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做大做强工业经济

今年4月国家批复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增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并提出要把成渝城市群建设为国家级城市群。

“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成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这一目标定位体现了成都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要求的决心和态度。”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城市发展的基础在经济、支撑在产业。要深刻领悟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主要任务,切实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持续保持工作干劲和工作状态,大力实施工业强基行动,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加快建设西部经济中心。

强化项目促进做大工业投资“底盘”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做大做强产业是关键。“要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抓产业发展、抓项目投资,强基础、扩规模、优结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城市经济实力。”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市着力做强投资这个发展的底盘,重点要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突出工业投资的重要性,提高工业投资比重,加强技改、研发等领域投资,充分发挥市场投资的主体作用,积极扩大民间投资。

“项目是投资的载体。”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结合当前工业经济发展现状,继续深化全面改革创新,以我市军民融合项目集中签约为契机,结合各产业“十三五”规划特别是军民融合“十三五”规划,将各项具体工作抓紧落在实处。以重大项目为抓手,着力在激活存量、做大增量上实现新突破。围绕重点产业招大引强,瞄准电子信息、汽车、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等产业龙头企业和关键配套项目精准招商,重点抓好世界500强企业优质产能转移。

同时,坚持招商引资月通报制度,三个国家级开发区、近郊和远郊区(市)县力争每年分别至少引进1个100亿元、50亿元、30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为进一步促进项目多投快建,我市还严格市政府班子和重点要素保障部门领导对口督导重点项目制度,加强项目精细化服务,落实重大项目的移交管理、协调联动、督查考核等项目促建机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

做大平台支撑优化工业空间布局

大园区聚集大产业,大项目推动大发展。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将按照“大园区承载大产业,小园区发展特色产业”的发展思路,以成都高新区、天府新区、经开区三个国家级开发区为龙头,形成“3+N”工业发展格局。

为加快产业园区建设,市经信委表示,我市进一步研究成都国际铁路港临港产业发展规划及支持政策,创新园区开发建设机制,依托市级国有平台公司设立产业园区投资发展基金,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并做好资金、土地、电力、燃气等要素供应,全力保障重大项目建设需求。

同时,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中韩创新创业园、中德创新产业合作平台、中法生态园、新川创新科技园、中古生物医药产业园,加快“蓉欧+”陆港产业园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持续开展工业“竞进拉练”,聚集重大项目和工业园区建设,通过“晒一晒、比一比、学一学”,积极为工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培育产业集群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我市还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启动编制完成《成都制造2025规划》。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进一步做大电子信息、汽车等优势产业,加快培育轨道交通、精密机械及智能制造装备等千亿产业集群,继续提高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的比重。

以建设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为目标,我市将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等优势产业和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推动产业成链条、成集群发展,培育万亿级产业集群。

同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工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突破口,开展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推进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

在打通军民融合创新通道方面,我市制定了军民融合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推动多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快构建以航空产业为重点的“1+N”产业发展体系、以成都天府新区为核心的“1+N”空间布局体系、以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政策为引领的“1+N”政策保障体系。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战略、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加快植根成都的本土高成长型企业培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