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砥砺十年 东滩成为候鸟的美丽天堂

4月11日,2015年“爱鸟周”主题宣传活动又在上海拉开大幕。

尽管高楼大厦林立,但上海并不乏观鸟好去处。公园绿地、自然保护区,都能看见各种鸟儿的身影。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也是崇明东滩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第十年。在崇明东滩,不仅能看到鸟儿翩跹起舞,更能看到上海在鸟类保护、生态修护上所进行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

生态治理:

让更多的鸟儿安家

生态治理是每个自然保护区都面临的重点课题。对此,崇明东滩以互花米草这一外来入侵物种的治理为重点,不断推进退化湿地修复和鸟类栖息地优化,让更多的鸟儿在上海栖息。

互花米草原生长于北美洲,是一种生长在潮间带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系发达。虽然这种植物具有较强的抗风消浪、保滩护岸、促淤造陆作用,但它的快速增长会严重影响鸟类的食物来源和栖息地面积,造成生物多样性大幅下降和生态系统退化。正因为此,早在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首批入侵我国的16种外来入侵种名单中,互花米草就“榜上有名”。

就崇明东滩看,最早发现互花米草是1995年。之后,由于自然扩散等原因,其分布面积迅速扩大。截至2014年,已达2200多公顷。好在从2006年开始,东滩保护区就已意识到互花米草的危害性,联合市有关部门和高校,开展互花米草治理技术研究,论证《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互花米草生态控制与鸟类栖息地优化项目》,并有效控制了东滩保护区内互花米草不断扩张的态势。

崇明东滩互花米草控制与治理采用物理控制结合生物替代的综合方法,实施“围、割、淹、晒、调、种”六大措施,即通过建立围堤防止互花米草向堤外扩张,对堤内的互花米草实施刈割,清除地上部分,再提高水位水淹互花米草的繁殖体,使繁殖体缺氧而死亡。待互花米草的繁殖体基本清除后再排水露出滩涂,根据规划的空间布局定植一定密度的芦苇,构建水系(包括潮沟、水道、水闸等)和粗放型养殖塘;随后将盐度较低的长江水引入围堤内,达到一定水深,促进芦苇生长,遏制互花米草的复苏。最终把互花米草分布区改造成生境复杂、食物丰富、栖息地优良的和景观壮观的区域。

据东滩保护区管理处介绍,从2010年开始,在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和上海市财政局、市林业局的支持下,着力实施互花米草生态治理示范项目一、二、三期工程,在保护区内的捕鱼港区域形成了5250亩环境相对封闭、水位可调控管理的水鸟栖息地优化区,成功控制了项目区域内的互花米草生长和扩张。三年来,优化区内共记录到水鸟71种5万余只次。夏季时,捕鱼港优化区已成为部分夏候鸟优良的繁殖筑巢场所;春、秋季鸻鹬类迁徙过境时,成为大量鸻鹬类水鸟的停歇地;冬季,大量越冬雁鸭类在此夜宿休憩。

与此同时,崇明东滩还从2012年底开始实施互花米草生态控制和鸟类栖息地优化项目,实施面积达24平方公里,工程将于2016年底全面完成。届时,东滩保护区内可调控管理的候鸟优质栖息地的面积将显著增加,前来东滩过境停歇或越冬的水鸟种群和数量可能将大幅增加,东滩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面貌将大大改善,将进一步成为广大市民体验自然、观赏水鸟的重要目的地。

观鸟爱鸟:

营造人人参与氛围

崇明东滩不仅是“鸟的天堂”,也是观鸟者和爱鸟者的天堂。在加强生态保护的同时,保护区也以提升公众自然保护意识为己任,不断创新科普宣教形式载体,营造人人参与观鸟、爱鸟的氛围。

东滩保护区依托东滩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积极面向广大中小学生和社会公众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2010年,东滩鸟类科普教育基地建成,保护区利用这一免费向公众开放的综合性科普教育和展示平台,向公众普及湿地保护、自然保护区、迁徙鸟类及其栖息地保护等相关科学知识。每当“世界环境日”、“世界湿地日”、“爱鸟周”等重要节点到来,保护区就在周边学校、社区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并与众多大中小学校联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暑期实践活动和校园科普活动。

