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2014,一份亮丽的新答卷 2015,一本务实的任务书——《政府工作报告》摘登

2014年,是我省发展历程中面临严峻挑战的一年,也是“三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的一年。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成为贯穿全年的突出矛盾,我省内外部发展环境更加错综复杂。面对超出预期的困难和压力,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紧紧依靠全省各族人民,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奋力打造“三个升级版”,较好完成了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和省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批准调整后的目标任务。

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取得新成效

争取中央专项资金520亿元,盘活财政存量资金358亿元,发行地方债107亿元,减免企业各类税费70.3亿元,财政支出达到1366亿元。出台推动金融改革创新政策举措,新增贷款784亿元,贷款余额突破4300亿元,增长22.4%,社会融资规模突破1400亿元。投资与消费双轮驱动作用增强。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909亿元,增长21%。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7.5%,循环经济和新兴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超过70%,第三产业投资比重占51%。完善促消费的政策举措,信息消费超过15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14.6亿元,增长13%,人均突破万元大关。农牧业增量提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治、良种良法推广、新型经营组织培育等力度加大。我省被确定为全国首个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全国重要的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正在形成。粮食产量连续七年超过百万吨。在全国率先建立全覆盖的露地蔬菜补贴机制,黄河谷地菜篮子建设取得新成效。水产养殖增长50%,林产业加快发展,枸杞出口跃居农产品首位。农牧业增加值增长5.2%,为经济社会稳中求进做出了贡献。工业经济加快转型。实施50个重大技术创新和100个技术改造项目,电解铝省内加工转化能力达到70%,盐湖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提升,合金材料、锂电池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集中式光伏电站装机达到410万千瓦。提前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三大工业园区优势互补、竞相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轻工业、装备工业均增长30%,资源类行业占比下降4.7个百分点,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7%,均为近年来最好成效。服务业结构升级。完善金融市场,普惠金融服务实现乡镇全覆盖,“新三板”挂牌实现零突破。健康养老、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产业等快速发展,本土电子商务平台首次上线运营。邮政服务填补乡镇空白点270个。旅游业品牌发力,民航旅客年吞吐量突破400万人次,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2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200亿元。

基础设施生态建设迈上新台阶

历时五年的兰新铁路客运专线和西宁新站建成投运,我省跨进高铁时代。西格铁路关角隧道铺轨开通,实现了青藏线大提速。以通玉树高速化公路基本建成为标志,全省高速化公路突破2000公里。德令哈机场通航,花土沟机场校飞,民航发展进入快车道。引大济湟北干渠一期全线贯通、石头峡水库蓄水,调水总干渠可望近期全线贯通,全省各族人民期盼已久的水利“一号工程”取得重大突破。祁连机场和果洛、玉树主网网外6县联网工程全面开工,格敦铁路、果洛机场、牙同和花久高速建设等加快推进。探明深层卤水钾盐、有色金属等一批重要资源,地质找矿取得新突破。这些重大成果,增强了区域发展的竞争力。生态保护建设全面加强。认真落实生态保护第一的新要求,启动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制定实施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行动方案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方案,以更大力度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建设、治理和制度创新。三江源二期工程全面启动,探索完善易地搬迁群众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管护机制,祁连山生态保护、青海湖流域综合治理、湟水流域百万亩人工林基地、南北两山绿化等工程顺利实施,治理区域增绿增水增收效果明显。湟水河水质基本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目标,黄标车淘汰、煤改气等走在全国前列,西宁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72.8%。开展拉网式生态环保大检查,统筹开展木里矿区、生态敏感区、旅游景区、交通沿线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环境面貌得到较大改观。经过努力,我省被国家批准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新突破

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关键举措,出台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强化支持各地特色发展的差异化政策。东部城市群强力推进。西宁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跃居省会城市前列,对全省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海东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在兰西经济区地位稳步提升。柴达木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扎实推进,环湖地区旅游文化等特色产业迅速发展,青南地区交通、能源和城镇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我省与甘川交界地区面貌呈现可喜变化,玉树灾后重建后续工作全面完成。有序推进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化率达到49.8%。改善城乡风貌,推动一体化建设,16个“美丽城镇”品质显著提升,300个“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完成,全省已有上千个村的村容村貌得到根本性改变。民生建设社会事业达到新水平

