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市第四次党代会报告关键词解读(三)

围绕四大成长型产业构建绿色生态工业体系

关键词:新型工业

市第四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坚定发展第一要务,坚持绿色农业、新型工业、生态旅游“三产融合”,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围绕大农业,发展大工业、推动大旅游、走向大市场,抓住市场产品这一核心、打响绿色生态品牌、凸显全域产业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构建生态有机的绿色农业体系、低碳循环的新型工业体系、集约高效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提升巴中绿色产业群、产品群竞争力。

总体思路

未来五年坚持“三产融合”实现“四化同步”

工业,是一个城市挺立的脊梁。巴中地处渠江流域上游,属生态保护主体功能区。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对落实国家、省绿色生态发展战略,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保护巴中生态资源环境甚为关键,也是巴中工业发展的现实路径。

市第四次党代会指出,未来五年,巴中将围绕四大成长型产业,构建绿色生态工业体系,培育机械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食品饮料百亿产业集群,形成新兴产业引领、主导产业支撑、生产性服务业助推的发展新格局,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5%以上,实现工业弱市向工业强市跨越。

●现状:

“十二五”全市工业增加值144亿元

“长期以来,巴中工业发展根植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依托于丰富的自然资源,逐步建立起以食品饮料、清洁能源、机械制造、生物医药为主的产业体系,形成了‘一核两级多点’工业布局,在推动工业集群化、集约化发展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我市立足绿色资源优势,以生态文明建设与工业发展相互促进为目标,以发展四大重点成长型产业为导向,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支撑,以创新创造和节能减排为抓手,推动在重点行业、重点县区、重点企业绿色生态发展上实现新突破。201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144亿元,工业化率28.7%。四大成长型产业产值比重达到60%以上,规划建设通江粮油产业园、柳林食品工业园、巴州医药产业园、平昌生态食品工业园等一批绿色生态园区。

“十二五”期间,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37.0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下降43%,关闭淘汰落后企业111家,实现节能25.57万吨标煤、减排化学需氧量0.025万吨,腾退土地961.89亩,取得了显著的环保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发展上置换了资源和环境空间。

●目标:

构建绿色生态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弱市向工业强市跨越

绿色是巴中的一张响亮名片。为加快绿色发展、建设“五彩巴中”,市第四次党代会为巴中工业崛起指明了方向:围绕四大成长型产业,构建绿色生态工业体系,培育机械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材料、食品饮料百亿产业集群,形成新兴产业引领、主导产业支撑、生产性服务业助推发展新格局,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5%以上,实现工业弱市向工业强市跨越。

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巴中工业将立足生态优势,走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发展道路,构建绿色产业、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四大“绿色制造”体系,建立健全工业绿色生态发展长效机制,着力打造西部重要的“绿色制造业基地”。

到2020年,绿色生态理念会成为我市工业全领域全过程的普遍要求,绿色制造将成为我市经济增长新引擎和区域竞争新优势。同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2015年基础上翻一番,四大成长型产业比重达到8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清洁能源占工业能源消费量比重90%以上。

●路径:

以四大成长型产业为抓手,突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构建绿色工业体系是市委、市政府立足我市工业实情和长远发展的深思熟虑。今年以来,全市陆续出台《四大重点成长型产业“十三五”规划》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打造以石墨、生物医药为主的新兴产业,加快食品饮料、机械制造等产业发展。推进矿产开发、家居建材、服装纺织等传统行业改造升级,着力构建绿色制造业体系,夯实绿色发展基石。

◎新能源材料

2016年-2020年建成坪河、尖山两大石墨原料生产基地,高碳石墨年采选能力达到30万吨;完成庙坪石墨资源勘探,进入矿山建设阶段。基本建成石墨产业专业化园区,形成相对完备的新能源储能材料、散(导)热材料和功能涂料三大全产业链体系;建成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制造基地;技术研发中心发挥支撑作用,创新能力提升,实现石墨烯制备标准化、低成本化,石墨烯涂料产业化,石墨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生物医药

