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进入新常态,晋城经济要找准问题开拓创新

什么是经济新常态?与已过去的改革开放30年相比,经济新常态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支撑过去经济高速增长的条件和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国内来讲,2012年全国适龄劳动人口开始绝对减少,意味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各种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国内一般生产、生活用品市场饱和,不少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劳动密集型出口商品竞争力也开始下降等。同时,一些地区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引发了诸如忽视环境保护城乡生态环境渐趋恶化,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社会贫富群体之间差距扩大等问题,这些客观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过去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向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晋城经济“一煤独大”,过去多年的经济高增长主要靠煤炭产业拉动。进入新常态,随着全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对煤炭等能源的需求将持续趋缓。更为严峻的是,为应对气候变化,去年11月国家出台《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确定对能源实行总量控制,提高效率,优化结构。到2020年能源总量控制在48亿吨标准煤内,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由2015年12%提高到15%;在化石能源中要“压煤提气”, 2015年煤炭消费要由65%降到62%以内,天然气由6%提高到10%以上。这些情况表明,面对全国经济增速换挡和能源革命的双重压力,新常态对晋城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更为深刻,带来的问题和矛盾可能更多。

从旧常态到新常态是个历史性转折。世界在变,我们也要变,否则就要被淘汰。变首先要从思想观念开始。不能身子进了新常态,脑袋还停留在旧常态;不能用旧常态的惯性思维来解决新常态阶段的问题。晋城在过去30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积累了诸多矛盾,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都与我们的思想观念密切相关。突出的有重发展轻改革、重利(经济)轻义(公平正义)、重物(物质资本投入)轻人(人力资本积累)、重大(项目、企业)轻小(小微企业)、重官(政府官员)轻民(普通民众)、重公(公有经济)轻私(个体私营经济)、重外(招商引资)轻内(本土企业)、重城轻乡等等,这些观念与新常态的要求格格不入,必须彻底摒弃。

新常态要有的新思维,应当具有以下的显著特征:一是问题意识。进入新常态各方面问题凸显,只有抓住重要领域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方能破解难题,推进发展。二是底线意识。旧常态到新常态,表面上看是经济增速换挡,实质上是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在这一特殊时期,要特别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生活困难群众,要更加重视就业和扶贫工作。三是创新意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适应新常态要更加注重八个方面工作,其中四个方面涉及创新,比如更加注重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注重教育和人力资本素质,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等等。四是包容性。要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营造一种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包容宽松的社会氛围。

进入新常态,晋城必须彻底摒弃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思维定式,果断地告别过去的发展路径和增长模式,科学谋划新常态下的新战略。这个新战略要将经济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晋城过去的优势在煤炭,经济增长主要靠煤炭产业支撑。从旧常态到新常态,晋城经济发展的根本任务是要优化结构,实现增长动力转换。重点是要加快培育支撑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一是提升优势。通过技术改造、商业模式创新等,使一批目前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经过多年的发展,晋城的煤化工、铸造、轻纺及食品加工等产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多数仍处于产业链低端,产业链条短,产值率低,发展的空间很大,关键要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制度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

二是放大优势。通过改革重组、改造升级,使一批目前处于小(规模)、散(布局)、低(效率)状态但市场前景好、成长性好的企业向优、特、强转变。

三是培育优势。通过市场选择、政府扶持,培育和发展一批新兴的优势产业。目前晋城第二产业中采掘业占比畸重,制造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偏低,发展水平不高。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是新常态晋城经济的主要增长点,是未来晋城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但具体发展什么,靠谁发展,怎样发展?一定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靠市场选择产品产业,靠企业做大做强。

进入新常态晋城经济要从一煤独大、单一支柱支撑向多元产业体系支撑转变,由数量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主要靠要素投入消耗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强的物质基础。实现这一历史性转变,创新任务十分艰巨,需要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改革发展稳定问题。进入新常态是各方面矛盾多发期,防控系列性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但稳定不是四平八稳,目前我们是求稳有余,改革创新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发展。

二是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问题。创新是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但创新既需要具有专业技术水平、有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端人才,也需要有宏大的熟练员工队伍。实现创新发展物质资本投入固然重要,相比之下人力资本的积累、人的素质的提高显得更为重要。

三是企业和企业家问题。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经济转型升级的成功一定是企业家的成功。必须正视并解决至今社会上仍存在的“官本位”传统观念,为企业家队伍的成长壮大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是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问题。晋城地处内陆,相对封闭保守,经济欠发达,进一步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不仅能弥补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不足,短期内形成新的生产力,同时对于各方面开阔视野,转变思想观念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扩大对外开放不能忽视对内开放,不能“招来女婿忘了儿”,也要制定宽松的政策,充分释放民间资本的活力。

五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问题。晋城未来创新发展显然不能靠多办几个国有企业。民营经济当仁不让承担着创新发展生力军的重任。新常态要开创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创新发展为了人民,创新发展依靠人民,让人民群众在创新发展的实践中接受锻炼,增长才干,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公平地分享创新发展的成果,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六是打造区域品牌问题。发展环境也是生产力。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是新兴产业发育成长壮大的基础条件。一个区域的创新发展需要集聚起丰富的创新资源。人才、技术、资本等都是创新的重要资源,但这些资源又是可以流动的。一个区域产业生态环境好,各类创新资源通过合理流动、优化配置,能尽快形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同时,还可吸引外地的创新资源源源不断的流入。否则,本地的创新资源也可能流出,使创新活动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七是统筹发展问题。要统筹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由于煤市持续低迷,煤炭企业及其职工收入,地方政府财政收入都受到严重影响,保障民生的问题更为突出。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障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支出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一要坚持产城结合,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岗位,二要深化改革,使进城农民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积极推进低碳发展和节能减排工作,发展循环经济,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