民生投入超千亿元,占到全省财政总支出的75.6%,就业创近年来最好水平。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就业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9.4%。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万人,转移农牧民就业117万人次。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实施养老、医疗、低保等11项提标政策,出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实施办法,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残疾人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推行城乡低保有进有退、动态管理,取得扎实成效。保障房建设走在前列。新建城镇保障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11.05万套,完成农村住房建设6.5万户。历时5年的游牧民定居工程全面完成,11.3万户牧民入住新居。教育公平得到更好体现。投入155.9亿元,增长28.3%。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居全国中上水平,基本完成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农牧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补助标准持续提高,新组建的3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实现招生,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医疗条件继续改善。投入80.1亿元,增长16.9%。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分级诊疗、大病医保等走在西部前列,医保住院费用支付比例提高到78%以上。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49‰。文化惠民成效显著。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八大工程”,27个文化产业园区全面开工,收缴和置换非法地面卫星接收设备全部完成,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7%和97.5%。扶贫攻坚取得实效。强化县级政府主体责任,建立精准识别和帮扶机制,在全国率先将财政扶贫资金及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减少贫困人口20.9万人,解决了27.7万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公共安全不断加强。各类生产经营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2.1%和14.6%,未发生重大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经过一年的扎实工作,十件民生实事全面兑现。

改革创新扩大开放迈出新步伐

把改革开放作为谋取新优势、创造新动力的根本之策,重点领域改革全面启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司法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列入全国试点。在经济领域出台27项改革政策和51项配套措施,财税、投资、外贸和流通体制及国资国企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和经营权规范流转、集体林权流转、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等试点启动。全面实施商事制度改革,新增企业1.2万户,新增市场主体5.5万户。医药卫生体制、文化体制、户籍制度、目标考评等改革扎实推进。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着力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寺院,促进了民族团结、宗教和顺。深化平安青海建设,依法推进社会治理,改革信访工作制度,改进法律援助服务,完善立体化防控体系,深入开展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维护了社会稳定大局。

大力提升青洽会、清食展、藏毯展和环湖赛等重大经贸文体活动的国际化专业化水平,大美青海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快推进互联互通,与中亚南亚国家建立多个合作平台,新缔结3对国际友好城市。深化对口援青合作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到位资金突破600亿元,增长25%。出台支持政策,进出口总值增长22.5%。去年底我省向西开放的又一通道——格库铁路开工建设,西宁国际航空口岸建成开通,青海扩大开放进入新阶段。

政府自身建设治理能力得到新加强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动“三基”建设,狠抓作风转变。各级干部深入基层一线调研督查,破解难题、促进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努力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新一轮省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市州县机构改革全面推开,省行政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规范运行,市州县综合行政服务中心普遍建立。取消调整下放行政审批事项324项,提前一年完成了省级减少三分之一行政审批事项的任务。大力实施依法行政,出台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实施意见。全面清理行政规范性文件,扩大政务公开,加强土地、矿产、民生、生态等重点领域的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健全厉行节约长效机制,“三公”经费预决算实现全部公开。注重提高政府决策和行政透明度,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建议,办理人大代表建议447件、政协委员提案325件。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4件,制定政府规章5件。加大“双拥”、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力度,促进了国防建设和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省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挑战与机遇并存。

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稳定增长,加快结构调整,狠抓改革攻坚,突出依法行政,强化创新驱动,持续改善民生,确保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协调同步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城镇居民和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和1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实现“十二五”国控目标。

