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将“整治”变为“治理” 奉贤“下沉”执法治头桥顽症

奉贤头桥地区的木器加工场所,可以说为“顽症”一词作了恰切的诠释——十多年连续不断整治仍火患难消;噪声、粉尘、气体污染令居民叫苦不迭,无数次投诉收效甚微……这样一个集违法搭建、违法经营、违规储存易燃易爆物等各种问题于一身的地方,在去岁今春不到半年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奥秘在哪里?

从“整治”到“治理”,一字之差,令头桥地区旧貌换新颜。

木器加工:爱与恨

奉贤头桥地区的木器加工业在上海颇有名气,最高峰时集聚了2000多家木器加工厂,但绝大多数是低层次、作坊式的。

据奉贤区奉城镇政府工作人员透露,木器加工业在头桥的兴盛,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推行的一项“万家富”工程,鼓励私营企业发展,由此产生的头桥家具产业模式,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上海小有名气。尤其是高端红木家具的生产,使头桥地区产生了“虹吸”效应,大量区内、区外和来沪人员来此从事木器加工。

成也木器败也木器。虽然名声在外,但大量小作坊都是未经工商登记的违规经营,带不来经济增长,却带来重重隐患:乱搭乱建、占用防火间距、违规储存油漆等易燃物,加上生产原料本就是易燃品,令这里的火灾隐患极为突出,一度成了火灾最为频发的地区。

“奉贤的火灾六成在奉城镇,奉城的火灾八成在头桥。”奉贤消防支队负责人告诉记者,最极端的例子是:在一次火灾隐患整治过程中,竟还发生了大火。

有恨也有爱,受益者是当地一些出租房子的村民。而火灾隐患一直无法根治的重要原因就是租房带来的利益。一次整治清退一批,房东再把房子租给下一批租客,作坊式的经营继续,隐患同样继续。

镇政府和消防部门花了极大的力气,年年整治,月月整治,每次整治后的反弹让人灰心。“根在哪里?都知道。村里根本没有执法力量,面对一个如此巨大体量、遍及11个村的产业集聚带,仅靠村镇整治,实在难以胜任。”

社会治理:堵与疏

去年市委一号课题的调研成果带来转机。奉城镇政府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尤其是‘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权力下放’的表述,可以说是切中要害。头桥的治理,就是一块‘试金石’。”

随着一号课题推进,奉贤区在区级层面进行了执法资源整合,全部下沉到村一层,形成了一个包括工商、环保、安监、公安消防、税务、水务等23家单位联合组成的综合执法队,驻村网格化执法。

经摸底,那些无证无照、违法搭建、有重大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木器加工厂被公示。“我们设立了正面和负面清单,哪些需要取缔的,村干部带头;哪些遗漏的,村民可以举报。”据奉城镇政府负责人透露,公开、公正、公平的效果非常好,很快就有600多户主动搬离,最终有844户木器加工场所被关停,拆除各类违法建筑581户、52729平方米。这一区域的面貌焕然一新。

“我们不是要消灭这一产业,恰恰相反,是希望它有更高层次的可持续发展。”据介绍,今年5月前,头桥地区将继续推进拆违和违法企业减量化,与此同时,由镇政府牵线搭桥,为那些正规厂房联系一些高层次、可持续发展的企业,避免损害那些正规房东的利益,从而使整个头桥地区木器产业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奉城镇政府负责人告诉记者,木器加工行业从整治到治理,虽只是一字之差,内涵却完全不同。这种社会治理的成功模式,今后将推广到其他区域和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