同时,“我的东滩之旅——寄语东滩明信片活动”、“市民观鸟”、“水鸟认养和放飞爱心活动”等数十次形式多样的公众参与活动,让市民能够更加了解到专业的观鸟和爱鸟知识。此外,崇明东滩的建设也吸引了汇丰、英特尔、摩士丹根利、通用汽车、3M、诺华制药、利丰集团、蒙牛、卡特彼勒、戴安芬等知名企业的关注,保护区与企业联手,组织员工开展体验式志愿者服务活动,进一步为鸟儿营造蓝天、白云、清水的安居空间。

据不完全统计,崇明东滩鸟类科普教育基地建立至今,已迎来近80万人次的市民游客参观访问,科普教育基地日益成为广大市民体验观鸟、体验自然的重要目的地。保护区也先后成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志愿者服务基地、上海市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另一方面,保护区也以依法行政为重点,不断加强保护区执法管理工作,严打破坏生态环境、偷猎鸟类的违法行为。

东滩保护区通过核心区季节性封区管理、入区道口前移、滩涂资源利用限额管理、定期制定入区人数控制方案等措施,使保护区内人类活动全部纳入监控范围。同时,根据鸟类迁徙规律和不法分子活动规律以及保护区区域特点,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野外巡护检查和执法管理工作体系。通过多年持续开展日常巡护执法和冬春两季反偷猎“夜鹰”、“春隼”行动以及清除“高脚屋”、拆除定置网、整治牛舢板等专项执法行动,有效遏止了对滩涂资源和自然环境的违法破坏和偷猎鸟类现象。从2005年至今,共查处案件15起。其中,有6起案件因触犯刑法移送司法机关查处,尤其是2008年“12·9”非法狩猎案和2011年“2·10”案件的成功破获,极大地震慑了违法偷猎分子,进一步为鸟儿提供一个宁静的家园。

科学研究:

全方位监测,全世界合作

开展调查、监测和评估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保护的基础工作。通过监测、调查能及时掌握生物资源变化及其与自然环境变更间的关系,从而为实施保护管理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为此,东滩保护区从2005年开始,坚持开展水鸟同步调查工作等全方位监测工作,并与全世界相关机构合作,发挥保护区在科学研究上的作用。

据了解,通过水鸟同步调查,东滩保护区积累了大量鸟类资源种类和数量分布的基础数据,基本掌握了保护区内水鸟资源数量的动态变化情况。与此同时,东滩保护区从2002年开始每年组织开展鸟类环志工作,连续多年占据全国涉禽环志总数首位。截至2014年底,保护区共环志鸟类54种近4.5万只,在国内外环志研究领域形成了较大影响力。此外,依托上海各大院校开展植被、底栖动物和鱼类等自然资源及水文、水质、滩涂淤涨等环境因子的多方位监测,在综合分析和评价基础上,每年都能形成《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年度资源监测公报》。这份《公报》向社会发布后,进一步唤起了公众对生态保护的重视程度,为东滩保护区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与此同时,崇明东滩在新生河口沙洲湿地保育、亚太区域迁徙鸟类保护和履行国际湿地公约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国内外鸟类学和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为此,东滩保护区敞开怀抱,依托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构建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监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综合大气成分观测研究等三大科研公共服务平台。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以来,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保护区开展的科研项目100多项,累计投入科研经费近6000万元;发表崇明东滩相关论文或著作近400篇,其中国内核心期刊130余篇,国外SCI期刊150余篇,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近100人,充分发挥了自然保护区作为科学研究基地,培养社会人才的良好社会效益。

围绕生态保护的进一步交流合作在与走出国门,既向全世界展示东滩保护区的实践成果,也吸纳国外优秀经验,推动生态保护工作更上层楼。

据了解,东滩保护区在十年间先后发起成立了“中国东部迁徙涉禽姊妹保护区网络”、“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区网络”及华东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联盟;促成“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国际培训中心”落户;与台湾台江国家公园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成功探索海峡两岸自然保护区基层互访交流的新机制;积极开展鸟类环志志愿者国际交流活动,先后派遣多名工作人员赴澳参加环志志愿工作,并接纳来自澳洲、台湾地区的志愿者参与东滩环志;与英国皇家鸟类学会(RSPB)达成合作备忘录,就鸟类栖息地优化与管理开展深入合作;等等。

东滩保护区管理处介绍说,全球合作、社会公众参与保护区管理的新模式与新途径还在进一步探索和丰富中。目前,保护区已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等知名国际环保NGO组织合作,促成了“志愿者之家”、“TOT-国际湿地培训”、环境教育课程开发、保护区发展规划编制研究等项目的落地实施,进一步加强了自然保护区各方面能力建设。

东滩的未来什么样?