抓项目增投入

基本实现高速化公路通市州、二级以上公路通县区、硬化道路通乡镇,高速公路里程突破3000公里,二级以上公路里程突破1万公里。铁路建设要乘势而上,基本建成格敦铁路青海段,加快建设格库铁路,全力争取西成铁路开工。机场建设要大力推进,确保花土沟机场正式通航,果洛机场完成校飞,祁连机场和格尔木机场二期主体完工。能源建设要加快步伐,统筹推进水电、火电、太阳能和风电及电网能力建设,力争新增各类电站装机容量300万千瓦,全省电源装机总规模达到2100万千瓦。基本建成果洛、玉树6县主网联网工程,实现国家电网主网全覆盖,全面消除无电地区。水利建设要加大力度,在引大济湟工程“两贯通、一蓄水”基础上,尽早实现大通河向湟水河流域调水。全面建成引大济湟调水总干北干一期工程和石头峡水库,加快推进黄河沿岸水利综合开发等工程,开工建设引大济湟西干渠和蓄集峡水利枢纽、夕昌水库、黄河干流防洪等工程。信息化建设要紧跟前沿,加快实施“智慧城市”、4G网络、物联网、农村信息化示范省等重点工程,确保宽带乡镇全覆盖、网络实现村村通。生态工程建设要持久攻坚,抓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祁连山生态保护综合治理等工程,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和青海湖流域生态综合治理二期前期工作,加快实施西宁、海东南北山绿化工程,筑牢“一屏两带”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推动西宁经昌都至昆明和格尔木至成都铁路、青海湖和久治机场、西宁轨道交通等前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争取中央投资增幅高于全国预算投资增幅,探索组建若干透明规范、可持续的投资开发公司,以PPP模式集中推出一批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的示范项目。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环保、新兴城镇化等方面深入谋划一批新的重大项目。

抓三农上水平

加快建设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实施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和奶牛“出户入园”计划,推广牦牛藏羊高效繁育养殖技术,促进畜牧业提质增效升级。加快发展循环农牧业,推动农牧交错地带草畜联动试点,加强人工饲草基地建设。围绕壮大区域特色主导产品,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农牧业示范区,集中打造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树立高原绿色有机品牌,从种养加销全产业链上拓展增值增效空间,争取主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接近50%,努力扩大中高端市场占有率。

继续实施新农村建设八项实事工程。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完成规划内大中型灌区改造等任务。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开展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启动耕地保护建设和质量提升行动,保护好良田沃土和绿色家园。提升设施农牧业发展水平,实施集中连片温室改造提升等项目,加快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完善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力争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4%。

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牧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整县推进工作,扩大规范农牧区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试点范围。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供销社和农垦等改革试点。积极引导土地、草场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重点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农牧民合作社,加快培养新型农牧民,实现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稳增长 调结构

重点支持500户规上工业企业稳定生产经营。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完成工业投资85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提高到10%和8%。突出抓好100个重大技术进步和100个技术创新项目,争取盐湖资源综合利用、铝镁合金等项目投产运营,实施锂电产业扩能提升、装备制造和轻工业发展、新材料产业链条延伸、关键技术突破等四大工程,推动精深加工取得新成效,电解铝产能就地转化能力提高到80%。优化实施地质找矿行动,力争资源能源保障水平有新提高。

坚持旅游与文化体育深度融合、与三次产业联动发展,推动一批景区提档升级,开发一批旅游精品线路和冬春旅游产品,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和自驾游行动,争取实现旅游人次增长10%、总收入增长18%。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研发设计、融资租赁、节能服务等中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力争东部国际物流商贸中心建成运营。推动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互联网金融产业融合发展。启动养老家政、信息、旅游、住房、绿色、教育文化体育6大领域消费工程,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

推动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特色化高端化发展,提升辐射带动能力。支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加快实施循环化改造项目,延伸升级产业链条,全力推动工业经济企稳回升。加强海东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着力提升集约集聚发展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县建设特色产业聚集区和生产性服务平台,鼓励发展“飞地”经济,培育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深化行业整合重组,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品牌竞争力。顺应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的趋势,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政策支持,争取新增成长型小微企业1000户以上,新培育规上企业50户。把招商引资作为壮大市场主体的重要途径,既铺红地毯又把入口关,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力争到位资金增长10%。

当先行 做示范

实施好节能减排降碳工程,淘汰2005年底前注册的黄标车和老旧车辆,完成西宁市天然气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煤改气,西宁、海东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继续保持在70%以上。全力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大检查发现问题的限期整改。深入开展“家园美化”行动,重点在三江源地区、铁路沿线、国省干道、旅游景区、主要乡镇所在地整体推进,提高乡村连片整治覆盖率。抓紧木里矿区环境综合整治,确保矿坑和渣山治理、植被和湿地恢复取得明显成效。深入实施清洁水行动,巩固提高湟水河治理成果,开展重点企业废水深度治理,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今年所有县城要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并投入运营。

