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上海自贸区扩区一周年 张江九百家创新企业“家门口”通关

张江丹桂路835号内,一幢四层楼高的灰色建筑正在进行最后的内部装修,本周将正式完工。建成之后,张江核心园900多家创新企业将因此受益——无须再远赴浦东机场办理货物通关,在“家门口”就能“一站式”搞定。

今天是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区一周年的日子,上述“跨境科创监管服务中心”的建成只是“双自联动”的一个缩影。事实上,这一年来,浦东全面复制推广自贸改革经验,推动自贸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度联动的步子,迈得既快又稳。

解生物医药“监管之困”

生物医药和集成电路是张江两大“拳头产业”。2015年张江园区集成电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508.7亿元,占上海集成电路产业营业收入的53.5%,占全国的13.9%。同时,张江生物医药产业营收超480亿元,占上海的50%。

不过,长期以来,这两大产业却深受“监管之困”。生物医药和集成电路企业均需通过空运,从海外进出口大量试验试剂和生产材料。而企业提取这些空运货物,过去只能在浦东机场走一般货物的通关程序,费时费力。

去年,张江园区正式成为上海自贸区的一部分。能不能让没有了“铁丝网”的张江,也能享受到贸易便利化改革的红利?

建“跨境科创监管服务中心”的想法由此诞生。按照新的通关措施,张江园区内企业空运进口货物到达浦东机场后,将直接由监管车辆运至服务中心海关指定监管区域进行验货,企业可以在中心内直接完成抽单、通关、查验及提货手续。采用这种方法,企业完成通关提货的时间,将由原来的2—3个工作日缩短至6—8小时。对生物试剂等特殊进口货物来说,这点时间上的节省,往往意味着这批试剂还能不能在实验中发挥作用。

张江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服务中心建成后,自贸区已推出的贸易便利化措施将逐一落地,预计可直接惠及近900家高新技术企业、生物医药企业和微电子企业,还能辐射附近金桥地区有空运需求的企业。

“这是‘双自联动’带给企业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一位生物医药企业高管说。

与含泪“卖青苗”告别

改革减少了企业成本,也让跨国公司的科创资源能为我所用。

“卖青苗”是生物医药行业内对新药转让的一种形象比喻。其意是指国内医药企业和药品研发机构在技术研究进展到一定程度,由于缺乏资金等相关支持,不得已将有开发前景可转化为新药的新技术转让给外资企业。

无奈的背后,是因为有政策约束:按照之前我国现行法规,药品上市许可与生产许可采取“捆绑”管理模式——药品批准文号只颁发给具有《药品生产许可证》的生产企业。换句话说,国内医药企业必须自己搭建厂房,才能走完新药的生产阶段,真正量产上市。若无厂,只能“望洋兴叹”。

作为“双自联动”实施方案中重要的改革举措,今年上海率先试点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德国制药巨头勃林格殷格翰与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合作建设的勃林格殷格翰中国生物制药生产基地,成为国内首个开展生物制药合同生产的试点企业。由此,国内生物医药研发机构突破了产业链中的“生产瓶颈”,即使没有自己的工厂,也可以利用跨国公司成熟的生产平台,生产出符合国际标准的新药。

勃林格殷格翰生物药业中国公司总经理罗家立说,目前基地已与多家中国研发企业签订生物制药合同生产协议。“未来还会与更多的中国药物研发企业与机构合作,促进中国创新药物的临床研究与上市,并利用先进的生产平台与管理体系,帮助中国企业生物技术药物进入国际市场。”

“全周期”审批跟踪服务

上海要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张江是核心功能区。其一大使命就是建立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发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极限研究支撑作用和“1+12”的交叉集成作用,为前沿科技和经济社会重大需求问题研究提供科技支撑。

今年,张江已确定的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就有37项,其中包括上海光源的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上海超强超短激光试验项目、活细胞结构与功能成像等线站工程。为了让这些“科学重器”尽快落地,张江推出了“全生命周期”的审批新举措。

这些天,张江管委会的领导们都在手机上安装了一个新软件,名叫“审批跟踪服务平台”,只要用自己的用户名登录该平台,张江园区内重大项目的审批进展都能一目了然。一旦发现职能部门之间有彼此扯皮,互为前置审批条件,让企业“无路可走”,张江行政服务中心就会及时出面协调,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召集起来,“当面锣对面鼓”地将问题说清楚,研究出解决方案。

这样的大数据监控服务,将一直延续到每一个重大科学设施顺利落地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