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青海,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高度,强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引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穿越发展的艰辛,更加坚守发展红线。

从顶层设计到全面部署,从最严格的制度到更严厉的法治——青海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有序推进。

保护与发展并不矛盾,青山和金山可以双赢!

放眼今日青海,生态优先已经成为各族干部群众的共识,保护生态已经成为各族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砥砺而行,“生态”、“环保”、“绿色”;“青海蓝”、“高原绿”、“江河清”,逐步成为高原人关注的热词,广泛的生态共识落地生根,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日趋完善,环境保护合力日益集聚。

年复一年,虽是沧海一个个瞬间,却使青海发展的绿色底板愈发清晰——

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全面推进。

主体功能、空间布局不断优化,生态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祁连山生态保护、三北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工程有序推进。

节能减排、环境整治、美丽城乡建设不断升级。

……

渐逝的光阴,渐染的绿色,渐添的美丽,渐而重构的是更加统筹协调、更加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的青海新型经济生态。

青海不断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大视野下再审视:青海最亮丽的名片就是优良的生态环境!优良的生态环境就是青海发展之要!

顶层设计、战略部署密集而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从“理念”、“政策”层面,不断深入到“具体操作”层面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经风历雨,青海深谙发展之道: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保护优先,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经风历雨,青海日益深刻领会:搞好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统筹推进生态工程、节能减排、环境整治、美丽城乡建设,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使青海成为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才能拥有永续的发展动力。

“十三五”开局之年,青海生态保护和建设再一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青海有“中华水塔”之美誉。这里是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区。

省情特殊,责任特殊。

实践出真知——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是青海义不容辞又容不得半点闪失的重大责任。

保护好生态,对于青海来说不是包袱而是机遇,既是服务全国大局的需要,也是青海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真实所在。

有目共睹,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更加突出以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来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青海面向未来做出富含深意的战略抉择。

信念更坚,步履更坚。把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视为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青海将生态保护优先融入治青理政宏伟蓝图。

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观点呼之而出、振聋发聩——

从决不能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到一定要保护好“中华水塔”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打造生态文明先行区,再到切实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保护生态的顶层设计一策连着一策。

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深入落实全国和青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全面启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青海紧紧跟上发展升级的大势,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乘势而上,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同时全力建设美丽中国。

顶层设计与战略部署,密集推出——

3月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3月21日,省委书记、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领导小组组长骆惠宁主持召开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省长、领导小组组长郝鹏出席会议,研究部署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相关工作;4月5日,骆惠宁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议,再次部署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

三江源国家公园呼之欲出。

又一关乎美丽中国的建设大笔挥出,又一场巨大的美丽嬗变全新推开。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建设三江源一期、二期保护工程之后,出台的又一项针对青海三江源地区的举措,对今后三江源地区的社会和谐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希望孕育涌动——对青海而言,“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提出,是生态系统完整保护的又一次顶层设计、高层谋划。

“青海具有独特的地形地貌、特殊的生态区位和富集的自然资源,特别是三江源、青海湖、昆仑山和祁连山等大川名山名湖,为建立国家公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三江源国家公园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杨汝坤说。

由资源禀赋衡量发展路径,由现实出发瞩望未来前程,毫无疑问,在三江源头选择典型和代表区域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国家层面上强化三江源自然生态的系统保护、整体修复,有利于“中华水塔”永续传承,有利于全球生态安全。

显而易见,在青海建设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意味着青海生态文明建设从“理念”“政策”层面,更进一步深入到“具体操作”层面。

一路走来,处于中国乃至全球生态关键点上的青海,愈发吸引全世界的关注,也愈发坚强有力地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正式实施,仅有10%的国土面积为可开发面积,同步开展生态红线划定、“多规合一”、青海第一部省级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立法。

严格划定生态红线,青海对各级政府负责人考核实行重大生态问题“一票否决”,生态环境保护考核指标由原先的5项增加至10项。

对地方政府开展以绿色发展为主的绩效考核,将39个县(市、区)划分为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重点县、生态保护和扶贫开发重点县2类6组进行分类分组考核。

