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上海发力推进科创中心建设进程加速

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程正在加速。近期,上海市政府围绕科创中心建设接连发布多项意见,涉及人工智能、外资研发中心在沪发展等多方面。而上海金融业,包括银行、保险等,也通过各自的创新产品全力支持科创中心建设,进一步推动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助力科技创新企业融资、避险,为科创企业做大做强提供坚实的土壤。

人工智能高地成突破口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科技浪潮下,全球各国重新规划自身的科技创新计划,并推动其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中国也不例外,而作为国内经济重镇的上海在这方面更“先声夺人”。日前,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又有新举措,包括发布《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参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若干意见》等。

11月14日,在上海市政府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陈鸣波公布了《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陈鸣波表示,上海把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作为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优先布局方向,主要有几方面考虑:首先,从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看,人工智能是新型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将加快形成以人工智能芯片及传感器、机器人及智能硬件、智能无人系统及软件等为重点的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到2020年实现人工智能重点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元,成为新增长点。

同时,人工智能既是科技创新力,又体现社会创造力。“当前人工智能正处于技术变革跨入创新应用的重要窗口期,上海将瞄准这一世界科技前沿,聚焦部分前沿引领、关键共性、颠覆性技术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同时,人工智能新技术、新硬件、新算法将在各领域细分行业掀起应用热潮,上海将顺应市场趋势和发展需求,重点支持以人工智能为特征的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陈鸣波表示。

“目前国家在人工智能规划上强调‘新一代’的思想,我们感觉新一代人工智能比传统一代人工智能更人性化、智能化,更聪明的智能产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在理论和前沿科技上有所创新突破,也需要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和产品实质。”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马兴发表示,科技创新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只有加强基础研究和核心器件的重点突破,下一代人工智能才有更好发展。

马兴发对表示,在基础学科方面上海具备一定基础,比如上海在动态脑图谱、大规模记录神经元运动等方面都有一些进展,也取得了一批理论和算法的成果。另外,在技术开发方面,包括在类脑芯片开发上,上海也正在考虑进行重点攻关,希望攻克一批关键的核心技术。

除了选定人工智能作为上海科创中心的一个主要突破口,上海也期望与国际高精尖技术“亲密接触”,站在巨人肩膀上实现科技创新上的跃升。

提升外资研发中心吸引力

11月10日,在由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与上海市外商投资协会举办的“2016上海外资研发中心论坛”上,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杨朝表示,新出台的《上海市关于进一步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参与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若干意见》聚焦促进创新要素全球配置和跨境流动,正是为了提升上海对外资研发中心的吸引力,提出了多方面政策举措。

在上述论坛上,美敦力中国研发中心相关人士告诉,位于上海浦江镇的美敦力中国研发中心已成为除美敦力美国本土外规模最大的研发中心。“以前在跨国企业的全球研发网络中,中国研发人员往往不占主导地位。但近几年这种情况正在逐渐转变。以我们在上海的中国研发中心为例,成立五年来共研发产品24个,其中成功上市22个,远销海外17个。这些成果基本都是中国本土研发人士主导的。”

“中国市场对美敦力的全球布局至关重要。”上述人士表示,在中国“海纳百川”的开放姿态下,美敦力也探索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在中国,为中国,服务世界”的创新研发之路。一方面,美敦力积极创新中国医疗需求和高发疾病,利用本土力量,研发适合中国患者的医疗科技。另一方面,放眼世界,让“中国创新”走向全球市场。

据悉,目前美敦力中国研发中心正在探索开放式研发模式,整合各方优势资源,联合美敦力中国创投基金和上海临港集团,将启动医疗技术开放式创新平台mLab,激发创新活力,孵化医疗技术项目。

马勒技术投资相关人士也表示,目前该公司主要研发产品应用于中国市场,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正逐步渗透到传统汽车领域,汽车产业正面临重大变革的背景下,该公司拟进一步加强研发力量,不仅在自身传统优势技术方面创新,同时开拓应用于新能源车辆的产品和技术。

