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聚焦两会:十大声音提振代表委员信心

水利“一号工程”取得重大突破、我省被国家批准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民生投入超过千亿元、青海跨进高铁时代、西宁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跃居省会城市前列……1月22日,省长郝鹏所作《政府工作报告》在对2014年工作进行回顾时,给广大参会代表、委员亮出了一长串2014年青海发展的成绩单和沉甸甸的数字,报告喜悦了人心、沸腾了两会,引起代表、委员的广泛热议,极大提振了与会代表、委员对青海未来新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正如一位政协委员所说:“报告不仅让人惊喜不断,更让人对青海新发展满怀信心。”

声音1:

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

【报告声音】经过努力,我省被国家批准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

【惊喜回眸】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保护好“中华水塔”,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省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厅局积极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争取工作。期间,多次向国家发改委衔接汇报,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完善,在相关部委的指导和支持下,我省被列入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代表点赞】我省正处于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历史机遇期,被国家批准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是青海之幸!更是青海各族儿女之幸!如何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形势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促进我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意义重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自觉融入全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大局去,认真完成好《青海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所确定的八项任务。

声音2:

水利“一号工程”取得重大突破

【报告声音】引大济湟北干渠一期全线贯通、石头峡水库蓄水,调水总干渠可望近期全线贯通,全省各族人民期盼已久的水利“一号工程”取得重大突破。

【惊喜回眸】“我宣布:石头峡水库下闸蓄水!”2014年12月10日,随着省水利厅厅长陈兴龙一声令下,我省引大济湟工程龙头枢纽石头峡水库正式下闸蓄水。石头峡水库的成功下闸蓄水不仅顺利实现了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年内蓄水目标,更标志着引大济湟这一我省一号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据了解“引大济湟”工程是青海省内一项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由石头峡水利枢纽、调水总干渠、黑泉水库、湟水北干渠、湟水西干渠组成,引大通河水穿越达坂山进入湟水河,解决湟水两岸山区和干流资源型缺水问题。

【代表点赞】石头峡水库的下闸蓄水对于满足“引大济湟”工程调水需求、缓解湟水流域缺水矛盾、提升大通河中下游调蓄防洪能力、补充电网电力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支撑和保障我省东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和有效改善湟水流域生态环境发挥重要的作用。

声音3:

我省民生投入超过千亿元

【报告声音】面对财政收入增幅减缓的困难,通过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等措施,民生投入超千亿元,占到全省财政总支出的75.6%,有力保障和改善了民生。

【惊喜回眸】2014年,我省在财政收入减缓、收支矛盾加大的情况下,全力支持打造民生改善升级版,通过压缩“三公经费”和一般性公共支出等措施,加大民生投入力度,重点加大对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物价调控、扶贫攻坚、大气污染防治等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民生项目支持力度,统筹提高了11项民生补助标准,促进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有力支持了民生工程10件实事的全面完成。

【代表点赞】民生问题无小事……省委、省政府2014年民生支出超千亿元的背后,是其“小财政、大民生”的拳拳情怀,更是体现了“把钱花在刀刃上”的执政为民的理念。

声音4:

青海正式跨进高铁新时代

【报告声音】历时五年的兰新铁路客运专线和西宁新站建成投运,我省跨进高铁时代。

【惊喜回眸】2014年12月26日,青藏高原首列高铁从新西宁火车站发出,这标志着兰新高铁全线正式通车,往返于新疆、青海、甘肃三省区的高铁逐步投入运营。至此,青海正式跨进了高铁时代。高铁时代使得我省各族群众出行通道更加四通八达、便捷顺畅,同时,高速铁路连接新的经济带,也将让青海人与高铁经济逐步接轨。

【委员点赞】高铁带给青海人的是时空观念的改变,将影响青海人的出行理念和置业选择,影响大家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等市场要素的流动与重聚。高铁走进青海,必然会对区域经济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高铁模糊了传统经济圈的范围,淡化了地缘优势的边界,高铁,将为青海的未来发展开启无限可能,青海今后如何找准发展定位,顺势起飞并融入高铁经济圈,值得我们青海人深入思考。

