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青海省贯彻国家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

生物产业是国家确定的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印发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根据《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青海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抓住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构建以高原生物产业为主的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我省特色经济,进一步明确工作重点和引导社会投入方向,扎实有效地推动青海生物产业的发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深刻认识发展生物产业的必要性

当前,随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突破,生物技术产业化的进程产生了质的飞跃,生物技术几乎遍及人类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生物产业将成为世界经济中继信息产业后又一新的、规模巨大的主导产业。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加速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压力,抓住生物产业发展机遇,把生物产业作为重点战略产业加快发展,对缓解经济发展瓶颈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十二五乃至十三五期间,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青海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依托资源优势,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利用我省独特的生物资源,大力发展生物产业,是青海贯彻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的必然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富民强省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现代农牧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业支撑的迫切需要。

青海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独特,具有丰富的高原特有的生物资源,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生物资源库。依托资源优势,发展高原特色生物产业,不仅对推进我省农业现代化,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富民强省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战略意义。

二、资源开发现状和形势

我省属于生物资源比较丰富的区域,尤其是中藏药资源丰富。据不完全统计,省内约有维管束植物113科,546属,2100种,约占中国维管束植物2.8万种的1/13。全省有鸟类292种,占全国同种总数的24.6%;兽类103种,占全国总种类的20.2%;两栖爬行动物16种,占全国总种数的3.2%;鱼类55种,占全国总种数的6.8%。在全省1461种药用植物中,公认的青海省地道植物药近30种,如:冬虫夏草、大黄、贝母、藏茵陈、红景天、秦艽等。我省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药材品种共有188种,在全国普查的363个重点药物品种中,青海省共有151种,其中植物药131种,蕴藏量1.03亿公斤;动物药11种,蕴藏量5.9万公斤;矿物药9种,蕴藏量236亿公斤。青稞、油菜、蚕豆和马铃薯是我省农产品资源中的优势作物,冷凉型的气候和高海拔的地理条件,使其具有早熟、抗逆性强、适应性强等特点。牦牛、藏系羊是青海畜产品的优势资源,我省牦牛存栏头数稳定在475万头的规模,占世界牦牛总数的33.9%,是牦牛数量最多的省区。

当前我省在生物技术研发、产业培育和市场应用等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中藏药材开发方面,冬虫夏草、藏茵陈、大黄、秦艽、独一味、羌活、沙棘、贝母、党参、铁棒槌等常用中藏药材提取物的加工技术研究、指纹图谱研究及质量标准研制取得了一批新成果,为新药的研发、保健食品的研发奠定了技术基础。特色植物生物技术方面,一批食品制造企业从沙棘、枸杞、白刺果、青稞苗等独具特色的植物资源的生理活性成分的提取、纯化和综合利用入手,研究、开发生物制品加工技术、蜂产品加工技术、生物黄酮提取技术,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为生物高新技术和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生物育种方面,在白菜型油菜和甘蓝型优质春油菜育种上一直处于全国领先水平,选育的门油号、浩油号、青油号系列品种以其产量高、抗逆性强等特性,被广泛引种到内蒙古、新疆、甘肃、黑龙江等春油菜区种植。近几年又先后育成了青油331、垦油1号、互丰010、青杂2号、青杂3号等甘蓝型单、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畜牧业生物技术方面,在牦牛骨、血、干酪等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方面开展了研究,取得了一批应用基础研究的成果。

但总的看来,我省生物技术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生物技术产业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生物技术产业基础薄弱,涉及的领域十分有限;生物技术领域研发能力不足,研究力量分散,形不成拳头;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低,产业化进程缓慢;人才缺乏,特别是缺乏学科带头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资金严重缺乏等突出方面。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抢抓机遇、精心规划、突出重点、突出特色,依托优势资源,多方筹措资金,加快重点项目实施,促进优势产业发展,培育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主导产业。

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产业内生发展能力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坚持企业为主体、科技为支撑,围绕科教兴青、可持续发展战略,立足省情,突出重点,大力发展生物产业,培育优势产业集群,用生物技术进步促进相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努力实现生物产业规模、水平和效益的新突破。

