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政策动力 激发内生潜力
——专家解读《“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
新华社北京1月27日电( 崔清新)国务院近日印发《“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后,有关专家接受采访,就《规划》出台的作用和意义作出解读。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院长王亚华认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具有特殊性,突出表现在居住的自然条件较差、发展的基础较弱、发展的水平较低等方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只有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确保与全国一道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而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没有特别的支持是不可能的。因此,国家制定《规划》,提出对之实施一系列差别化的支持政策,是完全必要、非常及时的。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周立说,自己在农村和草原牧区调研时,看到了很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需要实现全面跨越式发展,这就需要寻找动力来源。”周立说:“《规划》明确政策支持和工程项目支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动力机制,突出了《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在周立看来,如何做到坚持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相结合,释放政策动力与激发内生潜力相结合这“三结合”,如何完善体制机制和扶持政策,增强自我造血能力,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规划》提出“坚持国家支持,自力更生”的基本原则,是摆正发展角色,寻求发展动力的重要表述。
由于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还有多方面的困难,为了不让一个兄弟民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掉队,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是《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长期从事人口较少民族研究的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杨圣敏认为,《规划》提出“对一些发展相对滞后的人口较少民族,进行集中帮扶使其整体率先脱贫,对一些发展水平靠前领先的人口较少民族,加大推进整族整体率先小康。”这体现了分类指导原则,符合当前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实际。
杨圣敏认为,《规划》是在全面分析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条件,结合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实际,借鉴中国发达地区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区域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规划》的实施,必将有力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