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北山乡培育发展特色产业拓宽增收渠道

2016年,门源县北山乡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合理配置资源要素,科学规划,把发展现代农牧业、培育发展特色种养业作为农村发展的主导产业,强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特色种养殖业蓬勃发展,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为群众广辟增收途径,保障精准扶贫对象实现脱贫,搭建增收平台。

调结构、创特色,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种植青稞11285亩,油菜11104亩,饲草8013亩,马铃薯和蔬菜1200亩。机械集约化耕地面积达21000亩,共参与1316户5922人,解放劳动力2700余人。同时拓宽思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订单农业,与永兴公司达成了订单种植2000亩饲料大麦协议,目前各农户已全部收获,使全乡720户农户受益,亩均增收200元,增加了农户受益;惠农专业合作社种植优质饲草1200亩,并为其它养殖合作社进行青贮一条龙服务,农户亩均增收160元;青海金祥工贸有限公司订单种植的2229亩颗粒型蕨蔴年内全部采收,使沙沟梁、沙沟脑、东滩等村700户农户每亩增收700元;北山榨油厂在沙沟脑村订单种植有机油菜1000亩,亩均增收70余元;照福土地联营合作社在大泉村种植青稞优质品种“肚里黄”1200亩;新成立了门源县富源青高原草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合作社+农户+草产业基地”的生产经营格局,通过“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订单化销售、一体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的生产服务模式,连片集约沙沟梁村140户1800亩耕地,租赁大泉村耕地1700亩,种植燕麦草3500亩,公司对农户集约耕地实行240元/亩的最低保底效益,年终结算时实行二次返利机制,即扣除保本收益后,其余盈余收益由农户和合作社按4:6比例分成,粮食直补、试验田农资补助等足额返还给农户,提高了农户土地收益。随着参与集约化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机大户、经济能人的增加,示范带动作用凸显,延伸了产业链条,带动了全乡劳务经济、民营经济、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实现了新突破,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了新跨越。

抓招商、建项目,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帮扶,精心培植民营经济沃土,竭力打造民营经济发展平台,做大做强民营经济,使民营经济得到快速健康发展。在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能人带动,以“能人+基地+农户”的模式,目前共培育发展从事宾馆餐饮、土地集约、食用油、有机肥料加工等各类民营企业26家,2016年新成立1家,经济总量过亿元,其中,固定资产50万元以上民营企业13家,100万元以上民营企业9家,500万元以上民营企业4家,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州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州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产业1家。各企业、合作社常年提供就业岗位400多个,短期就业岗位600多个,务工人员年人均收入2万元以上。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全乡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群众增收的重要来源、解决就业的重要渠道及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以蛋鸡养殖、西门塔尔肉牛育贩、仔畜繁育为主的合作社26家,其中规模以上的3家,带动农户1300余户,合作组织的兴起在全乡起到了明显的示范带动作用,为农民增收拓宽了渠道。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积极培育后续产业,延长产业链条,为当地群众就地就业、增收致富创造了积极条件、拓展了增收空间。

重培训、强技能,做大做强劳务经济。把劳务输转工作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产业来抓, 全面调整工作思路,围绕“培训、输出、维权”等环节,采取“培”、“带”、“转”等措施,大力推进劳务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步伐进一步加快,劳务输出成为全乡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全年共举办各类宣讲活动20余场次,实用技术培训2场,累计培训农民1200余人。同时,注重劳务经济人队伍建设,加强党员和能人的“双带”作用,全乡共培养劳务经纪能人15名,带领外出务工人员1500余名。通过组织输出、技能培训、能人带动、维权保障等多管齐下的方式方法,调动了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全乡劳务输出呈现出有组织务工人员增多,技能型务工人员增多,反季节务工人员增多,能人带动输出人员增多,举家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女性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的“六多”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