声音5:

“新三板”挂牌实现零突破

【报告声音】完善金融市场,普惠金融服务实现乡镇全覆盖,“新三板”挂牌实现零突破。

【惊喜回眸】2014年11月25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公司出具了《关于同意青海福来喜得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的函》。这标志着青海福来喜得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福来喜得公司”)成为我省首家叩响“新三板”大门的企业,我省企业在“新三板”上市实现零的突破。

【委员点赞】福来喜得公司成功登陆“新三板”,实现了从产品经营向资本经营的跨越,加快了公司向现代企业的转型,这必将激发我省更多中小微企业深入认识和主动利用资本市场的动力和热情。希望省金融办再接再厉,会同相关部门为我省企业上市排忧解难,全力推动我省其他企业进入“新三板”市场。

声音6:

通往玉树高速化公路建成

【报告声音】以通玉树高速化公路基本建成为标志,全省高速化公路突破2000公里。

【惊喜回眸】2014年12月18日,经过4年艰苦卓绝的建设,穿越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首条高海拔、高寒、高速公路——全长635.61公里、概算投资114.4亿元的共和至玉树(结古)公路(一期)基本建成通车,与现有214国道构成了通往玉树的高速化大通道,这标志着我省高速化公路突破2000公里大关。

【代表点赞】我省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建立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为出发点,以提升路网整体服务水平为目标,积极谋划和推进高速化公路网建设,顺利实现了到2015年全省高速化公路达2000公里以上的目标。随着与其他运输方式和城市公共交通紧密衔接的青海高速化公路网络的继续不断延伸,高速化公路必将成为青海经济社会更快发展的基石。

声音7:

西宁增速跃居省会城市前列

【报告声音】西宁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跃居省会城市前列,对全省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惊喜回眸】2014年以来,我省在面对多重困难和严峻挑战,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全省经济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西宁市作为我省省会,在生产总值、投资、消费、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方面,均跃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对全省辐射和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委员点赞】作为底子薄、基础差、市不强、民不富的西北地区省会城市,西宁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能跃居为省会城市前列,实在难能可贵!实属不易!这既跟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扶持分不开,更跟西宁市委、市政府大胆改革、锐意进取分不开,希望西宁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全省起到更好的辐射和示范带动作用。

声音8:

简政放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报告声音】取消调整下放行政审批事项324项,提前一年完成了省级减少三分之一行政审批事项的任务。

【惊喜回眸】简政放权是深化政府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之举。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政府的“自我革命”,取消下放和调整了一批行政审批事项。“过去跑一个项目审批最快也要两三个月,现在通过行政服务大厅的办事窗口和网上点对点服务,只用了15天,政府机关的办事效率和工作作风真的变了。”一位民营企业家高兴地说。

【委员点赞】各职能部门在积极简政放权中,优化了服务环境,真正使管理职能从微观走向宏观,从重审批走向重监管,从项目安排走向制度设计,有力促进了服务型政府部门的建设。

声音9:

西宁空气质量优良率达72.8%

【报告声音】湟水河水质基本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目标,黄标车淘汰、煤改气等走在全国前列,西宁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72.8%。

【惊喜回眸】2015年1月8日传来喜讯:2014年西宁市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65天,优良率达到72.8%。2013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21天,优良率为60.55%。2014年比2013年优良天数增加了44天,优良率提高了12.25个百分点,PM10同比下降26.8%,PM2.5下降10%,空气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代表点赞】西宁作为我省省会城市,在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上取得好的成绩,为青海蓝做出了突出贡献,值得点赞!

声音10:

全省旅游总收入突破200亿

【报告声音】旅游业品牌发力,民航旅客年吞吐量突破400万人次,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2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200亿元。

【惊喜回眸】2014年12月15日,从省旅游局传来喜讯:2014年1月至11月,全省接待旅游人数1990.83万人次,同比增长12.6%,完成年度计划的99.5%;实现旅游总收入200.12亿元,同比增长27.1%,完成年度计划的100%。

【代表点赞】青海旅游业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把旅游业放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定位和谋划,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使青海旅游业的国内、国际影响力越来越不同凡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