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上海在国内外资研发中心的竞争中占有优势,比如上海拥有以交大为主的众多科研院校,同时上海的研发人才众多,能够满足外资研发中心用人需求。但当前很多其他城市,如成都、武汉、杭州等纷纷出台吸引研发中心落户的优惠政策,对上海还是有一定压力的。另外,上海较高的人力成本也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影响着不少外资企业设立、运营研发中心的决策。

对此,上海市外商投资协会相关人士表示,上海未来将在打造软环境、良好生态上下功夫,为外资研发中心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比如说,像实力雄厚的外资医疗企业,最关心的是研发出来的新产品能不能上市。在这方面,中国和美国在医疗创新产品投入应用的时间上,有一定差距。我们看到这个问题,正在推动缩小这个时间差距。另外,很多外资研发中心的工作人员都来自全球各地,而如何更好地方便他们进出中国,也是我们正在努力解决的问题。”

该人士还表示,上海拥有自贸区的优势,很多政策先行先试,这是国内其他城市不具备的优势。“我们希望政策更加开放,同时在各方面营造良好生态,以此吸引外资研发中心将中国总部放在上海。”

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上海外资制造业运营企业共有9000余家,占全市外资企业总数的五分之一;实现营业收入2.4万亿元人民币、利润1976亿元人民币,占上海制造业的比重均超过6成;吸纳就业128万人,占上海制造业企业就业人数比重约4成。“上海不会不要制造业,而外资企业正是上海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力量。”杨朝表示。

申城银行业打造“4465”科技金融体系

上海银监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上海辖内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达到2015.9亿元,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较2016年末增长24.4%。根据上海银监局与上海市科委联合发布的《上海银行业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行动方案》中的目标,至2020年末,上海辖内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将达到2700亿元左右,较2016年末增长80%。业内人士表示,考虑到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科技型企业贷款的增长潜力很大。

上海银监局通过落实《行动方案》,进一步推动建立起有上海特色的“4465”科技金融框架,包括经营模式的“四个转变”、经营理念的“四可原则”、六项主要任务和五项保障措施。其中,六项主要任务分别是:优化科技金融生态系统;加大对科研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布局的金融支持力度;推进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建设,创新专业化经营模式;主动前移金融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继续推进投贷联动业务创新;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开展科技金融产品和业务创新。

“六专”机制和新“三查”标准

2015年8月,上海银监局发布了《关于上海银行业提高专业化经营和风险管理水平进一步支持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倡导“六专机制”和新“三查”标准,制订了科技信贷专业化标准。“六专机制”指专营的组织架构体系、专业的经营管理团队、专用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技术手段、专门的管理信息系统、专项激励考核机制和专属客户的信贷标准。新“三查”标准则是在借鉴创投机构做法的基础上,鼓励商业银行执行具有“创投基因”的信贷标准与流程。

截至2016年12月末,上海银行业机构已设立6家科技支行、77家科技特色支行,设立了11个专属的科技金融部门,科技金融从业人员达1788人。浦发银行总行设立了首个总行级的科技金融处,上海华瑞银行则成立了专营科创业务的科创金融业务部。

除了专营组织和专业团队以外,银行纷纷建立了专属信贷标准和专用风险管理手段,如杭州银行上海分行制定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差异化的贷前调查“五必问,六必看,七必查”原则。浦发银行上海分行针对初创期、成长期科创小微企业及创业者个人推出“科技创客贷”,打破传统“重报表”的授信审查模式,采用创始人经历、家庭情况、企业情况、外部认证等独特评价维度,形成可量化评分表,让更多创业者获得更多信用贷款额度。

在专项激励机制和专门管理信息系统方面,上海银行业机构普遍在内部资金成本核算、不良容忍度、尽职免责等方面建立差异化政策,重点机构已规划开发适用于科技创新企业的专用评级模型和内部评级指标体系。例如:中行上海市分行、上海农商银行设定了差异化的不良容忍度;上海华瑞银行形成可用于授信决策支持的科创企业评估模板。

