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上海制造有条件抢占全球新产业制高点

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制造如何构筑新的战略优势》研究课题,今年1月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专项课题。记者近日专访了课题主要参与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伟。他认为,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是上海发展战略的一次新的突破和创新,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根据发展阶段转换和国家战略目标导向,先后在资本技术密集型重化工业、融入国际产业分工的外向型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率先创新突破、转型升级,确立了“上海制造”的发展优势。

“上海制造”的历史优势,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都是在国家战略的引领下获取的。“上海制造”每一个阶段的优势,都是根据国家战略目标确立的。现在,“上海制造”品牌也需要根据国家战略转变,探索构筑新的发展优势。

李伟表示,此前,上海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制造业比重不低于25%”的发展目标,是全国最早提出制造业底线思维的省份;如今,“上海制造”要构筑新的战略优势,首先要深入把握国家战略转变———要确立以占领产业制高点来带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升级的转变,在此过程中从跟跑到并跑到领跑的发展方向。

他认为,产业中低端层面上的发展,只要发挥比较优势、融入国际产业分工,就能成功———这个层面上的发展是与发达国家共赢的;而产业中高端层面上的发展,则要求在整个产业链上有控制力———通过掌控产业链、形成控制力,获取高收益。产业链的控制力在于制高点。制高点是高投入、高风险的,其本身未必有高回报。但在制高点上有话语权,才有可能切入产业链的中高端环节。对制高点的攻坚,可能会超越现有比较优势的“舒适区”,这意味着中国制造所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上海要把握上述国家战略转变的特点,才能找到重塑战略新优势的突破方向:代表国家参与制高点的国际竞争,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新的战略优势。这既是对国家战略的重大贡献,也是真正实现“上海制造”向产业中高端的升级,而且要为中国制造向产业中高端升级提供支持。这就是上海在国家重大战略转变中的历史使命、战略地位。

工业互联网是新制高点的一个重要方面。新产业革命的核心脉络是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工业互联网是“两化融合”最前沿的领域,其核心是把智能装备和工业机器人用网络连接起来,感知和收集工业数据。最终目的也是最关键的部分,是工业数据的大数据处理和分析。通过大数据处理和分析,提供新的生产计划、新的资源配置安排、新的营销模式,实现质量控制。

“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实现装备连接、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的重要平台。它不仅集成了最前沿的技术,而且还将创建新的产业分工格局:得平台者得天下。”李伟表示,谁掌握了工业互联网平台,就意味着他掌握了整个产业的控制力———企业都要依靠平台生存,其信息数据都在平台上,依靠平台实现绝大多数业务。

工业互联网分为应用层、平台层、架构层。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已着手推进制定工业互联网系统架构和标准体系。2016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与上海市签定战略合作协议,打造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创建工业互联网示范城市。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还在浦东临港设立了工业互联网中心———这是国家首个在地方设立的同类中心。

当前,很多企业都自称建设了工业互联网,但李伟认为,这些都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工业互联网,“只是一般装备在企业内部实现网络连接,以落实内部生产计划的调整”。他表示,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存在几个问题:一是硬件上智能装备还未达到先进水平;二是软件上很多工业控制系统是进口的,是严重的薄弱环节;三是网络连接的范围还很有限,要实现全产业链和产业间的连接,道路很长;四是大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尚无突破。

其中尤以最后一个问题最为关键。大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需要传统制造业人才和信息技术人才对接,要对两个领域都非常熟悉,“这个问题不光中国没有解决,美国通用电气也没有解决。通用电气在制造业领域有着深厚积累,曾经招了一大批信息技术人才,但始终无法融入团队”。

上海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很好,在高端环节有优势,制造业基础也很好,同时拥有两个领域的人才。李伟说:“上海一直以来聚焦最难做、最核心的事。而制高点的竞争需要产业基础和长期积累,就是不能走捷径。上海最有条件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有所突破,代表国家参与下一轮制高点全球合作与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