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大柴旦工业园循环化改造成效显著

近年来,大柴旦以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为抓手,通过源头监管、明确责任、创新机制、狠抓落实等有效举措,进一步加强园区资源节约和替代、能量梯级利用、“三废”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技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和技术体系建设,确保了资金高效利用、项目有序推进,加速了绿色循环发展。

一、空间布局得以优化。依托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保障条件,进一步优化《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确定的大柴旦工业园功能定位和产业空间布局,着力构建能源、盐湖化工、有色冶金综合利用产业链。重点在锡铁山产业区布局建设有色金属采选尾矿尾渣综合利用、与盐化工产业链接点项目,积极构建铅锌尾渣与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精细化工、能量梯级利用产业链;在饮马峡产业区布局建设盐湖钠资源精深加工、副产物及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产业链接点项目,积极构建盐湖化工与煤炭资源清洁利用、能量梯级利用产业链;在大柴旦产业区布局建设盐湖硼资源精深加工、副产物及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能量梯级利用产业链接点项目,积极构建盐湖硼化工产业体系。通过饮马峡、锡铁山、大柴旦三个产业区产业链的不断优化提升,有效推动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内资源的合理流动与配置,为支撑格尔木、德令哈工业园发展提供了有效补给,辐射带动冷湖、茫崖地区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

二、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大柴旦工业园以大柴旦、锡铁山、饮马峡三个区域为核心,进行资源循环利用和产业延伸园区资源开发,逐步实现了由资源单一开发和简单初级产品加工向综合开发、集约利用、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发展方向转变,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了工业园副产品和废弃物相互交换、资源共享,促进园区资源综合开发和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废弃物资源化、循环高效化发展。围绕绿色发展、循环利用这一根本,着力精一产、强二产、优三产,更加注重农牧业、工业、服务业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加速了农牧业稳步增长、工业经济质量效益双提升和现代服务业持续提档升级。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2010年的0.86∶85.26∶13.88调整为2016年的1.1:81.8:17.1。同时,通过循环化改造项目的深入实施,循环经济在主导工业、带动服务业、推动农牧业发展及调结构、转方式、增效益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三、产业链条纵向延伸。从强化创新资源供给和科技创新资金保障两个方面入手,深度进行资源循环利用和产业延伸。在已形成有色金属及贵金属采选、钾肥、纯碱、煤炭、硼酸等产业基础上,着力推进盐湖化工综合利用差异化发展,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兼顾特色生物、轻工产业协同发展,培育生活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仓储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力求培育挖掘增长点,注入新能量、催生新活力,为区域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通过点面结合、重点突破、互补互动、共生共利等多种形式,形成各产业间纵向延伸、横向拓展,资源、产业和产品多层面联动发展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四、能源资源利用高效。在资源开发环节,加强共伴生资源和尾矿、采矿碎石及伴生金属矿等资源的综合利用。在资源消耗环节,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优化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提高产出效益。在资源加工环节,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节能改造,强化能量梯级高效利用,降低资源消耗,提高了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实现了产业优化升级。

五、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按照“整体规划、有序推进,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合理引导、多元投入”的思路,采取BT、BOT、特许经营等方式,全力推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编制完成了《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大柴旦循环经济工业园基础设施规划》,锡铁山、饮马峡、大柴旦三个产业区实施五通一平,建成和在建供水工程、污水处理厂、110kV变电站、铁路专用线等基础设施项目,交通、电网、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产业承载能力持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