合作创新“1+N”

促进资源融合对于推进科技金融发展至关重要,考虑到中国的金融结构,在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格局下,商业银行天然具有网聚和粘合广泛社会资源的优势。因此,上海银监局进一步鼓励商业银行以平台思维打造“1+N”科技金融模式,以商业银行为核心,做好“三个对接”:一是对接外部资源,推动商业银行与各类政策性基金、VC/PE等专业机构、各类要素市场比如产权交易市场进行对接;二是对接创新产业,推动商业银行更加广泛地参与各类创新产业的建设,为科研基础设施购置建设、科技创新布局调整等创新体系的各个环节、各类主体提供金融服务。三是对接金融链条,继续推动商业银行优化内部机制,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一站式、全周期的金融服务,围绕创新链打造金融服务链,做好产品与服务对接,扶持科创企业从微到小,从小到大。

在银政、银园等科技金融合作模式创新方面,据上海银监局发布的《2016年上海银行业创新报告》介绍,上海银行首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银保合作,推出“知识产权融资宝”业务,通过借助上海市专利保险联盟技术支撑,引入风险共担机制,有效解决科技型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评估难、质押难、处置难问题。闵行上银村镇银行探索科技小微企业服务新模式,与科技园区合作推出“科技快捷贷”、“科技信用贷”和“莘闵园区科技创业贷”等系列金融产品,为科技园区内企业缓解了资金压力。闵行上银村镇银行、松江民生村镇银行与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合作推出“微贷通”业务,为企业融资提供增信服务。工行上海市分行则与上海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合作推出“科创小微增信贷”,采用基金承担80%、银行承担20%的模式,为科创小微企业提供增信贷款。

近日,在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协调办公室、市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管理中心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建行、浦发银行、上海银行、上海农商银行4家银行的有关支行携手杨浦区金融办、杨浦融资担保公司,共同推出“科创保”,主要为注册在杨浦区的“四新”企业、科技类、专精特新类、“两个优先”类、创新创业型小微企业提供以信用担保为主的融资服务。市区两级政府共同对“科创保”项下的逾期贷款给予20%的风险补偿,同时市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将该产品纳入业务支持范围,为杨浦融资担保公司提供该产品项下的再担保服务。根据约定,4家合作银行将按本行同类企业同期贷款利率下浮10%的优惠利率收取贷款利息;符合条件的企业在按期还款后,还可申请区政府有关贷款利息和担保费补贴政策支持。

创新探索投贷联动

浦发硅谷银行今年初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59%的中国科创企业预期下一轮企业资金将来源于风险投资或私募投资,而包括众筹、天使投资和银行贷款在内的“其他”资金来源占比仅为8%。

上海银监局对最近5年的科技信贷业务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中型企业客户数量占22.30%,小型企业客户数量占64.71%,微型企业客户数量占6.99%。“处于初创、成长期的微型科技企业还需要得到更多的支持。这部分企业的风险相对较高,传统信贷模式比较难覆盖到位,需要创新信贷机制。”上海银监局指出。调查结果显示,辖内机构在对科技型企业进行信贷支持时,已逐步改变了以往主要提供短期流动资金的模式,加大了对科技型企业中长期融资的支持力度;同时,已逐渐转变观念,不局限于固定资产抵押等传统增信方式。

作为一种创新的企业融资模式,投贷联动业务主要针对科创企业提供“股+债”的融资服务。截至2016年12月末,上海银行业机构通过投贷联动为183家科创企业提供贷款余额达26.13亿元,整体业务运行风险可控。根据上海银监局抽样调查,银行开展业务时,标的企业中已有57.32%做过前期股权融资,其中15.86%的企业刚刚完成首轮融资。“这一分布说明,银行与股权投资机构联动处于企业发展早期阶段,有助于双方合作发现价值,同时也体现了商业银行在获得客户资源、风险评估和提供资金等方面的优势。”上海银监局指出。