基本原则

1.重点发展原则。遵循突出优势,强调特色,立足省情,重点突破的原则,坚持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优势、特色资源为重点,构建较完整的生物产业链,促进生物企业和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优势地区集中,加快产业化进程。

2.市场导向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协调统一。充分发挥市场在产品、技术、资金及人才等各种资源配置中的调节作用。

3.自主创新和引进并举原则。构建和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产学研结合。

4.生态友好型可持续开发原则。遵从我省生物资源特色突出、总量匮乏、生态脆弱的实际,坚持保护生态、培育资源、精深加工、发展高端的开发原则,走生态友好型可持续发展之路。

发展目标

青海省生物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以优势、特色资源为依托,重点开发濒危、紧缺中藏药材GAP种植、繁育技术和高原动植物高效活性物质提取及产业化,大力发展生物制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产业。到2015年,通过建设和发展,使我省生物技术产业初具规模,形成以优势特色资源虫草、大黄、藏茵陈、塞隆骨、唐古特白刺、沙棘、柴达木枸杞、亚麻、马铃薯、油菜、蚕豆、青稞、菊芋、牦牛为依托的生物产业链,相关产品市场份额不断提高。具体形成以大黄、藏茵陈等中藏药材GAP种植基地为基础的中藏药开发产业;以脱毒马铃薯、杂交油菜加工型、蚕豆原料基地为基础的生物农业产业;以沙棘、柴达木枸杞、唐古特白刺、菊芋、亚麻等原料基地为依托的特色生物资源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产业。建立藏茵陈、大黄等优质原料药材供应基地和原料药加工基地、新药研发和生产加工基地,使中藏药产业成为青海高技术的主导产业之一,生物产业产值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

到2020年,力争使我省生物产业成为带动和促进农牧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的龙头产业。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加快,并在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制造等领域有所突破,为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青海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根据青海省生物产业发展的实际和资源特点,结合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和相关生物技术的成熟程度,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加快发展生物能源、生物环保,为青海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支撑。

生物医药

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中藏药、保健食品等。建设大黄、藏茵陈、秦艽等特色中藏药材GAP种植基地,进行稀缺药材雪莲、麻黄、雪灵芝等的组织培养,实施2—3个GAP种植基地,实现1—2个国家三类以上新药产业化,形成2—3个中药特色药品产业链,发展多糖类、黄酮等生物保健制品的产业化。

1.中藏药材和保健食品GAP种植基地建设。以大黄、藏茵陈、塞隆骨、冬虫夏草等特色中藏药材原料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中藏药GAP种植基地建设,解决中藏药产业发展与原料供应之间的矛盾,为加工工业提供可持续利用的优质原料,更有效地保护野生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促进中藏药材的加工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方向发展。加快特色生物资源的原料基地建设,重点建设沙棘、白刺、枸杞、罗布麻等野生资源保护和发展GAP人工种植基地的建设以及加工型优良品种的选育、优质原料基地的建设。

2.新药研发。以提高医药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大力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新型药物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强新型药物制剂及给药系统研究,整体提升药物制剂水平。开发药物生产新工艺,降低生产成本。重点开展抗肝病毒新药、抗内风湿新药、预防癌细胞扩散新药、促进癌细胞凋亡新药、戒毒镇痛新药及消化道疾病预防和治疗新药的研发和产业化,力争使中藏药新药的研发、加工上取得重大突破,全面提升青海中藏医药产业的整体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3.特色生物资源精深加工。重点开展特色生物制品下游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不断开发其终端产品。重点研发沙棘油抗癌产品、沙棘黄酮抗病毒新药、抗过敏保健食品、低聚果糖双歧杆菌活化颗粒、枸杞健脑乳、沙棘抗疲劳饮料、白刺果增力饮料、沙棘黄酮心绞痛胶囊、沙棘舒心通胶囊等下游产品,促进其发展壮大,推动青海特色食品制造业的发展,进一步延伸生物技术产业链。

生物农业

重点加快双低油菜、蚕豆、脱毒马铃薯等球茎类作物制种、育种基地建设,良种家畜的产业化和肉类深加工产业化,加快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农作物开发和产业化。

