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市科技局资源配置科,科长隋向辉常与同事聚在一起,研究讨论《科技创新支持七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草稿)》,桌上的各类调研材料和参考资料堆成了厚厚一摞。“争取4月底前完成这项政策的制定,尽早尽快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政策支持。”隋向辉说,创新是动能转换的根本动力。只有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才能最大程度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
按照“1+33333”工作体系,市科技局展开技术创新的路线图设计,将建立重点技术定向委托机制,支持骨干企业牵头解决堵点、断点,为每个产业设计布局一个公共创新平台、一个工业技术研究院、一个技术创新中心、一个技术转移转化机构。分领域、分行业、分区域举办“政产学研金服用”合作大会8场活动,承办好各类高层次科技活动,加快向产业集聚创新资源,培育创新动能。在强化创新平台运用上,将抓好国家级、省级平台提质升级工作,争取医疗器械、碳纤维、海洋生物等领域的国字号、省字号平台获批,试点建设5个市级技术创新中心,推进青岛大学威海工业研究院、鲁东大学特医食品研发中心、海大海洋生物研究院等重点产业研究院落地,新增技术转移机构30家,并支持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
在推动重点园区创新发展上,市科技局加快推动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整合资金支持涉海科技平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应用转化,集中突破一批制约海洋经济发展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依托海高园办好海洋领域各类科技活动,争创山东省海洋生物技术创新中心搭建海洋生物及肠道菌群大数据等创新平台。推动哈工大创新创业园加快双创成果积累,争创省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市商务局围绕新动能的增量崛起展开工作布局。“我们聚焦精准招商实效,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园区建设和七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策划组织市领导带队的重点经贸活动20次、小分队精准招商活动30次以上。”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市商务局还研究制定《关于支持“飞地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深入推行重点外商投资企业“服务大使”制度,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成立威海市“走出去”企业协会,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推动企业国际化。持续推进华岳(柬埔寨)绿色农业产业园、俚岛海科中国—斐济·农业(渔业)综合产业园等境外园区建设,推动园区国际化。围绕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机械制造、新医药与医疗器械等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境外营销基地布局,推动产业国际化。积极推进省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争创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培育威海综保区跨境电商产业聚集区、威海渔具产业跨境电商出口聚集区。开展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工作,将“威海口岸出口”培育成“威海企业出口”。推动现有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开拓省外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