《2016年上海银行业创新报告》显示,在投贷联动模式创新中,上海华瑞银行推出“共创贷”,在风险投资机构评估、股权投资的基础上,以债权形式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形成股权投资和银行信贷之间的联动融资模式。闵行上银村镇银行针对19家科技小微企业开展投贷联动,已兑现“投贷联动”期权收益1家、“投贷联动”远期利率3家。江苏银行上海分行推出“投融贷”,在提供传统授信业务时,合作创投机构额外获得一定选择权,创投机构可再出售股权获得超额收益。南京银行上海分行推出“小股权+大债权”的贷投联动模式,以投资企业1%-5%股权为纽带,配以最高单户不超过3000万元的信用贷款额度,为其打造2-3年中长期安全、稳定资金链。

就投贷联动业务的“三查”而言,某接近监管部门的人士表示,除了有针对性的企业价值评估制度和贷后管理制度以外,银行还应有针对性的系统风险管理。“新兴产业和企业很可能出现行业性的市场变向和系统性风险。商业银行既然不能依靠押品来缓释风险,就要提高对宏观经济的预判能力。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宏观经济形势特别是股票市场形势会对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实力和投资意愿产生重要影响。在股票市场表现不佳时,创业企业投资退出渠道也不会通畅。美国硅谷银行信息显示,股票指数下行时,贷款质量也会相继恶化,不良贷款率上升,美国道琼斯工业股票指数的走势与硅谷银行贷款质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宏观形势不利的情况下,银行应慎重考虑初创期企业贷款占整个资产组合的比例,必要时主动收缩这一类别贷款的总规模。”

根据《行动方案》中的目标,至2020年末,上海辖内投贷联动贷款余额将达到200亿元左右,累计服务客户数超过1000家。

保险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在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方面,保险业正在发挥自身的保障功能。

太平财险上海分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该公司参与上海科委中小企业贷款履约保证险共保项目,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提供助力。

了解到,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技术创新活动中较为活跃的一个企业群体,已成为推动上海建立创新体系的重要主体,也是上海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动力。但在目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的时期,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现象依然突出。

为进一步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海市科委和上海市金融办于2010年联合下发了《关于试点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短期贷款履约保证保险工作的通知》。目前履约保证保险贷款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了企业、银行、保险公司、政府之间的多赢局面。

据介绍,太平财险上海分公司自2014年起,参与了由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牵头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履约保证保险”项目。其中由太平财险为主承保人组成的联合共保体,自2014年以来累计承保保额超过10亿元人民币,成功帮助超过50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从各大银行获得无抵押贷款,保单费率厘定为2%,保费规模接近1000万元。

上述人士表示,参与贷款履约保证险的很多企业都度过了困难期,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企业如:从事精准医学技术产品整合研发的上海鼎晶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事IC卡智能管理软件、照明控制软件的上海形上软件科技有限公司;从事运用新材料滚塑吹塑技术研发、生产的上海康捷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从事惰性气体灭火药剂生产的上海磊诺安防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等。“通过我们领导的共保体的承保,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都在经营相当困难或者遭遇瓶颈的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帮助与支持,获得了最宝贵的低成本融资。”

该人士指出,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及保证类保险赔付整体不佳的市场环境,公司将会继续顶住压力,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履约保证保险项目。

除了针对中小科创企业的保险产品,首台重大技术装备保险也发挥着作用。

人保财险人士表示,2016年继续深入推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并延伸向风电项目、造船行业等,共承保了上海电气风电设备、沪东船厂和外高桥船厂运输船、散装船等7个首台套项目,共承担风险总额26.97亿元,助推自主产权的国产化成果顺利上市商用。

据介绍,截至2017年5月底,上海保险业共完成国核自仪、中国商飞、上海电气、隧道工程、上海外高桥造船、沪东中华造船、江南长兴重工等企业合计44个首台保险项目,累计保障金额133.43亿元,较好地发挥了保险的补偿功能,保障国内自主研发的首台首套重大技术装备顺利走向市场,守护“中国制造”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