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双基联动”打通金融“最后一公里”

“双基联动”合作贷款(以下简称“双基联动”)模式,是指基层银行业机构与“农牧社”区基层党组织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合作,共同完成对农、牧户和城镇居民的信用评级、贷款发放及贷款管理等过程的联动,旨在解决农、牧户和城镇居民贷款难、贷款贵、贷款慢等问题,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2016年青海银监局印发的《青海银行业金融机构“双基联动”合作贷款推广规划》提出,将在五年内在全省有需求、有服务的区域实现“双基联动”贷款模式全覆盖,进一步助推“三基”建设,完善信用体系建设,使广大农牧民群众均能够以平等的机会、合理的价格、适当的方式享受到符合自身需求的普惠金融服务。

今年截至8月份,全省行开展“双基联动”合作贷款业务的网点已达258个,建立信贷工作室1711个,贷款余额31.28亿元,惠及34万农牧户。

“支工不支农,支富不支穷。”这句顺口溜,映射出一些农牧民对基层金融信贷状况的不满。

农牧民渴求贷款,银行顾虑重重,农牧区金融供需矛盾,亟待求解。

“以前为啥不贷款?”

“那时觉得手续麻烦,在银行又没有熟人,家里也没啥能押给银行的,怎么能贷上款呢?急用钱的时候只能找亲戚朋友借了呗。”

“那去年怎么贷款了?”

“现在可方便了,找‘村书记’就行。”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新安村村民王发彪快人快语,“我把想贷款的愿望告诉了村书记,他马上帮我向银行申请,贷上了2.5万元钱。”

贷款方便了,额度增加了,农户更守信用了———这个变化源于我省积极试行“双基联动”合作贷款模式,由基层银行与基层党组织牵手,打通农牧区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走出了一条符合省情实际的普惠金融发展新路子,让普惠金融最大的服务群体———农牧民,获得了便捷、实惠的基础金融服务。

从贷款申请到发放仅用3天时间

圆了农牧民的致富梦

平安区三合镇新安村是海东市第一批“双基联动”模式试点村,村民们的生活也由此发生了改变。

身患腿疾的王发彪是村里的困难户,家里的收入来源全靠种植的庄稼地。脱贫致富一直是王发彪心里最大的愿望。去年5月,村里成立了海东市首家“双基联动”合作贷款办公室,通过平安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工作人员走村入户的宣传和讲解,王发彪动起了贷款搞养殖的念头,这一意愿立即得到了村委的赞同与支持。

“从申请贷款到发放贷款,只用了3天时间。我用这钱租了6.7公顷地种植燕麦,还买了一头黑白花牛,仅靠卖牛奶,每个月就能多收入五六百元钱,今年,还生了一只小牛犊。”王发彪并不满足地说:“因为我每个月都能按期还款,今年合作社又给我增加了两万元贷款,我打算买一辆农田翻地的四轮车,农忙时外租出去,干一亩地的农活可以挣80元钱,相信以后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

如今,和王发彪一样受益于“双基联动”模式走上脱贫致富之路的农民比比皆是。平安区沙沟乡沙沟村,共有居民660户。在村党组织的牵线搭桥下,通过“双基联动”大部分村民都得到了银行资金帮扶,各项收入明显提高,居民还款积极性也大大提高。目前,省农行共向沙沟村发放“双基联动”贷款25笔,250万元,其中支持拉面经济4户,支持农民工外出打工,创造就业机会;养殖业10户,扩大养殖规模,增加羊存栏数1500只,牛200头;交通运输业10户,增加运输车辆2辆;油菜籽收购业1户,收购菜籽50吨。

一直以来,贷款难、难贷款制约着广大农牧民享受金融服务的权利。一方面是因为农牧区金融供给不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银行与农牧民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向银行贷款,很多农牧民都有过这种念头,也有不少人曾亲身尝试过。这些年,金融支农惠农的呼声越来越高涨,农牧区金融服务的环境也在改变。

“手续能不能简单些,额度能不能更大些,可选择的银行能不能多些……”

农牧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信贷服务?对于这个问题,在采访中得到的答复各种各样,但归根到底并无二致。

现在,我省各农牧的基层银行正在成为金融支农的主力军,他们通过借力基层党组织、基层金融机构信息资源优势,创新思维,立足县域,扎根三农,开展了机制、产品、流程、服务的创新,有效缓解了“三农三牧”金融供给不足、信息不对称、资金外流等瓶颈问题。通过“双基联动”,将金融服务带到村里、送到家门口,让农牧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贷款服务。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信用意识

