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我省一季度经济发展亮点:“春风”拂面 就业实现“开门红”

30多年前,一群不甘于贫穷的青海化隆人迫于生计走出大山,一个炉子,三张桌子,小面馆成了“摇钱树”。亲帮亲,邻带邻,化隆人把小面馆开遍全国,也把好日子带回了家乡。拉面让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百姓换了“活法”。

靠着一碗面,百姓挣了票子、育了孩子、换了脑子、练了胆子、拓了路子、创了牌子,“青海拉面”也由此成为我省积极打造培育的重点劳务品牌之一。今年3月,《关于进一步推动青海拉面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创业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为“青海拉面”扩面、提档、升级,推动拉面经济品牌化、特色化、连锁化发展描绘出清晰蓝图。

多年来“单打独斗”四海为家,如今有了“抱团起跳”的品牌力量,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今年一季度,以“拉面经济”为亮点的青海就业实现了有质有量的“开门红”。

“记得当年离家时,我家还住在土坯房,家中客厅铺的是红砖。如今,家里盖起了300多平方米的小洋房,是‘拉面’让我们改写了命运!”

“拉面人”马成义来自海东市化隆县群科镇先口二村,中专毕业后,他只身远赴上海市做起了“拉面匠”。2004年,在亲戚的介绍下,马成义在天津市开了拉面馆,当起小老板。如今,他的拉面馆一年净利润达20余万元。如今的化隆县,像马成义一样的“拉面人”越来越多,他们走出省门从事拉面行业,致富后回报家乡。

“拉面经济”的蓬勃兴起为贫困地区的劳务输出、转移、就业致富,乃至实现城镇化、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开辟了广阔的途径,很多拉面馆老板抓住“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的契机走出国门,在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开店。目前,化隆县以拉面相关产业为主的企业家已经有上千人,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拉面在富了农民口袋的同时,从拉面馆走出去的大学生越来越多。2014年,化隆籍适龄儿童1.1万多人在外借读,大多是“拉面娃”。据化隆县教育局统计,当地在外就读、返乡高考的学生每年稳定在200多人,其本科上线率高于全县3%至6%。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的县高考状元均为“拉面人”的子女。

而《关于进一步推动青海拉面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创业的实施意见》的出台实施,让不少和马成义一样远离家乡的“拉面人”看到了希望。

纵观今年一季度,通过落实促进就业创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省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43.1万人次,城镇新增就业1.64万人,同比多增119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1%,稳住了就业的“基本盘”。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将“就业援助月”和“春风行动”两项公共就业服务活动纳入“百日攻坚”行动,一季度,全省各地举办各类专场招聘活动179场,组织省内外近7000家企业入场招聘,发布岗位信息近3万个(条),初步达成就业意向一万多人,提供免费就业服务7万人(次)。

以促进就业创业为导向,以提高城乡未就业人员就业创业技能为主线,今年一季度,我省持续加大培训力度。印发了《2017年全省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计划实施方案》,明确了2017年全省纳入统筹管理的各类技能培训目标任务,细化分解了各地区、各部门的责任分工,组织实施技能脱贫攻坚行动、企业去产能和职工转业转岗技能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等十项培训重点项目,提高培训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有针对性地帮助各类未就业劳动者通过培训掌握一技之长,促进其实现技能就业。

截至4月底,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组织培训城乡劳动力2.22万人(次),占年度培训任务8万人(次)的27.8%。

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力度加大,借劳务品牌“大旗”走脱贫致富路,以树立和打响“青海拉面”品牌标识为重点,着力打造一批以拉面经济、乡村旅游、枸杞采摘、家政服务、物流配送等劳务品牌,努力培育了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