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看万荣如何激活文化资源

既要讲好“非遗”故事,又要提升“非遗”效益

今年6月10日是我国第一个“文化与自然遗产日”。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更好地传承,如何在传承中创新,如何让其在生活中“活”起来,以更好地惠及子孙后代等等,一直是非遗保护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万荣县的做法是,以文化引领非遗产业,通过把丰富的非遗资源融入生活,融入电商市场,不仅使濒临传承危机、亟待保护的非遗项目重新焕发了生机,更让其产生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走出了一条非遗产业化的新路子。

“非遗”资源丰富,也要不断挖掘

万荣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这里人文历史厚重,从女娲抟土造人,到轩辕扫地为坛;从后土秋风,到“三王三凤”;从慈善世家李家大院,到中华笑话之都,这里文化脉络绵延数千年,因而传统民间非遗品目也非常丰富。

依托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优势,万荣近年来开展了“文化名县”的建设,抓好“非遗文化”建设,成为建设文化名县的一项重要抓手。该县文化馆馆长畅晓红说:“非遗生在基层,活在民间,普通民众才是遗产的真正持有者、传承者和发展者。所以,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断挖掘,不断从群众中发现有价值的非遗项目。”

据了解,通过近年来的挖掘发展,该县目前已经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个、省级12个、市级13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16人,市级19人。今年,万荣县在6月9日和10日举办了“非遗零距离”大型文化活动,对该县目前的非遗项目进行了集中展出,让老百姓零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受到了百姓的欢迎。

“非遗项目之所以受到社会各界重视,从表面看在于它作为一种独特的业态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特殊价值,其背后则是对文化的认同,它凝结了民族、民间、群体的智慧、品格和美德,具有拉近心理距离、抚慰和愉悦心灵的作用,蕴藏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该县宣传部长李鹏凯如是说。

融入现代生活,非遗项目才能更有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遗走入寻常百姓家,一直是万荣县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努力的方向。

近年来,该县把“活态传承”作为全县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的突破口来抓,使非遗项目重新获得生机。所谓“活态传承”不仅是指用文字、音像、视频的方式记录非遗项目的方方面面,更是要把非遗植入当下的生活环境中,通过实际运用进行保护和传承。

从一开始,畅晓红在走访非遗老艺人,跟他们聊天、拉家常的过程中,就特别注重用录音或者视频的形式把这些细节都记录下来。“我们老一辈艺人身上所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太多太厚重了,而他们很多人都已经八九十岁了,有的有传人,有的没有,我们需要留下更多关于他们手艺中精髓的东西,以惠及更多的后人。”

除此而外,该县更注重把非遗植入生活,通过实际运用,让非遗“活”起来。该县高家庄软槌锣鼓因鼓槌用麻绳特制而得名,在众多的锣鼓艺术中独树一帜,是全国罕见的锣鼓艺术珍品。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非遗传承人也从当初的张世俊一个人,发展到儿子、孙子和邻居,到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支拥有上百人的表演队。与此同时,村里还成立了软锤锣鼓研究会,并在村里的小学开设了校本课程。

此外,“非遗进校园”也是他们用“活”非遗的一项重要举措。从2014年开始,该县教科局与文化局合作,把非遗项目编制成册,分片划区请进校园,走进课堂。从幼儿园到初中,让孩子们每周都能上一节非遗课程,从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目前,无论是捏面塑、剪纸、编草编、画脸谱还是演奏传统鼓乐,演唱当地的蒲剧等等,学生们几乎人人都会一到两项“非遗”手艺。

该县文化局局长廉振虎认为:“要使非遗项目融入现代生活,在现代生活中鲜活地存在,就必须要更接地气,具有更强的亲和力、体验性,这就需要基于传统因子,运用现代元素创造出更多的表现形式与文化产品,只有这样,非遗才能更有活力,才能更好地讲好万荣故事”。

提高“非遗”的经济效益,以此反哺并促进其社会效益的发挥,成为势在必行的选择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稀缺的人类文化遗存资源,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同样也蕴藏着重要的经济价值。

该县县长李永辉说:“随着非遗热,非遗巨大的保护投入加也重了政府财政负担。因此,如何提高非遗的经济效益,使其形成产业,发挥其在拉动消费、扩大就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以此反哺,并促进其社会效益的发挥,成为势在必行的选择。”

“虎”文化是当地一种特殊的传统文化。人们通过手工刺绣、缝纳等传统工艺,做成虎头鞋、虎头帽、老虎肚兜、老虎枕头等式样,送给满月的孩子做贺礼。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这项传统的绣纳工艺也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但当地农民畅芬霞从中找到了商机。从2015年开始,她把村里一些会绣能纳的“老手艺人”重新组织起来,专门制作“老虎”系列工艺品,并专门组织了电商销售团队,通过对这些传统手工艺品的重新包装,在淘宝、京东、阿里等网站上进行销售,经过一年多的发展,目前已经带动发展全村50余名闲散劳动力实现就业,年产值达到近百万元。

杜梦颖是当地一家知名电商公司的负责人,目前正在筹划的就是不断挖掘传统美食背后的传统技艺,通过美食与非遗文化的融合,让美食更具文化味儿,使文化产生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苹果是我们当地的主要特产,我们最近正在跟县文化馆合作,想通过文化包装的方式,把一些有意思的非遗项目融入进来,实现文化与苹果的创意销售。”

该县县委书记杜中伟认为,“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灵魂,是地域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们要通过‘文化名县’建设,进一步让万荣的文化资源活起来,文化精神强起来,文化产业兴起来,文化品牌亮起来,激发起万荣人热爱万荣、共建万荣的强大正能量,让万荣这方神奇的土地焕发出更加动人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