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四川凉山着力布局“3+6”西昌经济圈

近日,随着凉山州“3+6”西昌经济圈工作座谈会的召开。西昌、冕宁、德昌3个同城化县市与宁南、普格、昭觉、喜德、盐源、木里6县市的经济合作与发展迈开了坚实的一步。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规律,也呈现出表现各异的机遇与挑战。西昌经济圈作为凉山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和重要支撑,面临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由此构建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新格局,画好以西昌为核心的“3+6”西昌经济圈。

启航“十三五”

挖掘“动力源”

构建“3+6”西昌经济圈是贯彻国家、省重大发展战略部署的具体实践,是州委、州政府贯彻中央、省区域发展战略部署,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和经济圈建设的实际行动,以经济圈方式抱团发展、集团作战,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激发凉山发展潜能。

据统计,西昌、德昌、宁南、普格、昭觉、喜德、冕宁、盐源、木里9县市土地占全州面积的65.4%,人口占全州的54.5%,2015年前三季度经济总量占全州的60.3%,是凉山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和“火车头”。构建“3+6”西昌经济圈,必将发挥西昌州府城市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有利于整合、优化周边各县的优势资源,实现经济圈市县发展联手、产业联合、经济联动,形成新的发展增长极,带动凉山整体发展。

山水相依、地缘相近、人文相亲、经济相融,有着极为密切经济社会联系的9县市,在区位、资源、发展方面各具特色、各有优势,具备区域联动成片发展的有利条件。通过建设“3+6”西昌经济圈,西昌可进一步发挥聚集辐射功能,在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中提高自身实力和竞争力,而周边8县可以在承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中,对接吸纳资源要素,做强自己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对区域合理布局、产业分工对接、块状经济发展、提升县市比较优势。

构建经济圈

一张蓝图绘到底

而随着凉山州“3+6”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的落地,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纽带的“3+6”西昌经济圈,实现了在省州“次级突破”中领先发展、率先突破。建设“3+6”西昌经济圈的基本要求,就是优势互补、平等合作、共同发展,从而形成综合实力强大的区域经济板块。

当前,经济圈的构建需要树立一体化发展意识。目前区域内各市县都表现出较强的经济协作愿望,一体化发展具备一定基础,做好一体化发展顶层设计。明确9县市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综合交通体系等重大问题,并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项目安排等方面形成具体措施。协调推进区域合作。

在这项区域合作框架协议中,内容包含加强交通互联互通、加强项目合作、加强商贸交流、加强现代农业合作、联动发展旅游经济、共同繁荣文化产业、加强医疗和社会保障合作、加强教育、科技、人才、劳务等领域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在产业融入式发展上携手,形成区域内一体化发展格局,是经济圈合作框架协议中的核心思想。

以同城化为先导

带动经济圈的发展

2013年6月7日,西昌市、冕宁县、德昌县三县市共同签订了《同城化发展协议》,旨在通过同城化发展,带动辐射西昌经济圈发展,形成一体两翼核心增长极。“同城化”后,西昌市、冕宁县、德昌县,将在城镇建设、交通运输、产业、旅游、市场、服务等方面达到一体化,实现共同繁荣、全面可持续发展。2015年3月9日,西昌、德昌、冕宁三县市在推进同城化发展交流会上相继发言。

随着同城化3年的发展,3县在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省州“次级突破”中领先发展、率先突破,而同城化发展的优良成果将给予经济圈发展更好的经验与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