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推动工业转型发展 太原绘就工业信息化发展蓝图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市工业经济实现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健康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太原市工业和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现已编制完成。今后五年,我市将加快产业智能化步伐,促进产业结构"由重转轻",发展方式"由粗转精",推动工业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体系,将我市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工业基地。

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5%

规划显示,我市工业经济要重点打造三个千亿基地、建设三个百亿和一个超五十亿产业集群,工业经济占全省比重和园区工业占全市比重得到提升,县域工业经济发展能力增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5%。

同时,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十三五”末,新兴产业项目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55%,新兴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75%;装备制造业占比达到50%以上,非煤产业占比达到90%。

此外,绿色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3%,持续发展基础得到夯实。

而且,信息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太原将建成为信息基础设施先进、信息化服务便捷、产业发展快速的地区。到2020年,全市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95%,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90%,信息化水平保持在全省领先水平。

三个圈层九大集聚区

我市将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加快形成特色突出、布局合理、差别竞争、错位发展的圈层式发展梯度,确立以园区为主要载体,基地、集群为主要发展形态的集聚化发展格局。2020年,全市工业集中度达到50%,总体形成“三个圈层九大集聚区”工业总体发展格局。

第一圈层:城市中心区都市工业圈,范围包括北大街以南、龙城大街以北、和平路以东、建设路以西的区域,实施退城入园,主要发展高精尖都市工业。该区域原则上未来十年不再新布局传统工业,对于都市区内现有不符合此功能定位的产业,要通过“整合、转型、搬迁、升级”等途径,加快调整产业布局。

第二圈层:环城区高新技术产业及制造业圈,范围包括中心区以外的城区边缘区域。这个区域将重点打造四大工业集聚区,包括建设西部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建设北部加工制造业集聚区、建设东部新兴接替产业集聚区、建设南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

第三圈层:县市区资源型产业承接圈,范围是古交市、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其中将重点建设古交市新能源产业集聚区、清徐县现代载能产业集聚区、阳曲县新型工业集聚区以及娄烦县农副产品加工集聚区等。

开发区拓展到200平方公里

我市还将努力破解各开发区发展空间不足的瓶颈,有序推进开发区空间拓展和产业布局优化,促进开发区加快发展,总体策略为:高新区北上,经济区南下,民营区“一区双园”,不锈钢园区实施两区融合,基础区向东扩展,各开发区基础区规划面积由目前的24.74平方公里(不包括清徐经济开发区)拓展到200平方公里以上。其中: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原基础区3.3平方公里的基础上,在汾东区拓展3.2平方公里,在阳曲县拓展34.7平方公里,在晋源区姚村镇拓展2.9平方公里,形成“一区四园”发展格局。拓展后,高新区规划范围为44.1平方公里。

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原基础区9.6平方公里的基础上,在汾东新区拓展35.6平方公里,在清徐县拓展48.8平方公里,拓展后经济区规划范围94平方公里。同时,拓展托管的太原武宿综合保税区,拓展后的规划范围为99.2平方公里。

太原武宿综合保税区,在现有2.94平方公里的基础上,整合现有土地拓展2.3平方公里作为发展用地,拓展后综保区规划范围为5.2平方公里。

太原民营经济开发区,在原基础区3.64平方公里的基础上,在阳曲县拓展37.9平方公里,形成“一区双园”格局,拓展后民营区规划范围41.5平方公里。

太原不锈钢工业园区,在原基础区2.34平方公里的基础上,在基础区拓展12.5平方公里,在阳曲镇拓展3.5平方公里,形成“两区融合”发展格局,拓展后不锈钢园区规划范围18.4平方公里,并在尖草坪范围实现融合发展。

“太原制造”向“太原智造”转变

今后,我市各个开发区将侧重发展区域优势产业,坚持培育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并进,依托大集团引领、大项目带动、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激发和生成产业发展新动能,做精做强重点产业,重点打造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三个千亿级特色产业基地,总产值突破3500亿元。

其中,按照“中国制造2025”要求,依托晋西、智奇、太重、阳煤化机、江铃重汽、比亚迪等龙头企业,深度融合精密机械、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成果,培育壮大轨道交通装备、智能煤机装备、载重汽车、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装备、煤层气装备、煤化工装备、高端重型机械装备,加快推动“太原制造”向“太原智造”转变,努力建设国家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

同时,按照南移西进、扩容提质的城市发展战略,引导电动汽车产业向南部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太原高新技术开发区集聚发展,形成以整车带动零部件配套集聚的产业发展模式。到2020年,初步建成电动汽车产业基地,产业集聚效应显现,力争形成1家客车和1家乘用车电动汽车整车企业和5家至8家关键零部件企业,电动汽车租赁等新型商业模式成熟并形成一定规模,建设充换电站50座,充电桩3万个。

六城区精准定位都市工业

按照中心城区发展定位,我市将加快工业领域非省会城市功能的搬迁改造,腾出发展空间。

其中,迎泽区、杏花岭区要发挥城市历史风貌核心区的功能,以建设都市工业集聚区的核心区为重点,加快疏解噪声污染、水污染、环境污染类企业,着力发展产品设计、技术开发、营销管理和技术服务等都市工业。

万柏林区要加快建设为工业转型示范区,适时搬迁太原煤气化公司、太原狮头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等污染企业,培育创意研发、设计等接续产业,建设都市产业园。关停西山前山矿区,提升西山矿务局所在地的综合服务工业,推动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技术改造,建设装备制造产业园,打造太原工业转型的示范区。

小店区要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区,在机场南部建设科技创新城核心区,在小店南部汾河沿岸地区建设集团总部、金融商务、旅游服务、文化展示为一体的汾河南中心。

晋源区要突出文化生态区的功能,建设工业遗产保护建设公园,加快搬迁太原化学集团有限公司、太原第一热电厂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

尖草坪区要以建设生态屏障区为重点,推动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污染性生产环节外迁,进行生态修复。

低碳节能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绿色发展、持续发展,我市将针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组织实施工业能效提升专项行动,推动重点节能技术、设备和产品的推广和应用。

同时,加快推进在冶金、电力、煤炭、焦化、化工、建材等六大主要耗能行业深入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推进重点企业能效对标达标。

此外,鼓励工业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筛选先进适用的节能计划,推动重点用电工业企业落后低效电机逐步退出应用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