在农牧区蔚然成风

“‘双基联动’合作贷款优惠政策的真正落地,提升了村干部在村民中的威望,打消了村民们的顾虑和‘观望’怀疑态度,工作比以前好开展了,群众对见得着、拿到手的实惠非常满意。”三合镇农信社副主任赵珺深有感触地说:“农村信用环境也得到了很大改善。”

在三合镇,董春花和丈夫开办的餐馆已小有名气,然而一年前,夫妻俩还在为能够多攒点钱在镇上开个小饭馆而外出劳务奔波着。“现在办贷款,可比以前方便多了,去年我们贷了3万元,加上自己的积蓄,终于如愿开起了小饭馆,只要有了盈利,我就先把贷款还上,遇到资金周转不开的时候还可以再用这笔钱。今年,我又增加两万元的贷款,打算添置一些桌椅。生意好了,挣了钱,就把孩子送到城里去上学。”

为了让群众真正体会到“双基联动”的实惠和便捷,各试点银行将农牧区信用体系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基层党组织和银行业机构对试点村(社区)和农牧户逐一进行评级评信,建立信用档案,并将贷款户诚实守信行为与该村(社区)的信用等级绑定,对于信用等级高的行政村(社区)给予更多的授信额度、更优惠的贷款利率、更灵活的抵押方式。

为争取“双基联动”试点资格和贷款,多地乡政府、村两委积极动员归还贷款,农牧民看到了讲信用的好处,更加主动归还银行贷款,信用建设蔚然成风。

同时,银行服务也更接地气,从“坐等客户上门”转变为“主动深挖村社区金融市场”,不再单纯以抵押担保物为信贷准入标准,借助基层党员干部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采集各类信息,开展了新的资产业务,发展了新的客户群,开辟了新的服务渠道,培育了新的盈利点。

目前,全省已建立农、牧、社区户经济信息档案12.35万户。其中,信用户档案7.09万户,较年初增长181.35%。为了培养提升农牧民、社区居民、小微企业等经济主体的诚实守信意识,改善信用环境,有效防控风险,西宁农商行依托“双基联动”模式,与村两委共同研究信贷投放和不良贷款清收事宜,提出切实可行的清收方案,目前,4家支行已通过“双基联动”模式清收不良贷款15笔,金额达822万元。

“专业化+特色化”的信贷产品

成为惠农好品牌

走进平安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各网点,“双基联动”合作贷款产品目录格外引人注目,目录中详实地划分着产品名称、服务对象、授信金额、产品特色、申请的基本条件等内容。据工作人员介绍,农信社依托“双基联动”合作贷款推出了多种致富贷款套餐,有村干部贷、乡医贷、惠农pos贷、模范贷、幸福贷等多种产品,很受农民的欢迎。

据了解,在“双基联动”合作贷款模式推进中,全省各银行业机构灵活运用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地为农牧民和社区居民量身定做了个性化、专业化的金融产品,使“双基联动”成为惠农惠民的好品牌。

尤其是在创新开辟农牧民脱贫致富新路径中,积极开展“银行+政府+公司+贫困户”、“银行+专业合作社+贫困户”、“银行+能人大户+贫困户”等模式的金融支持,实施产业发展模式带动新型精准扶贫服务。鼓励各银行业机构灵活运用自身优势,开发新产品,为贫困户和扶贫产业推出“联企帮扶贷”、“产业扶贫贷”、“春耕生产贷”、“园区贷”、“安居贷款”、“乐业贷款”、“好生活贷款”、“助保贷”、等30多种具有“专业化+特色化”的信贷产品,提高了农牧户金融服务的满意度和金融精准扶贫的力度。使“双基联动”模式真正在农村、牧区、社区落地生根,形成可持续的普惠金融发展态势。

截至目前,全省银行业机构已累计建立金融扶贫档案15.4万份,发放扶贫贷款余额608.17亿元,累计共扶贫16.92万人,其中发放扶贫小额贷款余额5.1亿元。同时,积极与村两委联系沟通,根据农牧民需求,采取流动车、“定点+追随式”等服务方式,解决了农牧民因生活方式差异不能及时享有金融服务的问题,得到了基层党组织和农牧民的肯定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