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虹口聚焦双重引擎 北外滩注入新动能

坐北朝南的北外滩,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含金量正日益凸显。

截至目前,虹口区以北外滩为主要据点的各类金融企业近1300家,是“十一五”末金融企业总数的16倍。7月11日,北外滩航运服务中心正式揭幕,中国船东协会、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等一批全国重点航运功能性机构已明确入驻。

近年来,航运金融双引擎拉动,为北外滩不断注入新动能,实现了能级的持续提升。

营造航运文化“生态圈”

北外滩是上海现代航运的发祥地,自1845年英商东印度公司在此建造驳船码头以来,历经170多年传承与发展,航运文化元素已融入北外滩的每个角落。

以打造“滨江生态圈”为核心,虹口区坚持传承与创新并举,通过建设码头博物馆、航海邮局等一批历史文化场馆来凸显航运文化底蕴;通过“上港邮轮城”和上海国际航运与金融服务中心游艇港池建设的不断深入,赋予虹口区航运文化更多内涵。

作为航运服务总部基地的核心区域,北外滩滨江沿线始终聚焦总部经济发展,努力打造跨国公司总部与本土企业总部“双引擎”,从而带动相关产业集群发展。

2016年,中国远洋与中国海运两大央企宣布合并后,新成立的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总部落户上海,其核心运营板块陆续落户北外滩。中船保商务管理有限公司等一批高端航运服务企业,以及利胜地中海、太平船务等著名外资航运类企业的中国区总部也纷纷选择北外滩生根发展。

若将视线放远一些,虹口区航运“一线两圈四中心”格局亦更加完善:临江沿线吸引航运业总部落户,霍山路圈促进航运信息交流,密云路圈聚焦船员服务,以此打造国际航运交流服务中心、国际航运人才服务中心、国际航运金融服务中心和国际航运创新企业服务中心。

截至2017年6月,虹口区航运产业共实现区级税收6.7亿元,同比增长31.3%,成为虹口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打造北外滩金融港综合体

在浦江饭店,连续7年汇集经济、文化界大咖,举办一年一度的北外滩财富与文化论坛。

虹口区金融有深厚的历史底蕴。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最早就是在浦江饭店正式开业的。虹口区主推的“财富管理”特色牌,是区别于外滩和陆家嘴的金融业态,经过多年积累,北外滩金融服务业蓬勃发展,产业集聚效应正在发酵。目前,全区各类金融企业超过1200家,全国近1/10的公募基金落户虹口区。

未来,北外滩财富管理高地将继续向国际化、高端化方向发展,重点以北外滩金融港建设为主要抓手,力争到“十四五”中期,将北外滩金融港打造成为虹口区乃至上海资本密集度、资本产出率最高的区域之一,成为国内基金产业发展示范区。

对于虹口区而言,金融、航运、文化融合发展的结构转型则始终在路上,已经确立的目标是将北外滩打造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的“双重承载区”,成为上海航运和金融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

讲好“犹太难民在上海”

温情故事开展文化外交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至今难忘,2014年6月,“犹太难民与上海”展览在美国国会山举办的情景——6位美国国会议员和奥巴马总统的犹太事务顾问出席开幕式,大厅内座无虚席。美国犹太人社团关系委员会负责教育的协调员史蒂文·艾德莱伯格观展后说:“教育人们不要忘记历史非常重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些否认历史的人是不可饶恕的。”

近年来,虹口区以“二战时期约2万名犹太难民在虹口避难”的温情故事为依托,开展立体、多元、跨时空的公共文化外交,架起了中国与各国犹太人民的心灵桥梁,生动诠释了中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价值理念。2011年起至今,先后在美国、德国、以色列、澳大利亚等十余个国家开展巡展,吸引超过百万人次参观展览,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好评。虹口区犹太文化,已成为一个有一定影响力的外宣和“走出去”品牌。

2007年,虹口区委、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帮助下,先后投入2000万元修复摩西会堂,并在旧址上建设了犹太难民在上海纪念馆。此后,每年投入100万元用于场馆日常维护和办展;2015年,70年前犹太人在上海开设的白马咖啡馆被复建。旅美艺术家何宁为犹太难民纪念馆设计制作的“上海名单”墙,成为全球唯一一个以“拯救”为主题的幸存者名单纪念墙,也是唯一一座刻记活人姓名的纪念墙。从2007年至今,犹太难民在上海纪念馆已经接待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余万游客。