2016年-2020年建成西部现代生物医药健康产业新兴基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业规模稳步扩大,新业态快速催生,产业升级带动效果显著,产业发展体系不断完善。规划期内,全产业链综合经济总产值实现100亿元(中药材种植领域40亿元,药品流通销售领域25亿元,中药材精深加工及药物精华提取领域15亿元,中成药、化学药制剂、保健品、中药日化品生产领域20亿元)。

◎机械制造

2016年-2020年培育发展规模以上企业20家,其中产值超10亿元企业达到5家;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利税22亿元。不断更新提升装备和工艺技术水平,规模以上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50%以上,累计培育省级以上名牌名标6-7个。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累计完成技术创新投资2亿元,培育发展省级以上技术研发机构4-5个,获得国家授权专利80件。广泛应用先进的节能节水节材工艺,加速发展循环经济和再制造,确保“三废”排放全面达标,清洁生产水平大幅提升,单位能耗、水耗较“十二五”末明显下降。

◎食品饮料

2016年-2020年全市食品饮料工业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自主创新能力强、营养健康、竞争力强的现代食品饮料产业体系。重点发展饮料类、肉食品类、食用菌及山林食品类、粮油及调味品类、果蔬食品类五大产业。创建巴中区域品牌、行业品牌与名优产品品牌三大品牌。加快建设西部绿色有机食品质量认证中心、国家酒类监督检验中心-川东北分中心、秦巴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秦巴农产品仓储物流中心四个中心。打造西部绿色食品饮料产业基地。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2016年-2018年末,我市传统产业逐步向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迈进,综合实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形成具备较强竞争力的区域现代工业体系,稳步实现工业提质增效。

用三年时间,全市将实现传统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从2015年的416亿元增长到550亿元,年均增长9.7%左右。实现产值增量134亿元,技术改造增量330亿元。传统产业进一步改造提升,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骨干企业加快做大做强,新增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工业企业6家以上;中小微工业企业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新培育省级以上技术研发机构5家以上,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深化,新增工业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15件以上。质量品牌发展引领成效显现,新产品设计、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明显增强,装备和工艺技术水平不断更新提升,超亿元企业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达到50%。创建省级以上名牌名标10个以上。传统产业集约化、节约化、低碳化生产水平提高,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5%以上,清洁生产水平明显提升。

●展望:

将绿色融入“巴中制造”方方面面

蓝图已经绘就,巴中绿色工业之路该如何坚实迈进?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全市工业将围绕绿色、高效、集约做好文章,将绿色融入“巴中制造”的方方面面。

基地+企业+品牌

综合打造绿色工业经济

打造绿色加工基地,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加强资源循环利用,力争建成1个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和5个绿色加工基地。培育绿色制造企业,支持和引导企业实施绿色标准、绿色管理和绿色生产,提升品牌绿色竞争力。推动工厂绿色改造,推动水、气、固体污染物资源化和无害化利用,降低环境噪声、污染物排放,开展示范带动,启动50家企业在绿色发展上先行先试。

开发绿色产品,立足有机、生态方向,围绕“巴食巴适”等地域特色品牌,引导企业开发具有无害化、节能、环保、低耗、高可靠性、长寿命和易回收等特性的绿色产品,定期发布全市工业绿色产品目录,推动绿色生态产品认证工作。夯实绿色发展基础工作,建立绿色生态考核机制,加大绿色生态发展投入,抓好绿色生态宣传培训,增强企业绿色发展意识。

推动清洁节能生产

实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完善利用产业政策和环保、能耗等标准,淘汰和关停落后产能企业80家,推动淘汰落后水泥产能60万吨,煤炭产能20万吨,为新型工业发展置换资源和环境空间。加快节能技术改造,重点支持50个重大工业节能项目,促进南江煤电等一批重点用能企业加快系统节能改造,推动工业节能从局部、单体节能向全流程、系统节能转变。

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围绕煤炭、水泥、食品饮料、铁矿采选等行业组织20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示范,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促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得到保障落实。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打造南江县资源综合利用基地,推进铁矿尾矿、煤矸石、粉煤灰等工业固体废弃物深度资源化利用,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