编制全省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规划,以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为主要模式,支持建设一批生态型重点示范工程。在东部地区,抓紧谋划实施一批环保产业项目,努力创造竞争新优势。在柴达木地区,着力推动生态保护和循环经济耦合发展。在重点生态功能区,扶持发展生态畜牧业、民族传统手工业和民族文化产业,建设民族特色旅游商品生产基地。积极推动可可西里藏羚羊栖息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等工作,着力打造一批世界级的生态品牌。健全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配套政策和产业准入目录。制定全省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展县域生态保护红线落地试点,强化生态保护属地责任。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大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推进力度。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全面启动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试点工作,争取扩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实施范围,开展青海湖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

抓统筹 促均衡

全面落实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积极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动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城镇化率超过50%,让全省一半以上人口在城镇安居乐业。推动西宁、海东城镇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引导城镇建设合理布局、节约用地,防止急于求成、盲目铺摊子。启动“三规合一”试点,推动海东和格尔木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取得明显进展。

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共同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承载能力和服务管理水平。支持西宁市充分利用南北高速环线,构建内网外环的交通新格局,有效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配套政策,有序推动进城农牧民市民化。

围绕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化,在交通沿线和人口集中地区再建设16个“美丽城镇”,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提升城镇功能和品质,增强城镇辐射带动能力。以新建300个“美丽乡村”为载体,统筹推进农牧区基础设施、住房建设、环境整治、文化惠民、农牧民素质提升等工程。

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完善实施差别化支持政策,在打造“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发展品牌上取得新成效。重点打造东部城市群增长极,支持西宁加快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和新片区开发,加快海东核心片区建设,提升城市承载力。加快柴达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发展后劲。推动环湖地区特色发展,打造绿色精品小城镇。推进青南地区平安与振兴,巩固玉树灾后重建成果,实现生态和生计共赢。

补短板 促公平

加快教育改革,深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学前教育二期三年行动计划。巩固“两基”成果,以实施“全面改薄”项目为重点,继续改善农牧区办学条件,推进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认真落实职业教育建设规划,为转型发展输送技能人才。继续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教育体系。

全面推进新一轮医改综合试点,突出抓好公立医院改革、分级诊疗、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三项重点任务,推动医改向提升质量、巩固完善、健全机制转变。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实施一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加大省和市州级医疗机构建设力度,优化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进一步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推进实施“单独两孩”政策,确保惠民生育政策落到实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123”、“1020”等科技支撑工程,进一步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增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加快建成光伏产业、锂镁材料、特色生物资源等工程研发中心,实施集中攻关,突破关键技术。启动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引导企业组建技术创新联盟。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实施“昆仑英才”计划,健全成果转化机制,强化人才和智力支撑。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建设“八大工程”,健全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热贡和格萨尔(果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基本建成省图书馆、文化馆和美术馆,繁荣文艺创作和文化市场。以文化产业园为平台,积极发展数字出版、网络广播电视、影视制作等新业态,文化产业增长12%。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城乡社区文体设施建设,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充分发挥现有场馆设施的作用。

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化“法律七进”活动,提高全民守法意识。深入推进平安青海建设,加强社区网格化、法治化治理,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预防机制,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继续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寺院,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决防范和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破坏活动。推进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加强对食品药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生产、质量安全等重点领域的监管,坚决遏制各类重大事故发生。

保基本 兜底线

今年继续集中75%左右的财力,优先安排基本民生项目,提高20项基本民生保障标准,再办好“十件民生实事”。

一是扩大就业创业。完善政策,拓宽渠道,继续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加强创业型城市、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和技能培训,支持大众创业。今年再安排机关事业单位考招8000人左右,新增生态公益岗位5300名。力争城镇新增就业5.9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05万人次。

二是促进城乡居民持续增收。落实强农惠农政策,采取政策补贴、产业增收、劳务输出等措施,多渠道增加农牧民收入。实施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工资标准和优化工资结构政策,建立县以下机关公务员职务和职级并行制度,规范完善乡镇工作补贴,落实国家调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政策,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

三是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水平,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动被征地农牧民、宗教教职人员参保工作,及时将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纳入社保范围。巩固完善医疗保险城乡统筹,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

四是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继续推进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试点,提高高龄老人生活补助标准,加快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实施西宁、海东养老服务示范基地项目,全省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由25张提高到30张。

五是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继续提高城乡居民低保补助标准和管理水平,扩大重度残疾人保障范围,农村重度残疾人月人均生活补助标准提高50元。加大对流浪乞讨人员、困境儿童等弱势群体的救助保护力度。