明年,面积达25平方公里的退化湿地修复和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将全面完成,东滩的面貌即将翻天覆地,大批候鸟聚集的景象将呈现在广大市民面前。未来的东滩,将带给世界更多惊喜。

东滩保护区将在过去着重于区域内自然资源保护管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新要求,敞开怀抱,进一步创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新模式和新途径,着力打造崇明东滩社区自然保育家园守护圈,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同时,将发挥保护区的辐射效应,引导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社会公众关注自然保护,关注野生动植物保护,提升生态文明意识,为崇明现代化生态岛建设和上海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比如,引智国际环保公益组织。保护区将尝试指定一块保护区内的特定区域,委托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国际知名且有一定栖息地保护管理经验的公益环保组织,开展湿地保护管理、资源调查监测、公众生态体验和自然教育、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为栖息地有效保护管理提供示范。

又比如,将动员东滩附近社区单位共同参与自然保护工作。在临近保护区的前哨社区,将建设公众自然教育中心,展示东滩保护区的资源状况和工作成果以及当地风俗民情文化、社区历史变迁、社会经济特色等文化元素,面向当地社区居民和前来东滩参观体验的社会公众开展各类自然教育活动,提供更多的接受环境教育的场所和平台,提升社会公众保护自然生态、保护湿地、保护鸟类的意识。

此外,东滩保护区将进一步创新和完善东滩湿地管理的公务合作机制,与崇明县政府相关部门、陈家镇政府、边防派出所、上实东滩集团等相关政府机构和企业,定期沟通情况,解决保护区有关的管理难题。

更重要的是,着力搭建更多地志愿者服务平台,动员更多有志于自然保护、热衷于环境保护的社会志愿者个人,参与保护区的资源监测、鸟类环志、科普宣教等日常工作实践,并通过他们向更多社会公众传递自然保护知识和理念,提升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

认识崇明东滩保护区

位于长江入海口的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入海口,是我国规模最大、发育最完善的河口型潮汐滩涂湿地之一。1992年,国务院10部委制定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将崇明东滩列入优先保护序列;1998年11月,为了更好地履行国际承诺,保护好东滩湿地,守护好候鸟的这一片美丽家园,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1999年7月,崇明东滩被湿地国际亚太组织接纳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涉禽保护区网络”成员单位;2002年1月,保护区及毗邻的84平方公里人工湿地被湿地公约秘书处指定为国际重要湿地;2005年7月,崇明东滩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10月,崇明东滩被国家林业局列为第51个“国家级示范自然保护区”之一。

十年来,崇明东滩牢牢抓住国家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上海宜居生态城市建设、崇明现代化生态岛建设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机遇,按照“生态治理求实效、管护执法上水平、环境教育有突破、科学研究攀高峰”的总体思路,努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很好地保护了东滩这片广袤的滩涂湿地和南来北往的迁徙候鸟。目前,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迁徙鸟类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区域面积241.55平方公里,约占上海市湿地总面积的7.8%。崇明东滩及其附近水域是具有全球意义的生态敏感区,也是东北亚鹤类迁徙路线、东亚雁鸭类迁徙路线、东亚—澳大利西亚鸻鹬类迁徙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专家研究表明,崇明东滩是迁徙水鸟补充能量的重要驿站和恶劣气候下的良好庇护所,同时也是部分水鸟的重要越冬地。

迄今为止,崇明东滩记录到的鸟类共有29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鸟类有东方白鹳、黑鹳、白头鹤、白尾海雕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5种,如黑脸琵鹭,小天鹅,灰鹤,鸳鸯,小杓鹬,小青脚鹬等。调查统计,每年在崇明东滩湿地栖息或过境的候鸟近百万只次。正因为此,崇明东滩正成为市民观鸟、爱鸟的最佳选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