2011年起,在走出去巡展的同时,虹口区推出了多种相关的文化衍生品。2012年,音乐话剧《苏州河北》成功上演;2015年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期间,推出宣传片《谢谢上海》,共100名犹太人参与拍摄;上海广播电视台拍摄录制了纪录片《生命的记忆——犹太人在上海》,也在全美50所高校巡回展映;《微光,犹太人在上海》在纽约的上映更是将这段历史搬上了百老汇的舞台……持续不断的开展高水平的文化交流活动是形成品牌影响力的关键。

“犹太难民在上海”的文化品牌建立至今已经10年,走出国门也已7年。随着犹太难民的相继离世,能留存下来的史料日渐稀少。因此,在国外办展期间既是一次传播,也是一次史料收集过程。2015年,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在澳大利亚办展期间,有一位犹太观众主动联系策展人,他92岁的父亲曾是落户上海的犹太难民,至今还在车库中保存了几十件珍贵文物。策展人迅即到老人家中将这些文物取回。

“犹太难民在上海”的文化品牌走出去,加强了中国和相关国家的合作,让这段历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联动,让它不仅出现在中国历史书籍中,更进入了国际视野中。正如很多曾在上海避难的犹太难民所言:“犹太民族与上海的这段故事,应该让所有人知道。”

“十全工作法”实现大突破

民生旧改做到群众心坎

8月3日,虹口区张桥地块成功达到房屋征收项目征询签约率生效比例。这意味着,这片留存于市中心最大的棚户区即将告别上海版图。2516户张桥居民一圆夙愿,挥别旧居。

这是虹口区引导居民选择全货币补偿方案的又一成功范例,标志着虹口区在公房地区和私房集中地区实施这一政策,取得了更加完善的推广经验,也全面完成了本年度旧改5000户的目标任务。

旧区改造,始终是虹口区最大的民生。过去5年,虹口区完成旧改96.8万平方米,惠及3.3万户家庭,为城区功能转型和民生改善打下坚实基础。“十三五”期间,虹口区将完成旧区改造60万平方米,惠及2.5万户。去年底,虹口区在全市率先探索“提高全货币签约比例”试点工作,居民反响良好。

张桥地区紧邻虹镇老街,有着大量依沙泾港而建的私房。这里不仅生活条件差,设施简陋,没有独立厨卫,而且私房就有1078证,其中共有产权840证,占私房的77.92%,矛盾的复杂和征收难度可想而知。

该地区旧改的成功,与虹口区坚持把党建引领融入旧改大局,坚持群众路线密不可分。一大批党员主动带头签约,严守“公正、公平、公开”底线,确保政策“一竿子到底”,党员干部把工作做到了群众心坎上。

该旧改基地所在的嘉兴路街道还成立了5个群众工作组,5个人民调解小组,共同在基地开展居民家庭矛盾调解工作。调解的基本原则是:团结一致保“蛋糕”,确保居民应得利益最大化;搬家交房分“蛋糕”,确保减少后遗症。

在全市,虹口区首创了“旧改民生全关注,党建引领全争先”等“十全工作法”,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同和支持,实现了旧改工作的重大突破。

不久前,“嘉兴旧改”被“人民网上海频道”评为上海街镇微信榜第一名。目前,“嘉兴旧改”拥有粉丝1.2万余人,单条阅读量最多近6400次。

在虹口区提篮桥,“提篮桥旧改征收”微信公众号也作用巨大。公众号运营者是小丁、小唐和小孙3位提篮桥街道青年干部。居民最为关心的房源清单一经公布,由小孙独家拍摄,由“神笔马良”小唐处理图片和文字,外向的小丁负责与居民沟通,确保文字“翻译”成百姓语言。经公众号“首发”,居民们赞誉有加:“房源在家通过手机就能看,既方便又清楚!”

据了解,与以往的旧改征收相比,虹口区如今在旧改的思想观念、工作理念、征收流程以及补偿方式上都发生了变化,不仅增加了补偿内容,而且更加贴近实际。虹口区在7个街坊试点“提高全货币签约比例”,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成效。既缓解了安置房源紧张问题和居民内部矛盾,也获得了有益的试点工作经验。

另一方面,虹口区也根据自身的特点,着力处理好旧区改造和文化传承等关系,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最终通过上下联动,合力攻坚,实现了旧区改造的全覆盖、标准化、精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