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张江成为中科院科技活动重要集聚地

  在日前举行的“2016张江-诺华创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朱志远透露,中科院与上海市合力提升张江创新的能力,正致力于创新体系建设,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创建“生态型”科技创新基地。

  据了解,10多年来,中科院在张江持续推进科技基础能力建设,部署了一系列重大研究基础设施,在张江建成了若干个重要科研机构和世界先进水平的研发平台,已成为中科院科技活动的重要集聚地。

  加快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突破口和载体,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正加快在张江高科技园区集聚,并不断对外释放辐射力。

  记者从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获悉,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自2013年筹建以来,截至2016年5月,设施用户、设施科研团队、设施技术团队依托上海设施,共发表SCI论文70余篇,包括在《自然》《科学》《细胞》这三种国际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4篇,其中今年上半年就一连发表了8篇,研究成果涉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物理学、微生物学、药学、化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高水平成果产出不断加速。

  目前,还有多个颇具市场潜力的实验仪器和技术也已初具雏形。如规模化蛋白质制备系统中,有一套上海设施自主设计的大型自动化系统,运用这套设备,每天最多可以克隆1000个基因。目前,该系统的“缩微版”——每天克隆100个基因的克隆自动化装置已完成样机开发,将可帮助诸多实验室节省大量人力和时间,使科研进度加速。

  另一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光源,自2009年5月开放以来,到2016年4月底已接待用户1.3万人(包括高校、研究所、医院和公司共计396家单位,1996个研究组);涉及制药、化工和材料等46家企业单位用户。

  此外,上海光源线站(二期)工程和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与用户装置正在加紧筹备。如果说第三代同步辐射光能为科学家拍摄“分子照片”,那么属于“第四代先进光源”的X射线自由激光能够对生物活体细胞进行三维全息成像和显微成像,进入“拍摄分子电影”的时代。

  在朱志远看来,科技发展正不断产生新突破,颠覆性的创新应用不断拓展,采用更开放的合作机制将是大势所趋。据悉,目前中科院上海分院各研究所,已加大与各类国际研发机构持续开展高水平、实质性的国际合作,推动科技与技术的进步。其中不少是总部落户张江的跨国企业。如与壳牌公司签署《前瞻科学研发项目谅解备忘录》,共同开展低碳能源技术的前瞻研发;与阿斯利康合作建立“药物安全评价战略联盟”实验设施等。

  朱志远在论坛上建议,张江应迈向开放与协同的创新生态,比如设立若干以企业为主的孵化创新中心,持续培育新产业技术,培育众多新产品形态的科技企业等。“中科院也希望能与张江各跨国企业、科技创新企业达成互动合作,共同推进创新生态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