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了湿地生态管护员制度,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生态资产评估填补国内空白。

率先在全国设置了草原生态管护员公益性岗位,对三江源地区每2000公顷设置1名草原管护员,其他地区每3335公顷设置1名管护员,全省新增草原生态管护员13894名。

……

沐风栉雨写华章!站立高原,站位高远,积极探索生态领域改革的青海,努力用制度来守护绿水青山,誓让一江清水向东流。

汗水融入江源,实现着量变到质变的美丽转换和升级,青海在保护与建设中持续为美丽中国熔铸坚实路基

从阿尼玛卿雪山北麓的兴海草原,一直到黄河源头的玛多,又到长江流域的隆宝,澜沧江源畔的囊谦,玛柯河畔的天然林,青甘川交界处的年保玉则、黄南草原,无数人亲眼目睹黄河源头再现的“千湖之县”美景、“黑颈鹤故乡”明显增多的鸟类、班玛原始森林得到严格有效的保护……

当付出点滴积累,实现着量变到质变的美妙转换——三江源水多了,草密了;三江源变绿了,野生动物恢复性增多了。

因为信念所以执着,因为执着所以坚守,因为坚守所以收获。

多年来,青海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全面推进,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扎实有效,三江源一期工程圆满完成、二期工程全面实施,增草增绿增水成效显著,三江源头重现千湖美景,祁连山生态保护、三北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工程有序推进。

先行、推进、构建,美丽青海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净水、增绿、护蓝,绿色生态屏障在世界第三极密布竖立。

一幅雄奇壮美的画卷在保护与建设中,在青海大地徐徐铺开,熔铸成美丽中国坚实的路基。

到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青海三江源核心地之一——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必去之地。在这个东西长25公里、宽4公里的“聚宝盆”里,生活着上万只的斑头雁、黑颈鹤等鸟类种群61种,而且每年还在不断增加。

今年初春,再次走进隆宝滩,眼前还是那片“圣地”,还是那架望远镜,所不同的是,我们曾熟悉的,这些鸟类的守护神文德江措已退休。尽管如此,保护鸟类的责任和义务在这个海拔4000多米的高寒地区却不曾受到丝毫的影响。

接班人普布说,看着这里一年年发生变化,我不再觉得隆宝是“苦寒之地”。

多年来,普布和同事们一起,日复一日守护着保护区的黑颈鹤,如今黑颈鹤的数量从建站之初的22只增加到267只,高山秃鹫、大天鹅等鸟类成倍增加。普布说,4月了,快到候鸟繁殖期了,我们将在禽鸟产蛋的湖心中央搭上帐篷,便于夜晚守护,这项工作将延续到6月份。

2015年,地处澜沧江源头的玉树州杂多县,当地群众连续3次发现珍稀野生动物雪豹光顾杂多县城。

除了雪豹,在三江源腹地,藏羚羊、白唇鹿、藏野驴、野牦牛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如今也经常进入当地群众的视线。尤其在楚玛河流域,经常能看到上成群的藏野驴在河边嬉戏。

“三江源地区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好,这是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成效的最有力证明。”玉树州三江源办公室主任明嘉说。

自然美、生态美、发展美——三江源,美美与共,美美相融。

青海省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办公室主任李晓南说,为了守住守好这片净土,三江源保护建设一期工程在没有任何可借鉴经验和标准的情况下,顺利实施并圆满完成。在此基础上,总投资160.6亿元的三江源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继续对三江源生态进行全面修复。

有多少汗水融入三江源,就有多少奇迹在三江源绽放。

从三江源保护提升到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层面的那一刻起,到国家公园的启动,青海始终把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列为全省生态保护的“一号工程”。

经过连续多年综合治理与保护,有“中国最美湖泊”之称的青海湖越发显得美丽。据青海省气象科研所卫星监测,青海湖面积已达4432.32平方公里,达到了15年来遥感监测的最大值。

在三江源、青海湖等重大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全力推进的同时,估算总投资79亿元的青海祁连山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也顺利实施。