六是有效稳控市场物价。新建1万栋日光温室、5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一批冷藏保鲜库,新改建10个农畜产品市场,在城市居民区增设便民市场,加强市场监管,提高农畜产品供给能力和流通效率,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合理区间。

七是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实施各类棚户区改造6.5万套,开工建设公租房2万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5万户、奖励性住房4万户,提高住房抗震节能水平,基本解决城乡困难群众住房问题。

八是提升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农牧区寄宿制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提高300元,学生营养改善补助标准提高200元。加快建设藏区28个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和530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完成“西新工程”五期和广电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推进文化进村入户。

九是优化人居环境。完成300个村庄的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城镇公路支网和公交加密延伸工程,支持西宁国家公交都市创建,努力缓解“出行难”问题。

十是改善基层基础条件。健全村和社区公共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加快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5000公里、便民桥梁200座。全面解决农牧民的饮水安全问题。

抓关键 求精准

建立完善贫困县考核、约束和退出机制,引导各种资源要素向贫困地区流动,力争贫困地区农牧民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农牧民收入平均增速,全年减贫20万人,全面完成“十二五”减贫目标。

围绕扶贫重点产业,扩大扶贫产业试验示范园区试点规模,做优做强扶贫产业。抓好生态扶贫工程,完善金融扶贫政策,继续实施光伏扶贫和旅游扶贫,开展电商扶贫试点,努力在产业富民上取得新进展。进一步推动“拉面经济”、民族工艺品、民族歌舞表演等提升质量、树立品牌,扩大市场影响力。

坚持以东部干旱山区、青甘川交界地区等特殊类型扶贫工作为重点,统筹实施一批水、电、路等配套设施项目。加强产业带动和综合治理,突出精准识别,真正做到项目资金、驻村帮扶到村到户。对不具备生存发展条件的地区,尊重群众意愿,采取多种形式,稳妥推进易地搬迁,不断改善生存发展环境。

实施职业教育和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完成贫困劳动力和“两后生”职业教育培训2.5万人。加快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加强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决不让孩子们输在教育起跑线上,决不能任由贫困问题代际传递下去。

抓机遇 强支撑

认真做好收入组织工作,依法加强税收征管,促进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争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补助增长10%以上,发行地方债券规模适度增长,继续做大财力总量,优化支出结构,落实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加大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支持力度。

深化预算改革,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加大专项资金统筹整合力度,完善结余结转资金定期清理机制,激活“趴”在账上的存量资金,严控“三公”经费,防止“跑冒滴漏”,让积极财政政策更好发力。建立规范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改革财政投入方式,综合运用财政贴息、风险补偿、产业引导基金等方式,努力实现财政从直接投入为主向间接扶持转变。推进税制改革,清理规范财税优惠政策,力争全面完成营改增任务。完善省对下财政体制,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着力提升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加快金融创新发展。积极争取差别化信贷政策,力争各类贷款余额突破5000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长10%,金融资源投向重点产业园区、中小微企业、三农三牧、扶贫开发的增速高于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拓宽保险服务领域,推进农信社改制,推动青海银行优化布局,再引进2-3家银行入驻青海。积极培育2-3户企业上市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强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健全风险补偿机制,着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确保重点企业资金链不断裂,坚决防止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

抓改革 促开放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继续取消调整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切实把该放的权力放下去、放到位,对应当放给企业的权力松开手、不截留。上半年公布省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推进并联审批,清理企业登记和投资前置审批,加快先照后证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结合“三基”建设,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全面推动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化配置。健全产权、金融、技术、信息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促进其充分流动和合理配置。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稳步放开大部分专业服务价格。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约束机制。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实施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切实增强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着力创造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市场环境,促进民营经济拓宽领域、提升素质、加快发展。

以西宁、海东、格尔木等城市为支撑,按照“五通”要求,深度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快形成“西融两廊、东联一带”开放新格局。鼓励企业走出去,增强利用省外资源和市场的能力。打造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周边省区航空、铁路、公路有效对接的现代交通网络,与沿海沿江地区加强区域通关一体化合作,建成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继续举办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圆桌会议,充分利用各种重大经贸文化平台,全力扩大对内对外交流合作。力争进出口总额增长12%。