高产创建活动,积极引导种粮大户进行品种结构调整,应用农业新技术、新模式,提高机械化耕种水平,粮食生产实现了高产优质高效,形成了规模和品牌,提高了产量和收入。截至目前,全市发展百亩以上种粮大户1000多户、千亩以上种粮大户70多户,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产出率、经营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

该市加强高产创建典型的示范与宣传,引导各级政府、部门、农技人员、农民、企业和媒体等共同关注粮油高产创建。在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组织现场观摩培训,以扩大影响力和辐射面,加速关键技术的推广普及,发挥高产创建的样板作用。各级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宣传高产创建政策措施、先进经验、典型事例和实施成效,让全社会接受和认可,营造创建活动良好的社会氛围。

朔州市及时准确地做好档案整理归档工作。从项目实施开始,他们就对项目进展情况、宣传培训情况、示范区落实情况、工作会议情况等信息收集及数据记录,及时采取分类整理、统一归档,做到真实地反映全市粮油高产创建工作的扎实性与实效性。

杂粮生产加工已成为朔州市特色农业中的主导产业,成为全省重要的小杂粮生产基地之一

朔州市位于山西省北部、雁门关外,居内外长城之间。全市辖两区四县,共73个乡镇、1624个行政村。总面积1.0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71.49万人。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光照时间2680—2936小时,无霜期l03—147天,年平均气温3.9℃—7.9℃,年降水量391—440mm,雨热同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适宜小杂粮和油料作物的生产,是牛羊等草食畜优势产区,悠久的种养历史和产业基础,促使杂粮产业和畜牧业成为朔州市的两大特色农业。

朔州市系全国整市推进的全国草牧业试验试点市和北方农交错带结构调整先行区。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思路,不断调优种植业结构,常年杂粮播种面积达到150万亩,其中燕麦、豆类占全省播种面积的四分之一左右,产量25万吨。小杂粮种植主要包括豆类、燕麦、荞麦、糜黍、谷子等30多种,成为全省重要的小杂粮生产基地之一。右玉县5000亩示范片平均亩产166.1公斤、万亩高产创建平均亩产148.3公斤。与全县燕麦平均亩产124公斤相比,分别增产42.1公斤和44.3公斤。预计,全市农民杂粮总收入达到8.8亿元。

杂粮生产加工已成为朔州市特色农业中的主导产业。全市有杂粮加工企业40多家,年加工能力达28万吨,通过粮油高产创建,粮油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得到双提升。如,鑫邦燕麦公司引进了瑞典设备,目前是国内生产燕麦工艺最先进、规模最大的生产线,年可生产六大系列、30多个品种、1万多吨燕麦片;六味斋落户右玉的生产基地,主要生产以杂粮速冻食品和休闲食品为主的系列产品,年生产规模达6万吨,另外公司生产的豆面面茶、各种杂粮丝面、小米、绿豆等真空包装原粮食品成为市场上的畅销产品;全市年可生产油料4万吨,油料作物几乎全部进行加工转化增值。以胡麻为原料的油料加工企业有山西中大科技有限公司、朔州市晋北粮油加工有限公司、朔州市绿源粮油有限公司等15家,年可加工胡麻籽8万吨,山西中大科技公司投资6000多万元,建成了年产5000吨的α-亚麻酸均衡营养油加工项目,年可加工转化胡麻籽2万吨。绿源粮油公司投资4000万元建设的万吨亚麻油生产项目,生产的胡麻油采用了“六脱”先进加工工艺,同时公司承担市政府1000吨战略储备任务。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得到提升。截至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销售收入104.38亿元,500万元以上企业完成销售收入39.5亿元。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完成销售收入21.74亿元。尤为突出的是,山阴县百汇农珍的小米远销韩国、日本;怀仁县龙首山粮油贸易有限公司现拥有以小杂粮精加工为主的生产线11条,年产精加工小米2万吨、精加工荞麦1.4万吨、精加工燕麦1万吨、精加工豆类0.8万吨及其他小杂粮精加工产品,2016年销售收入达到了3.8亿元。目前,公司现有种植基地1.5万余亩,年加工能力5000多吨。在育种、种植、加工方面处于全国绝对领先水平,是国际藜麦组织成员之一。“三品一标”认证数量不断增多。全市“三品一标”总数达到了74个。全市农产品企业共取得山西著名商标38件、中国驰名商标1件,其中,杂粮生产加工企业持有12件,山西中大科技有限公司取得了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认证。今年又向国家质检总局推荐了16家企业,进行申报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认证。特别是“平鲁红山荞麦”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成为朔州市小杂粮生产的一张闪亮的名片。

本报记者乔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