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深化张江科学城“四个中心”的建设

五年为期,市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勾勒出城市愿景。创新,将是未来上海最鲜明的气质。

谈创新,张江是排头兵中的排头兵。党代会开幕当日,《张江科学城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示,将用近两周时间听取公众意见。规划提出,张江科学城总面积94平方公里,将围绕“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和“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目标战略,在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基础上,转型发展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新知识新技术的创造之地、新产业的培育之地。

来自浦东新区的代表纷纷表示,将把自贸试验区和科技创新中心主战场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加强制度创新系统集成,深化张江科学城、“四个中心”建设以及各项改革的联动,持续放大自贸试验区溢出效应和辐射效应,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报告定位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紧随“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之后的就是“科创中心建设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之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在今天的上海已经成为城市共识,正如上海航天局科技委常委、载人空间站工程载人飞船系统和空间实验室系统副总设计师张崇峰代表所言,“过去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走的是规模扩张型道路,但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前,必须自主创新,加强核心技术研发。上海已经到了没有改革创新就不能前进的阶段。”

李岩、谢少荣、王建宇、孙博等科技领域的代表则不无兴奋地提及一个数字,“今后五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4%以上”———也就是说,五年内这一数字要从3.8%增加到4%。

报告还提出,加快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实施激发市场创新动力的收益分配制度,推动形成跨境融合的开放合作新局面。

列席党代会的李安民建议,科创中心建设参与者众多,不同参与方的任务和方向应该各有侧重:“上海在基础科学研究上有自己的长处,高校多、企业多,利于大兵团作战,应该聚焦自身优势领域,走差异化创新发展之路;建议加大科技创新的考核比重,让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发挥主体作用;建议打通产学研用之间的隔阂,改变原来财政拨款的模式,把创业投资的模式和理念直接嵌入产学研用全过程。”

很多奋战在科技领域的党代表都描绘了各自单位的“科创坐标”。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杜慧芳代表建议规划建设更多科创中心承载区,充分发挥“环高校”的作用;上海电机学院中德智能制造学院中方常务副院长李晓军代表透露,临港提出建设国际智能制造中心,对应用型人才需求巨大,有些企业招人困难,地处临港的上海电机学院将加强与国外高校企业的合作,建设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为“中国制造2025”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上海科技馆党委书记、副馆长王莲华代表介绍,上海科技馆将主动对接服务科创中心建设,把科技馆建设成为具有科普资源整合力、创新发展支撑力、国际创业引领力的科学技术博物馆集群,发挥好助推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