生态优先,保护生态,在青海早已成为一项纵横各地、跨越各领域的立体复合工程,成为一项全民事业。

加快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二期、柴达木水源涵养地、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天然林保护和植树造林等重大生态工程,青海从整体上恢复和强化生态功能。

在高原湿地保护、沙漠化防治、高寒草原建设、东部地区水土保持等重点领域,谋划一批生态修复大工程、大项目,确保生态投资不减少、项目不断线。

持续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不断优化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管理。

统筹推进生态工程、节能减排、环境整治和美丽城乡建设。

加快培育生态产业,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特别是抓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努力为改变“九龙治水”、实现“两个统一行使”闯出一条路子。

……

风雨前行,尽管会有巨大的改革阵痛,尽管会有诸多的风险挑战,但青海以更坚定的意志、更科学的方法,向着生态文明新时代迈进。

着眼新老环境问题交织的挑战,瞄准建设美丽青海的目标,青海加快生产生活的绿色转型

今年2月21日,西宁市首条绿道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在鲁青公园启动。

按照“区域协调、成网成系、方便换乘、景观协调、远近结合、骑行安全”的原则,在绿道沿途周边公园、人流量密集区域等地科学合理设置公共自行车站点,并采用通借通还智能信息化系统进行管理,西宁市民可以在一个站点借车骑行后到其他任意一个站点进行归还。

作为一种绿色低碳出行方式,公共自行车迎合了市民和游客对低碳、绿色生活的追求,让市民和游客可以更好地畅游绿道,欣赏西宁靓丽的景观。

随着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青海人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小生活,大生态。践行方方面面,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层层推进,积跬步致千里。

从资源开发向新能源、新材料转型,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今天的青海,无论是着眼于新老环境问题交织的挑战,还是瞄准建设美丽青海的目标,不断实现着一次次的绿色转型。

这是发展日益低碳节能年景——

阿尼玛卿雪山南麓的赛什塘铜矿是第三批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也是全省乃至全国铜资源较为丰富的矿区。

走进赛什塘铜矿,繁忙的厂区里小矿车来回穿梭。地下原石从采矿、选矿,通过粗选、扫选、精选,再经过两次脱水,生产出含铜量达20%的铜金矿粉,每一步都离不开生态环保。赛什塘铜矿的工业用水全部实现了内部循环。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青海光伏累计并网发电102.2亿千瓦时,居全国第二。这其中,要数格尔木“晒”出的“光伏城”功不可没。54个光伏发电项目产生的清洁电能相当于节约标准煤9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05万吨。

北控绿色科技产业有限公司(青海)新能源有限公司开发的格尔木500兆瓦光伏电站,是世界上单体容量最大的光伏电站。公司副总经理李红亮说,光伏发电,给点阳光就灿烂。带来清洁能源,换来一片蓝天。

这是国土绿化加快推进的时间——

2015年岁末收尾,西宁市收获一大喜讯:荣膺国家森林城市桂冠!西宁,成为西北地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省会城市,是唯一一个地处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的国家森林城市,也是西北地区唯一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双项荣誉的省会城市!

全市年均降雨量仅为380毫米,蒸发量却达1700毫米,干旱缺水是这片土地不争的现实。今天,西宁人用汗水、心血和智慧,打破了人们对西部高原城市缺林少绿的偏见!这座屹立在青藏高原的东方门户,已然成为一片“绿洲”。

光阴荏苒,不负耕耘。如今,一张绿色生态网,在青海大地逐渐张开。

全省林地面积达1.65亿亩,森林覆盖率提高1.07个百分点。东部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完成营造林76.67万公顷,特别是重点区域大苗造林7.4万公顷,相当于新增了一个玛可河林区。完成村庄绿化美化1200个,全省半数以上宜林村受益。

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动员全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让广大群众唱“主角”,坚定地依靠群众,青海的“生态之路”更加宽展。

今天,从河湟谷地到环青海湖地区,从柴达木盆地到三江源地区,全省各州地市每一个角落,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深入人心,令人欣慰。

努力使青海成为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这是青海人民共同的梦想,是青海人向世界呈上的最珍贵礼物。春天里,青海又播种,梦想未来不尽的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