1.农业新品种。围绕提高农产品品质、效益,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选育并推广应用5—10个优质、高产、高效、多抗的农业新品种;培育若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种业企业,使我省农业新品种的推广与应用取得重大突破,提高农产品产量和效益。采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利用青藏高原牦牛、藏系绵羊和其它良种牛、羊进行品种改良及畜产品的深加工。

2.特色农产品加工及利用。发展功能食品、营养食品、蛋白预混饲料、优质复合饲料等下游产业。重点发展马铃薯变性淀粉加工、双低油菜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亚麻籽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青稞健康食品、营养麦片、饲料蛋白粉、蚕豆黄酮营养片、蚕豆多肽功能食品和蚕豆多肽营养食品等新型功能食品。建立起以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产业为龙头的新型食品制造业企业群,不断延伸特色农业的产业链,提高其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3.畜产品资源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以牦牛副产品的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为重点,开发生产市场急需的凝血酶、免疫球蛋白、SOD及牦牛骨蛋白小分子多肽、骨胶原等产品。大幅度提升养殖业的效益和主导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及产品附加值,推动畜产品选育及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推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4.绿色农用生物产品。开展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物饲料添加剂等重要绿色农用生物产品的示范试点和宣传普及,加快培育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领域的龙头企业。

生物能源

重点选育培育一批油菜、菊芋等高产、高含油、高热值的能源专用作物新品种,建立原料基地,实现规模化、基地化种植。加大规模化沼气、特别是以秸秆为原料的沼气技术开发力度,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技术,鼓励利用农作物秸秆、林木剩余物,加工致密成型燃料,为农牧区提供使用方便、清洁环保、燃料效率高的能源,减少农牧区燃料消耗对植被的破坏。

生物环保

围绕三江源高寒生态恢复、柴达木荒漠化治理及环青海湖地区生态保护,重点开发适应高原寒旱区抗逆、抗旱、抗寒性强的草、树新品种培育技术;退化草地治理和植被恢复重建技术;草原鼠害预防治理技术;高原地区防风固沙技术等。以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有机垃圾治理等治理与修复为重点,大力开发环保生物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快产业化进程。

生物服务业

培育生物产业延伸服务,发展健康管理、临床检验社会化、个体化医疗等新业态。建设全国性中藏药仓储物流交易市场和交易平台,在生物产业相对集中的园区建设面向园区企业的仓储物流中心。加强生物产业专业中介服务,积极扶持生物产业政策咨询、技术转移、金融投资、流通交易、法律服务等业务发展,鼓励公共研发平台、孵化器、临床基地的企业化发展。

五、保障措施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各级政府及部门加强组织领导,按照产业发展重点,加大对生物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落实国家相关优惠政策,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改善调整环境和政策环境。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生物产业发展的支持和引导作用,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整合政府科技计划和科研基础条件建设等资金,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对生物产业的支持力度。土地供应、政府采购等要对生物产业予以倾斜。

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大力开展产业关键技术研发,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鼓励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和成果转化,迅速提升产业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促进青海生物产业向国际化发展。组建一批省级生物产业技术研发公共平台,为生物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生物产业的信贷支持,为生物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支持符合条件的生物企业到境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利用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债务融资工具筹集资金。鼓励生物企业开展股权融资,加快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建设,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鼓励省内外投资机构设立各类基金,积极引导社会民间资本支持生物产业发展。引进和培养风险投资管理人才,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规范风险投资的市场行为。

重视人才培养。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引进我省生物产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形成一支适应我省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实施不求所有,只求所用的用人方式,加强培训合作和学术交流。加大收入分配向优秀人才的倾斜力度,完善技术参股和入股等产权激励机制。

加快园区建设,促进生物产业集聚式发展。以西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物科技园为重点,加快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向园区集聚,引导生物产业向特色化、集聚化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优化资源配置,选择一批创新能力强、产品市场前景好、具有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在研发能力建设、技术引进、品牌培育、内外合作与重组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推动企业迅速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努力使之成为带动产业快速发展的龙头。

加强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加强生物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开展生物物种资源就地、迁地保护和离体设施建设。抢救性收集濒危、稀有生物资源,加快物种种质资源库及保护场、大自然原生态自然环境保护点、实验基地、信息与管理体系和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加大生物物种资源的保护宣传力度,出台相关生物资源保护和开发的法律法规,促进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