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让人惊讶!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区动员大会召开的当周,黄浦区机关大楼内,打印机吐出温热的文稿——《黄浦区主动对接自贸区(扩区)工作方案(初稿)》。这是黄浦区复制推广自贸试验的2.0版政策,只待走完相关流程,本月有望正式推出。
服务性细致性更惊人!
翻开方案,红黑两色文字相间。黑色部分是按市里要求复制推广的“规定动作”,红色部分是凸显黄浦特质的自我加压的“自选动作”。从篇幅看,红色部分占到六成。什么开放事项、开放至什么程度、责任部门是谁,一一列明。
打破坛坛罐罐,拆除篱笆围栏,对接自贸区建设既是使命更是机遇,这份带着温度的对接方案,彰显的正是黄浦态度。黄浦区区委书记翁祖亮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黄浦2.0版的自贸试验,要在复制推广自贸区做法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再创新,要体现服务与速度,打造黄浦能实施、能突破,全市能借鉴、能推广的“黄浦模式”,让企业能来、能留、能发展。
与试验区“同频共振”
上海自贸区是一个制度高地,不是政策洼地。但,这里的高度并非高不可攀。
事实上,去年,黄浦区就在全市率先推出区县版“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秉承着“法无禁止皆可为”的改革精神,使黄浦与上海自贸区“同频共振”。
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去年5月在上海自贸区启动。由此,跨国公司可以集中运营管理境内外成员单位的外汇资金,实现境内与境外成员单位外汇资金的双向互通,跨国公司资金成本将因此明显降低。
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一城一带”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外滩金融集聚带所在的黄浦区岂肯落后?在上海,有30多家跨国公司申请了这项外汇资金池业务,经国家外管局批准,首批有14家企业获准试点,其中有4家在黄浦。
融资租赁兼营商业保理,也是自贸试验区重要的服务业开放措施。黄浦区积极争取,已帮助区内一家融资租赁企业成为试验区外首家兼营商业保理业务的企业。
而从最新制订的对接自贸区2.0版方案来看,黄浦意在争取更多试验区拥有的扩大服务业开放措施落地,包括争取允许设立外商独资教育机构、外商独资人才中介等,“这些服务业领域放到市场需求旺盛、高端人才集聚的市中心,更能产生爆发式增长效应”。
不在试验区内,照样与试验区“同频共振”。
“黄浦模式我们能学”
有一些上海自贸区的制度创新,是在获准暂停实施相关法律法规前提下进行的,比如投资管理制度由审批改备案。这种制度红利,自贸区外能“沾”吗?黄浦的答案是:可以,只要积极作为。
不突破法律制度的框架限制,通过审批流程再造,黄浦大胆推行“格式审批”,并率先在商贸业、一般咨询业和设计服务业试点,审批时限从法定的20天和承诺的8天大幅下降到1天-4天,审批速度堪比上海自贸区内备案速度。
国内西部一家开发区前来“取经”后,坦言“黄浦模式我们能学,学黄浦没有法律障碍”。
今年,黄浦还要进一步推动投资管理制度创新,实施企业准入“单一窗口”,将应进入行政服务中心的审批事项,全部集中到中心直接办理,进一步提高审批部门后台归并率。在内资企业新设、变更和外商投资新设等环节,推动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门式全程办理”。探索实行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登记制度。
翁祖亮透露,在黄浦,企业准入环节是“一门式”,政策服务环节也将是“一门式”。黄浦将建设企业政策服务平台,以“一口受理、内部协同”为模式,打造兼具受理、咨询、发布、投诉、监察、协调等六大功能的“一口式”企业服务平台。
政府职能转变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这些充满原创性的“黄浦模式”,改变了束缚“创新创业创造”手脚的政府管理方式,而且都是能借鉴、能推广的。
“自贸区+”,加出黄浦“性价比”
以当下最热的“互联网+”的思维来看,自贸试验的复制推广,何尝不是一场“自贸区+”的创新革命?
翁祖亮表示,对接上海自贸区,就是要进行一次思想大解放,法无禁止皆可为,凡不涉及法律规定的,就应自觉进行探索。而跟在自贸区后面的那个“+”号,更是体现主观能动性,在积极推进市里部署的工作以外,结合区县自身实际主动探索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改革创新局面。
在黄浦区主动对接自贸区(扩区)工作方案中,有一个部分几乎全是红色字体,即根据区域特点增加的“自选动作”,那就是“优化营商环境”。“营商环境要体现黄浦特色。”区领导坦言,黄浦区寸土寸金,商务成本确实高,但通过营商环境的打造,企业会发现,在这儿开展商务的“性价比”也最高。
黄浦的特点明摆着,服务业占到区域经济最大比重,国际化高端服务业人才集聚。这里的“自贸区+”一定要凸显这一区域特质。比如,今年,黄浦将创新人才服务,加快制定人才集聚创新举措,加大人才引进的服务力度,探索开展技术移民制度试点,提高境内外人员出入境、外籍人员签证和居留、就业许可、工作许可、驾照办理等事项办理的便利化程度。
高端服务业的白领人士,对全方位的综合服务环境氛围要求也颇高。黄浦将整合丰富的文体服务、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便捷的商业服务、更加高效的网络,打造“10分钟+24小时”生活服务圈。产城融合,有产业,更有生活,这样的自贸氛围,方令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