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跨千年”,历史记载了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一次次的飞跃。如今,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集结号下,凉山经济发展又书写了新的跨越。是什么在中西部的凉山发展中推波助澜?“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顺着这样的思路,《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近日走进了大凉山探索其蝶变之路。
思路决定出路
金融战略开启“驱动引擎”
凉山自古就是中国西南的要塞,物华天宝、资源富集。如何发挥好凉山的优势,带动经济驶入发展“快车道”,这一直是当地党委政府着力破解的课题。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历届州委、州政府都有着清醒的认识。在“十一”五期间,凉山州委书记翟占一提出了“打造金融资源聚集区、金融服务创新区、金融运行安全区、经济金融互动共赢示范区”的区域金融发展战略,州长罗凉清亲自主持制定了《凉山州金融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金融产业,着力打造凉山金融强州地位”,实现“到2015年,凉山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5%和12%,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当前我们就是要牢固树立抓金融就是抓经济、抓金融就是抓发展的理念,不断做大做强金融产业,为凉山经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和实现新的跨越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分管金融的副州长杨卉对记者说道。据悉,凉山州政府近年来主动加大了与金融机构的对接力度,2011年凉山州政府与省级银行业机构签署了共计1738亿元授信额度的战略合作协议,2012年又分别与8家省级金融机构签署了当年共计划投放信贷484.14亿元的银政合作协议,银行信贷资金正源源不断地为凉山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革新推动发展
完善体系增强服务功能
21世纪以来,是凉山金融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金融改革与产品服务创新成果最为显著的时期。记者注意到,在州府西昌市,已基本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外汇、期货等功能比较齐全的金融市场体系。
银行业务发展传统存贷业务与中间业务并重;消费信贷增加了旅游、助学、综合性贷款等多个品种;农业银行凉山分行被总行确定为全国一类产品创新基地;凉山州城市信用社成功改制为城市商业银行,并成立了四川省首家获银监会批准挂牌经营的小企业信贷中心……截至2012年9月末,凉山州共有金融机构52家。凉山州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总量居全省第九位,贷款总量居全省第十位。
2009年,凉山州政府顺应经济发展需要,正式成立金融办公室。州金融办的成立,进一步丰富形成了“一办一行一局”直接监管、证券保险业间接垂直监管和行业协会自律管理的金融监管体系,在指导金融服务社会薄弱环节方面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截至2012年9月末,凉山州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382.62亿元,占贷款总量的79.5%,凉山州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余额1724.50万元,助学贷款余额3465万元,凉山彝家新寨建设贷款和木里县游牧民定居计划贷款也分别增加到4846.6万元、1152万元。
环境聚集资源
品牌建设实现“筑巢引凤”
现代区域发展竞争已不仅仅是简单的市场竞争,各种软实力指标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形成资金洼地,实现金融资源聚集效应具有重大意义,也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十一五”期间,凉山州委、州政府开创性地提出实施“诚信凉山”品牌建设战略,通过多形式、广视角、全方位创建信用模范实践活动,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着力打造“金融洼地”,进一步提升和增强区域经济金融竞争软实力。
2010年,会理县成功创建“省级金融生态示范县”;州、县(市)、乡(镇)、村、农户五级联动的“农村信用工程”创建模式进一步成熟;积极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着重实施“百户中小企业培植计划”和“诚实守信模范企业”创建活动;农村金融教育普惠试点工作稳步推进;金融资产质量有所提高,金融资源聚集效应显现……凉山经济金融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凉山,这方热土正方兴未艾,逐渐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冉冉上升的一颗明星,也吸引了各方金融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