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天地图·四川:建设成果应用广泛 带动地理信息相关产业发展产值近110多亿

想象一下,只要你轻点鼠标,眼前即可出现了一张可以穿越时空的“立体”地图,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栩栩如生的城市场景,让你感觉身临其境,伴随鼠标挪动你还可以精确的得到它们的名称、时间、边界范围等详细信息……除了谷歌、百度等地图外,公众已可通过“天地图·四川”享受更丰富的互联网地图信息服务啦。

记者日前从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了解到,“天地图”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2006年开始主导建设的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由国家、省、市三级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共同构成,是“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地图·四川于2011年11月正式上线运行,至今已进行五次改版升级,功能日趋成熟和完善。据了解,目前天地图·四川建设成果已在全省100多个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得到了广泛应用。

“天地图·四川是国家31个省级分节点之一,由四川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从2007年开始探索和建设,其建设集成了四川省丰富的地理信息资源,覆盖范围从全省境内到地级市乃至乡镇、村庄。”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相关人员介绍,天地图·四川的数据内容包括不同详细程度的交通、水系、境界、政区、居民地、地名点等矢量数据、多分辨率的地表卫星影像数据以及三维或2.5维数据等。构建了“7×24小时”连续在线、与国家级、市县级节点互联互通的一站式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政府部门、行业单位提供了全省统一、高效稳定、详尽专业、更新及时的地理信息数据资源服务。2011年11月正式上线运行至今已进行五次改版升级,功能日趋成熟和完善。

据了解,目前,天地图·四川建设成果已在全省100多个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得到了广泛应用,发布各类地理信息服务60多种,在线注册的二次开发用户达到2300个以上,在线服务日均访问量2万多次。实现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资源和公安、环保、旅游、交通、水利、林业、能源等专业地理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应用,在“互联网+”、“地理信息+”、移动端、云计算等技术环境下,广泛的开展了“互联网+地理信息”应用系统建设,建成了基于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应用系统达100多个,覆盖电子政务、城市规划、地下管线、防灾减灾等17个领域;取得直接经济效益2032.2万元,间接经济效益1.5亿以上,带动地理信息相关产业发展产值近110多亿元。其显著的应用成绩突显了地理信息在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应用代表:四川省地质灾害应急地理信息系统

四川省地质灾害应急地理信息系统是为了满足四川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对地质灾害信息管理、地质灾害易发风险提示和专题信息统计的需求,基于天地图·四川地理信息服务软件系统而研发的二、三维一体化的应急地理信息系统。系统以基础地理信息服务为核心,集成地质灾害、气象等信息,内嵌四川省地质灾害应急指挥地理系统,实现地理信息、地质灾害信息、气象信息等数据综合应用、综合分析与集成,并自动生成“多维空间数据”模型,为主管领导、有关专家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相关人员介绍,该系统与四川省基础地理信息服务系统有效连通,使用大比例尺数字高程模型和正射投影影像数据,实现二三维数据展示和联动。利用影像快速获取和更新技术,实现灾区无人机航拍影像快速导入,为应急救灾提供及时的高分影像,以及灾害前后影像的对比分析。结合全省地质灾害数据,实现全省4万多个地质灾害点数据的展示、查询、分析。接入四川气象局的实时气象信息,实现全省地质灾害点的1小时、3小时、6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96小时、120小时、144小时、160小时的雨量预报及实时雨量监测。在地质灾害专家系统的支持下,生成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通过移动短信平台发送给相关部门和人员。

据介绍,四川省地质灾害应急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地灾点雨量信息动态获取、地质灾害风险提示信息自动发送、各类专题统计报表自动生成和实时报送等特色功能。系统按照“边建设边应用边完善”的原则,从2013年5月开始试用以来,在“6·18”洪灾、“7·9”特大山洪泥石流等灾害中,该系统生成的统计报表和及时更新的高清影像数据为主管领导的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发送的地灾风险提示信息准确率达到40%以上,为地质灾害的提前预防和减少灾害损失起到重要作用。

2013年6月30日至7月2日,遂宁市遭遇特大暴雨袭击,全市50%以上区域过程雨量超过300毫米。6月30日9时至12时30分,由测绘地理信息、气象、地环站三部门联合开发的基于天地图的地质灾害应急系统向危险区域自动发出预警短信5106条。该系统可为防汛、抗涝、抗震提供数据支持和分析方法。2013年主汛期,向全省累计发送泥石流、塌方、滑坡、崩塌等各类预警短信3万多次,有效率高达62%。以前没有这个系统,只能靠气象局以县为单位通知,现在可精确到以乡村为单位的灾害点上,并自动发送到用户端,预警更精确、及时。

应用代表:攀枝花东区经济社会综合管理平台

攀枝花东区经济社会综合管理平台依托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构建了经济细胞基础数据库和社会细胞基础数据库,以基本单位信息资源库、人口信息资源库、空间地理信息资源库为运作核心,实现地理信息库、建筑物库、基本单位名录库、基本单位数据库和基础人口库的“五库合一”,并在平台上开展各行业部门的统计、监测、管理、数据交换等。

据了解,该系统是匹配东区统计体系、方法制度、运行机制、统计服务系统改革的初级成品,相关单位可通过统一基础信息平台,全面掌握社会经济基本情况,实现对社会的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同时,通过该平台,能够及时、详细、准确掌握辖区内各类社会经济信息变化,实现信息综合研判,为相关部门分析经济社会形势、科学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供准确的基础信息和数据支撑。

2014年底,攀枝花东区筹建了东区监管指挥中心。该中心利用平台整合全区各类管理服务资源,建立健全快速高效、运转协调的运行机制,全面梳理业务流程,实行区、街道、社区、网格四级管理,实现对本辖区内人、地、事、物、情、组织基础数据的全面掌握。通过社区网格员下沉到网格收集辖区群众诉求,网格员能处理的就及时处理,并录入平台进行归档。投入试运行以来,该平台受理社情民意事件18504件,已处置18113件,正在办理事件391件。为进一步拓展平台作用,还开通了24小时热线电话。

该平台是全区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管理服务体系,满足全民管理服务需求的一个大胆尝试,通过平台的运行机制,把东区行政服务职能从传统的机关化、碎片化、条线化、虚无化的工作模式中解放出来,串起辖区内行政职能部门,形成东区信息资源的“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