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大数据全程分析记录 三大创新助上海法院破解“执行难”

不少打过官司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明明官司赢了,可还是拿不到钱,判决书成了一张“法律白条”。

“执行难”不仅让胜诉者倍感无奈,也有损司法权威。

去年底,上海法院将破解“执行难”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全力破除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藩篱,努力将上海打造成执行环境最好、执行效率最高的地区之一。

如今,上海法院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今年1月至11月,全市法院共受理执行案件12.02万件,执结11.7万件,同比增长7.6%;实际执行率62%,同比增加6.7个百分点,剔除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等无财产案件后实际执行率为98%。

立案时,法官多问一句话

“执行难”难在何处?找不到“老赖”的财产。

司法实践中,有的当事人不讲诚信,故意把财产转移到他人名下,等到执行阶段,早已无从查找。

有什么办法可以防患于未然?今年8月,虹口法院开展了一项改革试点,从源头上防止“执行难”。

“你是否需要在立案阶段申请财产保全?”在虹口法院立案大厅,每一位前来立案的民事诉讼当事人都会领到一份《财产保全特别告知书》,法官总会多问一句。

如果当事人提出申请,工作人员会进行专门处理,力求保全程序准确、快速、及时。

一句话背后是一个新机制。

为了解决保全担保的问题,虹口法院引入了保险公司作为第三方,免除当事人的后顾之忧。

试点3个月,虹口法院共受理财产保全申请413件,同比增加52.96%,完成财产保全388件,同比增加33.33%,申请保全数和完成保全率双提升。

一位执行法官坦言,虽然立案庭的工作增加了,可执行法官的工作难度相应减少了。

“我们采用倒推法,来梳理执行难’的症结,然后对症下药。

”虹口区法院院长席建林介绍,起诉后财产保全不到位的情况不少,影响最终执行效果,损害当事人权益,“因此我们通过完善立案、审判、执行各环节之间的衔接机制,尽可能兑现当事人的胜诉权益。

”目前,在虹口法院试点的基础上,上海高院出台了《关于完善立案、审判、执行工作衔接机制的意见》,包含36条内容,在全市法院实行。

上海高院院长崔亚东说:“上海是最高法院确定的两年基本解决执行难’重点推进地区之一,任务艰巨、责任重大,需要大力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在司法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完善执行体制改革、优化执行权力配置?获悉,上海高院制定了权力清单,确定61项执行实施权和47项执行裁决权,积极稳妥推进“审执分离”改革。

目前,全市三级法院均设立执行裁判庭,明确执行实施权由执行局统一行使,执行裁判权由执行裁判庭统一行使。

通过改革,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执行力量得以整合,执行管理更为顺畅,执行效率不断提高。

办案时,依托严密社会网络

“执行难”还难在何处?闵行区法院执行局副局长李永新讲了个故事。

今年夏天,李永新带队攻克了一个棘手的老案。

3年前,高某售出航华三村的房屋后却不肯搬出,购房者董某胜诉申请强制执行。

然而,被执行人不知所踪,为了阻碍执行,他们甚至专门到敬老院接回了90多岁的老父亲。

困难没有吓退李永新。

在七宝镇政府等单位的大力配合下,经过多次协调,最终形成了完备的强制执行方案。

行动当天,天非常热。

他们先把老人安置在龙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为他请了一位护工,同时将其余人员安置在一个租赁房内,随后进行了细致的财产清点和搬运。

整个过程录音录像,有条不紊,法院的特邀监督员和一些人大代表见证了执行全过程。

最终,这宗拖延了3年难以执行的案件成功执结。

董先生终于住进了自己的房子里。

“很多案子难就难在需要多方协调。

”李永新坦言,比如这件案子中,执行工作要做好,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必不可少,如果没有七宝镇方方面面已经形成的严密社会网络,事情不会办得那么顺利。

据统计,法院作出生效民事裁判后仅有30%案件的当事人能自动履行,在进入执行程序的案件中,有60%需要运用各种强制措施。

上海法院加强与公安机关在协助执行方面的合作,加强对被执行人及其财产、限制被执行人出境等方面查控,加强与公安、检察、司法行政机关的沟通,共同打击拒执犯罪。

同时,法院通过加强与工商、房产、金融等单位的协作,实现通过网络对被执行人股票、房产、存款等财产的由“查”到“控”,提高效率。

上海高院执行局局长韩耀武介绍,上海法院还将进一步完善网络执行查控体系,将查控内容覆盖到社保、公积金、第三方支付平台、理财产品等领域,做到有登记财产“全覆盖”;并缩短查控反馈时间,提高查控自动化程度,做到“查、扣、冻”一条龙,用信息技术“秒控”被执行人财产,防止财产被非法转移或隐匿。

执行前,先走一遍大数据流程

如何使查控“老赖”更高效?如何让执行工作更公开、更规范?在智慧法院建设中,用互联网新技术来破解“执行难”,成为一个必然的选择。

“请帮我查被执行人梁某的信息。

”接到一位法官的请求,高院执行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登录上海法院执行大数据分析系统,输入信息,一张全景视图便呈现出来。

图中既有梁某在法院的其它案件情况,也有他名下的房产状况、银行卡、消费情况、社会关系等重要信息。

随即,他将梁某的手机号码报给了现场执行的法官。

这套大数据系统充分运用各类基础数据,勾勒出被执行人的信息轮廓,辅助追查被执行人财产线索,甚至还能建立被执行人履行能力评估模型,对案件能否顺利、足额执行进行估算,监测失信被执行人动态,预测执行工作态势等,通过大数据的运用促进执行效率的提升,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11月3日,上海法院的又一项执行利器——全新的执行案件大数据系统首次亮相,拥有执行流程管理、执行查控、执行案款等8个子系统,具有近100项功能。

每个案件的执行流程被分为37个关键节点,每个节点的进展状况都在系统里一清二楚,执行案件办到哪一步,哪一步耗时多久,均能看得清清楚楚,法院内部是否存在消极执行、拖延执行、不规范办案等问题也一目了然。

节点信息均向当事人公开,当事人可以随时查询案件进展,跟踪督促执行,提高流程的公开性、透明度。

同时,法官外出执行只需要携带一个安装了“移动执行”APP的手机,就可以方便地将执行过程全程记录下来,还可以跟院内的执行指挥中心远程视频联络沟通。

可以实现院外执行活动全程留痕,以及院内外协作执行、远程指挥,既为法官执行过程提供便利,又能进一步规范执行行为。

今年7月,上海法院开通了“e号通”系统,为每位被执行人分配一个单独的专属账号,账号系法院代管款主账户项下的虚拟账户,伴随案件的整个执行过程。

当被执行人向该账户汇款后,“e号通”系统会根据银行提供的入账信息准确定位案件,实现案款与案件的精确对应,对案款的发放一律实行网上审批,系统具有及时期限警示和收发提醒功能,将每笔执行案款的收发情况及时推送给案件承办人和当事人,实现全程公开、全程留痕、全程可视、全程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