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陕西:培育新动能 点燃新引擎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陕西发展的基础和环境发生了巨大、全面、深刻的变化。经济总量由全国第17位提升至第15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科技创新保持全国领先,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800亿元……

奋斗历程令人难忘: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国际能源价格低位徘徊的大背景下,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我省经济加快转型升级的大形势下,全省取得的重大成就来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无论宏观经济形势如何变化,国际市场如何波动起伏,保持定力、久久为功,培育发展新动能,这就是我省经济行稳致远的“秘诀”。紧扣主导产业提质扩能、围绕创新链条兴业释能、立足优势领域挖潜蓄能、紧贴市场需求增效补能,培育新动能是决胜全面小康、奋力追赶超越的根本支撑。

紧扣主导产业提质扩能

4月17日,塞上榆林。第十五次陕北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座谈会召开,这已经是陕西连续15年召开基地建设座谈会。15年来,我省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一锤接着一锤敲,研究能源化工产业在陕北如何发展、基地如何更好地支撑产业发展、基地建设如何带动区域协调发展。

能化产业是陕西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在全省经济中的占比和拉动作用较大。但一直以来,我省能化产业高端技术转化不足、产业聚集度不高等弱点制约了行业健康发展。只有大力实施产业技术创新工程,推动能化产业迈向高端化和集群化,才能蓄积行业发展的积极因素,增强发展后劲。

以延长石油为代表:在榆林,靖边煤油气资源综合转化项目全面达产达效,释放经济效益。在延安,富县煤油气资源综合转化项目呼之欲出,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新期待。这两大“姊妹篇”项目拔地而起,背后的支撑力量是近5年来,该集团先后实施30多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前瞻性技术研发,以及在资源综合利用、精细化工等多个技术领域持之以恒地创新。

15年务实笃行,终结硕果:去年,陕北高端能源化工基地煤制油、煤制烯烃产能均突破300万吨,位居全国第一方阵,有10多个现代煤化工项目纳入国家示范和规划,约占全国项目总数的三分之一,基地成为全省经济重要的增长极。

能化产业的高端化路径是我省主导产业依靠创新提质扩能,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例证。目前,我省装备制造产业正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陕西行动计划,延伸产业链条,完善功能配套。汽车、航空装备、高档数控机床等产业集群加速形成。传统产业加快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全面提升产品附加值。

围绕创新链条兴业释能

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军民融合(西安)试点平台正式上线,我省知识产权“军转军、军转民、民参军”有了国家级的平台依托;

大数据算法与分析技术、空天地海一体化两家国家级工程实验室落户陕西。我省大数据工程实验室数量排名北京之后,居全国第二位;

我国第二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平台——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落户陕西。这将增强我省制造业创新发展的能力,巩固3D打印领域的领先优势……

今年以来,一批“国字头”的创新平台和实验室密集落户陕西,聚合起创新资源,在构建科研与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促进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对接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我们研制出了可以比水还轻的新型镁锂合金,是目前世界上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2月20日,陕西省镁锂合金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韩百锋自豪地告诉记者,这家由西安四方超轻材料有限公司联合西安交通大学柴东朗教授团队承担建设的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正在将新型材料从科研成果向商用转化。

新时期的产业竞争就是产业链竞争,我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的探索一直在路上:依托国家航空航天动力研究院,航空航天产业再谋新征程;依托平板显示基板玻璃工艺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光电技术国家工程中心,光电产业革新在即;依托国家分子医学转化科学中心,精准医疗产业前景可期……4月20日,我省重卡、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等3条产业链提升方案率先发布,创新链与产业链“比翼齐飞”,成为我省工业腾飞的强劲翅膀。

立足优势领域挖潜蓄能

去年12月,一项有望有效应对雾霾困局的重大科研项目——由西安交通大学科研团队历时20年科研攻关,成功研发的“煤炭超临界水气化制氢发电多联产技术”启动产业化。这项将煤炭化学能直接高效转化为氢能的高端技术,同时被省内外多家公司看中,成为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领域的“香饽饽”。

高等院校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我省与中央在陕高校的合作尝试让人眼前一亮,精神一振。陕西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科教资源和学科优势突出,立足优势领域,加大微电子、重大装备、石油开采等领域科技攻关,瞄准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前沿进行前瞻部署,将会形成更多面向市场、有产业发展前景的科技成果。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省已经启动在石墨烯、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领域和重大基础交叉前沿科学方面的研发,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我省已累计建成45家国家级、91家省级众创空间,21家国家级、23家省级星创天地,为产学研联合攻关、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人才培养提供了依托。

立足优势领域创新、创业才能挖掘潜能,行稳致远。今年一季度,全省市场主体总数累计突破220万户,新登记市场主体10.84万户,同比增长57.42%,其中,代表经济发展活力和后劲的新登记非公有市场主体占新登记市场主体总量的98.51%,透过这样的数据我们能看到创新、创业的种子在破土萌芽。

紧贴市场需求增效补能

陕南小城山阳,风景秀美但交通闭塞,农村电商改善了这里与外界的联络。现在,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均开展电子商务应用,核桃、茶叶、魔芋等农特产品“触网”走出秦岭大山。

名扬西北的“电商第一县”武功县,引入阿里农村电商模式,村级淘宝服务站达到57个。仅去年,遍布全县的服务站,帮助800多位农民代销苹果、猕猴桃500多万元。

在革命老区陕北,阿里巴巴、京东两大电商巨头纷纷“抢滩”,“互联网+”的产业发展理念在黄土地上生根。在人们脑海里偏远的陕北,正在走向一个全新的电商时代。

一条虚拟的网路牵线搭桥,城市的工业品“下乡”,农村的土特产“进城”。“互联网+”,正在打开人们的想象空间,在三秦大地创造新供给、带动新需求。当前,我省在创业创新、现代农业、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益民服务等13个领域嵌入互联网基因。力争到2025年,“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初步形成。

虚拟的网路让世界触摸陕西,现实的物流让陕西“通江达海”。当前,我省发展快、成效明显、社会关注度高的现代产业就是物流。现代物流连通了商品流转的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经济运转的血脉。

中国大陆的地理几何中心、空域条件优越、航空航天产业配套成熟、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多重优势和利好让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西安,有望成为航空物流重要的基地。

打造“中国孟菲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这是我省紧贴市场需求增效补能的重大战略部署。目前,京东、海航、圆通等国内现代物流领军企业先后与我省达成合作共识。其中,京东集团将物流子集团落户西安,打造开放供应链网络。海航集团在陕成立现代物流集团,矢志打造国内最大、面向世界的千亿级物流基地。类似的优势产业项目正在三秦大地开花结果,为我省追赶超越培育新动能。

文章链接:中国机床商务网http://www.jc35.com/news/detail/65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